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造了李二的反
作者:a去年今日此门中 | 分类: | 字数:70.9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二百五十六章 李楷固
既已经攻下棣州。
黄风马不停蹄,兵不血刃占领沧州。
此时整个中原。
只剩下刚刚从高句丽西返的部队了。
既然要拖回来打内战,那么高句丽自然不能再要了。
李治多年的军事行动,使得高句丽终于走向了灭亡。
这原本是他的执念。
史料记载贞观十九年唐太宗曾对左右大臣讲:“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后嗣因士马盛强,谋臣导以征讨,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不遗后世忧”,或许,从这句话中,可以得出隋唐两朝不断征讨高句丽的原因。
此时统帅这只队伍的主帅,是李楷固。
听此人的名字,不要以为他是李唐的宗室。
他是前文所说的那位契丹领袖李进忠的部下。
打不过娄师德。
最后李楷固和副将骆务整一起投降了武周。
受爵“燕国公”,是整个武周东北蕃将群体中较有代表性的一员。
之所以姓李。
自然是武则天赐姓。
但是为何不赐姓武就不得而知了。
说起来,在安史之乱之前。
少数民族做中原的将领那是家常便饭,汉朝时,北伐匈奴的时候就有不少匈奴当地人加入汉军。
这并不稀奇。
再加上从唐建立以来的背景。
这更是无所谓。
唐初东北地区主要的民族有高句丽、契丹、突厥等,这些民族共存蕃息,相互竞争,彼此往来,在和中央王朝的关系上,时而归顺,称臣纳贡。
时而敌对,兵戎相见。
构成了独特的民族关系,形成了相互渗透的统一体。
在初唐的几十年当中,唐朝对东北经略主要是围绕高句丽问题展开的,中央王朝对东北民族的策略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以李渊时的“柔抚”为主的政策。
和以以李世民时的“战争”为主的政策。
李渊称帝后,由于唐朝草创,在隋末的战火当中,还存在很多亟需处理的中原的问题、内政的问题,而完成统一大业是唐初面临的首要任务,所以对于周边的“蛮夷戎狄”,李渊基本上采取了一种“柔抚”的政策,如与高句丽荣留王高建武修好等。
双方不仅常常互派使臣加强联系,荣留王还制定了亲唐政策,恢复先王以来对中原王朝的臣属与朝贡。
不仅如此,东北边疆,还有突厥和臣属其下的契丹和奚,虎视眈眈,而此时亦不得不采取同样友好、安抚的政策,以保证边疆的安宁,得以抽出更多的经历经略中原。
在中原安定之前,唐王朝希望东北地区局势稳定。
因而,当建武朝贡后,唐朝君臣自是十分欣慰,愿与高句丽“就申好睦,静乱息氓”。
而之所以对高句丽这么好,还有一个原因在于和高句丽恢复友好关系是高祖处理东北问题的一种策略,与当时国力、东北局势有关。
建立伊始的唐朝在分析东北及东北亚地区形势后,对高句丽实行怀柔与安抚的政策。
作为中央王朝的唐朝同时册封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的国王,在国力尚不足以左右东北亚局势时,对于东北亚三政权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这样既牵制了高句丽妄动的可能性和辽西的觊觎,更使高句丽不能与突厥等族互为联盟。
这种相对的战略平衡,对于唐朝集中精力经营西北、北方是大有好处的。
而到了李世民时期。
在边疆治理上一反其父的绥靖和柔抚政策转而以征伐的形式对周边民族进行征讨,对于东北的少数民族征伐来说以对高句丽的经略为重心,主要是战争。
贞观初年,太宗派大军并联合回纥、薛延陀等势力,攻破突厥颉利可汗,随后又征服了漠北的薛延陀势力,这是唐朝建国后对外战争取得的空前胜利。
与此同时,周边各族势力纷纷向唐朝投附,形成了“中国如本根,四夷如枝叶”的观念。
东北诸族亦不例外,高句丽亦与其他民族一道,朝贺唐朝。
但是后来因为复杂的政治原因。
高句丽被灭国。
但是不管是北唐还是武周,都无法对高句丽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
导致丢失的生态位自然有人填补。
那就是契丹。
契丹这支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属于唐朝东北边疆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朝时期,契丹族仍游牧于现在的河西走廊地区,其发展离不开唐朝的支持。
唐朝初年,契丹依附于突厥,中央王朝忙于统一的大业,而且奉行关中本位政策,无暇顾及东北边疆,契丹趁势侵扰北疆地区。
此时唐朝面对契丹的侵扰,在东北地区采取防御政策与低调姿态的姑息政策。但是这种情况很快发生了变化。
唐朝迅速翦平割据势力统一中原后,威震四方,加之此时突厥突利可汗对奚、霫等数十部“征税无度,诸部多怨之”,契丹也有同感,因此对唐态度发生了变化,迅速与唐朝建立友好联系。
第二百五十六章 李楷固
总的来说,李渊时期,契丹与唐王朝之间的关系处于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契丹处于主动一方,中央王朝此时忙于统一中原,对于契丹的所作所为没有采取主动性措施,以安抚为主。
究其原因,主要是此时北疆地区还未形成统一局面,突厥与中央王朝相抗衡,契丹受控于突厥,想与唐朝建立联系必定受其阻碍。
唐朝尚未具备对抗突厥的实力,所以,唐朝对契丹推行不同于突厥的民族政策,即对契丹主要采取扶持笼络政策以牵制突厥。
同时唐王朝的强大对契丹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推动着契丹与中央王朝建立密切的联系。
后期,唐朝还在契丹设置了唐朝松漠都督府,松漠都督府的设置使契丹族部落成为唐朝统一领导下的地方政权机构,此后契丹正式纳入唐王朝行政建置,从而把辽西的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松漠都督府及其下属各州,具有中央王朝的羁縻府州的性质,是唐前期管辖契丹族的一种有效方式。
同时,在营州城还设置东夷都护府管理契丹、奚事务,可见,李世民采取了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即对周边民族实行“怀柔政策”,采取羁縻府州的形式对民族地区进行管理,契丹族也纳入到中央王朝的羁縻统治之中。
总之,这个阶段契丹与唐王朝的关系比较稳定,统治者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着契丹民族的发展。
唐初契丹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主要是与北方的突厥、薛延陀,以及东北边疆势力较强的高句丽和靺鞨、奚、室韦等弱小民族。
契丹与这些民族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受与突厥关系的限制,与东北其他弱小民族交往较少。
契丹与周边民族不断发生各种复杂的关系,在和与战的交织中影响并推动东北边疆的发展。
契丹东距高句丽北邻靺鞨、室韦,西临奚,契丹族在东北边疆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必定与这些东北民族产生一定的交往,尤其是高句丽。
唐初唐王朝在东北经略的重要对象即为高句丽,贞观年间,太宗出兵征伐高句丽,必然也会与契丹产生关联。
在太宗讨伐高句丽战争中,契丹给予极大配合出兵作战,而史料记载东北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也率兵参加了,如奚、靺鞨,于此过程中契丹与这些东北民族必然会产生一定的交集,换言之,这场唐丽战争无形当中增加了契丹与其他东北民族政权互相交往的机会。
也让契丹发展起来。
契丹在唐军指挥下与高句丽交战,可见,契丹对高句丽的态度是强硬的,此时契丹与高句丽交往方式是通过战争,双方显然处于敌对状态。
随着契丹自身实力在不断的增强,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交往主要方式是互相打击,这里主要是指与高句丽以外的靺鞨、室韦、奚等东北弱小的少数民族之间的冲突。
当唐王朝实力强大后,在灭东突厥、征高句丽过程中采用了“以夷攻夷”的策略,任用了许多蕃将、蕃兵,可见唐统治者对蕃将、蕃兵甚是重视。
汉唐统治者夷狄观念较淡漠,能够对蕃将给予重用,正是在这样的民族观念下,吸纳和委任了许多新附蕃人将领管理中央或地方重要事务,为蕃将提供了一个政治舞台。
任用蕃人为将领的思想存在于整个唐朝,使得唐代蕃将的军事行迹及政治活动贯穿并影响着整个唐朝,而李楷固正是在这样的民族观念下入仕唐朝的蕃人将领。
此时武周已经没有大将,那么燕国公李楷固就成了矮子拔将军的人选。
此时他手下的幽州兵团加上西返的部队,总共达到三十五万以上。
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北伐军现在能机动的兵力也不到三十万。
以三十万攻打三十五万守军,可谓是困难。
李楷固也颇为有信心。
他从来没打如此富裕的仗。
现在能够手握几十万大军,还大部分都是老兵,有丰富的作战经验。
再加上幽州城防坚固。
李楷固不知道怎么输?
自己一仗打败北伐军,到时候还当什么燕国公。
直接称帝也未可知。
反正只要赢了,自己就是娄师德,可以不听命令了。
我们把目光转回一下汉中。
此时的武则天又在做什么呢?
没做什么。
她已经斗志全无。
闹腾腾篡了位。
却快把江山丢的差不多了。
自己的家事,也不行。
儿子女儿侄子统统造反。
这让她越来越消沉。
最后决定把太平公主放出来,毕竟人一老就还是希望有个人照顾。
二张虽然也行。
但是太过于舔狗。
尽管这两个舔狗很帅,但也很难让女皇开心了。
毕竟都是过了更年期,对那方面也没什么多的想法了。
所以她让太平公主出来,还细心培养,让她掌握权力。
这真的不奇怪的。
大唐的女人可不是只会绣花。
高祖李渊的女儿平阳昭公主甚至有自己组建的武装力量,精兵上万,号称“娘子军”。
要是他是男的,那么玄武门之变一样政变。
估计的主角都可能是她。
所以她死后,送葬的是战斗队,伴奏的是军乐。
一路威风凛凛,戟举旗扬,马嘶角鸣。
只有大唐这样的时代,才会演出武周那样的故事,产生武后那样的人物。
那时候唐代上流社会的女人,可是穿回鹘衣,化吐蕃妆,说突厥语,骑西域马,甚至女扮男装的。
除了太平公主,上官婉儿也得到了更多的权柄。
当初上官仪被杀,还在襁褓中的婉儿也随母亲罚入宫中。
后来有一次被武则天看到,武则天一下子就被这个女孩子的气质所吸引了。
从此,上官婉儿成为武则天的得力助手。
除了这些人外。
唐朝的公主也是不遑多让。
以至于《新唐书》不得不开设专栏,为这些小姑奶奶和老姑奶奶们树碑立传。
这是前所未有的成就。
以前的公主们要么是远嫁他国,要么是默默无闻。
只有唐朝的公主那是活出了一切。
然而尽管如此。
其实底层百姓的女子也没得到什么好处。
照样是男子的附属品。
所采取的一些统治手段仍然是建立在男权社会的基础上的,朝野上下清一色是男性,唯一参与政事的女官上官婉儿,只有后宫妃嫔的册封品级,因为没有女性官僚制度。
女性不能拥有土地,这比起汉朝还不如。
唯一可以说一说的是,武周朝前,武则天为了登基准备,大肆造神,宣扬母亲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以说明自己的地位正统,可是这基本上类似现代的各类官方宣传文件,对民众心理的影响并不大,属于说一说就算了的官话。
可能引起人们误会的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一些韦后太平公主的政治野心。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现象只存在于上层贵妇,与其认为这是女性地位的改善,不如解释为她们自身的权利欲和当时社会风气的开放。
社会没有给予女人相应的权利,也没有改善自身境遇的机会。
社会对女性的定位仍然是管理内宅的男性附庸。
实际上对于民众而言,日子还是照样过,除了皇帝是女人。
所以百姓喜欢润……
边境这几年来润到李佑这边的人特别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