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
作者:共赏清歌 | 分类: | 字数:111.2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355章 此风不可长
“触发条件自然很苛刻,必须要是国家危急关头,具体细则可以先商议好,明文规定。”
这些内容刘志早就想过千百遍,自然有了个大概章程。
“至于监管,可以由御史院和军机府共同完成,朕可以再在宗族中增加一个位置,联合参与监督之职。”
荀爽一面听,一面思索,“请问陛下,紧急情况下,军权又该如何支配?”
军权决定了政权,也是动荡时期的关键,前面的各种政策安排得再完美,一旦军权旁落,一切都会成为空谈,毫无意义。
“在危机解除之前,任何人无权调动边军,羽林军,虎贲军,御前侍卫和龙麟卫,必须由皇帝本人方可指挥。”
这些措施都是为了保障皇权以及国家稳定,但能够决定胜负的兵力还有很多。
“如果皇帝无法发号施令,京畿道兵马的调动,必须由宗室、秘书省大学士、中书省大学士、兵部尚书,军机府五方联合签署命令。”
关于这一点,刘志已经想好了,若是这五方都拥护同一人登基,那还有什么好啰嗦的呢。
“至于执金吾,除了京城治安,任何事情都不能参与,九门提督府兵马也一样,必须保证本职工作,不可以参与任何形式的政变。”
上次的事情,给了他许多教训,京城兵力太乱太杂,职责不明,是个很大的隐患,必须要提前解决,并形成制度化。
“执金吾和九门提督府可相互监督,京城内任何私兵都不能参与政治行动,否则杀无赦。”
尽管上次政变,主要依靠了私兵和太学生,但此风不可长,若是放任不管,将来绝对可以颠覆皇权。
荀爽频频点头,“陛下考虑得很周到,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容臣再好好考虑一下再答复。”
这次改革与前几次都不同,必须要征得朝廷上下的认同,否则没办法顺利开展。
尤其是那些刘志看重的大臣,刘志都寄予厚望,不过他决心已下,一旦有人坚决反对的话,他将不惜一切达成目的。
送走了荀爽,刘志又将太子刘瑾召了过来。
自从去了一趟青州灾区之后,这孩子越发地成熟了,要不是身量不足,长相稚气未脱,光看行事作风,倒像是个大人了。
刘志先问了些最近几日的情况,沉默了一会儿,忽然问道:
“瑾儿可恨你长兄?”
这问题来得十分突兀,并不给他思考的时间,为的就是想听一听他的真实想法。
“长兄的事情,其实也不能完全怪他,如今他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谈不上恨与不恨的。”
刘志点点头,“你会不会觉得我的处罚太轻了?”
刘瑾摇摇头,“骨肉相残,本就是不仁之举,长兄也只是一时鬼迷心窍,只要以后严格管束,没必要一定置于死地。”
还知道以后要严加管束,可见并不会盲目仁慈,刘志其实并不担心别的,这孩子宅心仁厚,又生长于太平时期。
他所担心的,就是他太过于妇人之仁,不够雷厉风行。
“爱之深,责之切,刘维犯了过错就必须要承担相应的代价,不能轻易姑息。
记住,无论过去了多少年,也不能让他重掌权力,否则后患无穷。”
当年清河王刘蒜的事情,就是个教训,刘志对他仁至义尽,原以为他会感恩戴德,谁知却换来了反叛。
一个人的野心一旦膨胀起来,就如野草一般,哪怕被火烧尽了,一遇到合适的条件,就会春风吹又生,不可能轻易熄灭。
刘瑾见父亲说得郑重,立刻正色回答:“谨遵父亲教诲。”
“如此甚好,上次的事情,你有什么看法?”
他希望这次改革能得到太子刘瑾的赞同,不然的话,等他上位的时候,分分钟就可以改了规则。
刘瑾正襟危坐,仔细想了想才道:“我认为朝廷应该要有制度,在皇帝无法发号施令之际,暂时代为接管权力。”
“哦?为何如此想,你不怕这个代理之人趁机谋权篡位吗?”
想不到刘瑾小小年纪,便已经很有想法,刘志心中高兴,却不露声色地继续试探。
“我尝读史书,无论是一名顾命大臣,还是数名顾命大臣,其实结果都差不多,只会促生野心膨胀。
所以我认为,不能直接交给大臣或者宗室来接管,而要交给某几个机构联合执政。”
果然不愧是他看好的接班人,想法居然与他不谋而合,看来这与他曾经灌输的各种思想,不无关系。
“我曾听闻一种议会制度,倒与你的想法有些契合。”
接着刘志便将二元君主制的核心内容,向刘瑾详细地解说了一遍。
刘瑾的目光越来越明亮,“父亲这个想法,真是妙不可言,乍听起来与罗马国的制度很有些相似,仔细听来却又不尽然。”
由于古罗马与大汉之间来往频繁,所以大汉这边对他们的国家制度,也十分了解。
实际上大部分的汉人都对古罗马制度不屑一顾,认为过于自由散漫,而且对于元首的限制太多,不符合封建思想的主旨。
第355章 此风不可长
二元君主制则完美解决了这个缺点,所以更让人容易接受。
当年刘志初亲政之时,事事亲力亲为,没日没夜的泡在中德殿,感觉永远都处理不完政务一般。
时间长了他才发现,并不是一个事无巨细都揽在手里的皇帝,才是个好皇帝。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且一个人的思想难免会偏颇,全部都由自己处理的话,就无法做到公平公正。
明朝的朱元璋,刚开始设立了丞相之职,权力很大,只需要向皇帝一人负责。
到后来因为丞相的权力过于庞大,甚至影响到了皇权,所以他一怒之下,反其道而行之。
取消了内阁和三省制,让六部直接向自己负责,结果又把自己累得够呛。
刘志亲政以后,也曾经走过他的老路,但事实证明这样是行不通的。
虽然后来他逐步放权,不再事必躬亲,但制度上仍然有很大的漏洞,完全靠着自己个人的威望在维系。
一旦自己出现意外,所有的制度都将崩溃。
历史上其实也有无数的英明皇帝,意识到了这个症结所在,但由于思想上的局限性,都没能想出妥善的解决之道。
可他一个现代人,见多识广,如果还像他们一样无能为力的话,那也太窝囊废了。
父子两个就二元君主制的观念达成了统一,又就一些细节进行了商议和讨论。
自从刘瑾被确立为皇太子以后,这还是他们之间关系最亲密的时候了。
按照刘志的计划,等到刘瑾十八岁就可以亲政了,在那之前必须要把二元君主制的改革彻底完成。
然后以禅让的方式,将政权平稳过渡给儿子,而他自己将做一个逍遥太上皇。
毕竟他的身体做过开颅手术,元气大伤,他很担心自己年纪大了以后,大脑会萎缩,变得糊涂起来。
到时候还不知道自己会干出什么昏庸蠢笨的事情,所以他必须在自己头脑清醒的时候,将这种可能性完全掐灭掉。
历史上许多寿命比较长的皇帝,都会出现前期英明神武,后期昏庸不堪的现象,想来都是因为老糊涂了吧。
所以对于一个皇帝来说,寿命悠久却又一直不退休,对于国家来说完全就是个灾难。
对了,这一点要不要也写入制度里面?当一个皇帝到了六十五岁以后,或者因为疾病导致身体不佳,便应该启动禅让制度。
只是他愿意激流勇退,舍得放弃这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他的子孙后代,又能做到吗?
这一点谁也不敢保证,但又无法启动强制禅让,因为那样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到时候煽动太子夺权。
看来要完美解决,还需要另外想办法。
父子二人商谈了半天,达成了初步共识,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刘志又分别将袁盱和陈蕃、李膺、王畅等大臣召入宫中长谈。
逐渐取得了这几位重要臣子们的支持,至于翰林苑的胡广,此人没什么政治立场,基本上人云亦云,因此他的意见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紧接着刘志甚至招来太子太傅郑玄,虽然在目前为止他并没有参与朝政,但在未来的朝廷格局之中,此人绝对举足轻重。
郑玄的才华之渊博是公认的,他的主要精力也放在着书立说和教书育人上了,对于政治从来不发表意见。
但此人出身贫寒,对于底层人的疾苦比较有感触,因此在思想上也不是传统的儒家维护者,而是比较开明。
这一点很重要,刘志不希望未来的朝廷太傅,是一个封建思想的卫道士。
对于二元君主制,郑玄采取了保守意见,不支持也不反对,他对于一些基本国策,如土地政策之类的,反而更感兴趣。
认为大汉的土地改革政策,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让百姓们拥有更多的土地和权力。
说实话,大汉的土地改革的确是个半吊子,当年他初登基的时候土地兼并十分严重,但世家大族一时半刻又无法撼动。
所以后来刘志投机取巧,在没有动世家大族土地的情况下,移民百姓,开疆扩土,并发展工商业,转移部分没有土地的劳动力。
种种政策,使得原先尖锐的社会矛盾,逐渐变得和缓起来,但实际上土地兼并的情况,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
一直以来,都没有人专门提出过这个问题,想不到郑玄第一次对朝政发表意见,便毫不客气的指出来了。
“康成既然指出来,想必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妨说来给朕听听。”
“陛下,大汉的土地政策,必须彻底禁止土地自由买卖。
否则一旦出现灾荒或者其他的问题,土地就会从百姓手上,流转到一些奸诈之人手中。”
土地私有化,是封建制度最明显的标志之一,要解决土地兼并,禁止买卖确实是最有效的手段。
但在二十年前,那时候的整个大环境,完全不具备条件,根本无法做到土地国有制。
当年王莽就曾经强制进行过王田制,但最后却遭到了整个世家阶层以及中产阶级的强烈反对,联合起来推翻了他的统治。
若二十年前刘志敢如此行事的话,想必结果也跟王莽差不多。
即便是现在,想把落入私人手中的土地,再重新收归国有,那也绝对不可能。
想实行国有制可以一步步的来,通过其他的配套政策逐步实现。
郑玄也并不是一个思想激进的人,他敢在刘志面前提出来进行土地改革,就已经背地里做了大量的功课。
为此他给刘志提了几点建议,第一就是先规定禁止土地买卖,先断了世家大族继续兼并土地的可能性。
第二,将屯田校尉开垦的土地,规定为朝廷所有,还有到目前为止没人开发的荒地,先把其所有权确定下来。
第三,所有犯罪之后查抄的土地,都必须严格收归国家所有,然后进行重新分配。
第四,任何人不得修建坞堡,圈禁土地,目前已经存在的,也必须拆毁。
在这几点建议里面,第一条是最难执行的,也最容易遭到各个阶层的反对。
不要说那些拥有大量土地的世家阶层,就是一些普通的乡下土财主,也会极力反对。
甚至是一些普通百姓都不赞成,毕竟当他们遇到困境的时候,还可以通过变卖土地来渡过难关。
大汉早就收紧了奴隶买卖制度,如今连土地都不可以卖了,若是发生灾荒,岂不是只有等死的份。
不过郑玄一个读着圣贤书成长起来的读书人,能够将问题考虑到这个份上,便已经很了不起了。
“康成说的很有道理,买卖土地的确需要废除,但若是没有解决之道,恐怕难以推行。”
“臣也知道废除土地买卖难以实施,只是想了很久,始终没有变通之法,还请陛下赐教。”
刘志哈哈一笑,这个问题要解决起来其实很简单,当然也不是他自己想出来的,后世早已经给出了现成的样板。
“很好解决,国家不准买卖土地,但是可以租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