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从良医到良相

作者:杨思大老倌 | 分类:历史 | 字数:101.9万

三百十三 男耕女织的争议

书名:从良医到良相 作者:杨思大老倌 字数:2187 更新时间:2024-11-16 22:43:31

位于武昌城南边的咸宁织绸作坊竣工投产!

这是向青山为武昌而量身定制的最后一家大型作坊,占地足有五亩;有缫丝机织布机若干,雇佣了四百多纺织女工。

一经投产,就给贫穷的咸宁带来丰厚的税收,咸宁破旧的县学也有钱整修。

织绸作坊还吸收除武昌外,周边九江;岳阳;荆州;汉阳,黄州各地的蚕茧,还有收购蚕茧的贩子,一条线养活了好多家庭。

生产出来的绸缎经过染色,大部分被留下给北上南下两家商队销售,小部分在武昌大市场销售。

武昌府现在热火烹油般的兴旺,自然会被人给惦记上,这次咸宁的织绸厂招收女工,就被人给盯上了。

有个名叫陈文斌的御史,此人是个老学究,精通朱程理学,对朱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句尤为佩服。

他听说了武昌府向青山开办织绸作坊,雇佣大量女工之事非常愤慨。

还尚书朝廷,说向青山身为武昌知府,不顾纲常论理,满眼就是钱,竟然至礼仪于不顾,堂而皇之的招收女工干活,令她们抛头露面。

这是有伤风化,必需要被严厉制止,并追究他的责任。

奏折上报天听,皇帝看后直接把这件事打发到内阁。

万安本就是个滑头,他只想安安稳稳的做他的首辅。而次辅刘吉,都号称棉花,他更加滑头,俩人一合计还是不要得罪人的好。

遂把这份奏折转给向青山,要他自我解释。

奏折转到武昌府衙门,向青山看了哈哈大笑,说这种观点只有不吃人饭,不通人事的人才能想得出。

待巡抚林浦看了,他对这个陈文斌也不是很熟悉,还问:“这个家伙是打哪儿冒出来的,怎么这般不通事理?”

他还说妇道人家跑头露面,还不是为了养家糊口,只有有钱的富家小姐才会被养在深闺,贫家子女那个不是从小就要在田里干活,简直是无稽之谈!

“东流,这种傻瓜必须要好好的予以反击!”

这还不算,向青山在给府学生门上课时,还把这份奏折抄写节略,带到学校让学子们都亲眼见识下啥叫蠢货。

庄捷看了也是惊愕不已,说只有从小富贵的人才会有这种看法。他痛骂不已,说这种言论的简直就是不通人事,不知柴米油盐的难处。

因为他只有老母在照顾他,老母每日也要抛头露面给人洗衣服,让庄捷打小就吃够了苦头。

“女人只要行的端,做得正,为了生活抛头露面有啥不可,凭自己的双手挣钱难道还错了,非要饿死在家里不成?”

向青山也据此回复朝廷:“此为生活尔,只要朝廷愿意补贴武昌府三千户纺织女工一辈子的生活,武昌府愿意立即辞退这些女工。”

要朝廷补贴老百姓,这怎么可能,不给多加税已经是上上大吉了。而且向青山还狮子大开口,张嘴就是三千户。

若每户需要补贴三两银子,这一年就是九千两,一辈子的话需要多少银子?

户部立马行文都察院,让都察院左都御史王越找陈文斌谈话,要他赶紧闭嘴,不然有他的苦头吃!

都察院最高长官王越也不是省油的灯,要自己去责骂自己的部下,他坚决不同意。

不过户部也有办法,不同意也可以,以后都察院想伸手要钱,那就会被排在最后一个!

这下王越没办法了,只好照办。

不过事情还没完,向青山又一次在京城的《大明新闻》上刊登署名文章。

文章还把陈文斌弹劾自己的事先介绍了下,他自辩说自古以来男耕女织就是规矩,现在有御史陈文斌弹劾武昌府雇佣织绸女工,是有伤风化,败坏伦常。

请问雇佣女人织布有错吗?

她们都是良善人家,出面干活无非是为了家庭多点收入,为了子女能吃饱穿暖,为了儿子将来念书。

没了这份收入,几百上千户家庭都要有断炊之苦,无数小孩还要成为文盲。

武昌府是在救人,而不是在害人!

向青山还说京城同样也有为了生计而抛头露面的女商贩女琴师,难道她们也有错吗?

纺织作坊如果不雇佣女工,难道还要男人们去织布不成?

这和母鸡打鸣有啥区别?

这样不通世事的人也配当官,简直是可笑!

这篇文章一出,御史陈文斌立刻就被广大京城百姓挂在嘴上。除了部分守旧的老学究,老夫子,其他人都在说陈文斌这家伙简直是生活在书本中,他根本就不知道生活的艰辛。

能有人雇佣,老板每月按时发放薪水,家里就能多一分收入,生活自然就会好很多,这就是美好的日子。

这样还要被禁止,还让不让人活了?

有激进的京城百姓还打听到了陈文斌的家庭住址,还带了臭鸡蛋烂菜叶子在陈上班的路上候着,看到陈大官人的轿子经过,上去就是一顿招呼。

把陈文斌砸的狼狈不堪,成为京城官场的一大笑柄。

事情还没结束,朝臣们也开始朝陈文斌猛烈开火,说他上的奏折完全是贻笑大方的奇谈怪论,给朝廷官员抹黑,必须要严惩这种不懂道理的傻瓜。

到这会他才知道自己的奏折犯了众怒,是自己不通世事的结果。陈文斌为平息风波还请病假,说自己病了,需要休养一个月。

左都御史王越立马就准假,还问陈文斌一个月假期够不够,不够的话两个月三个月也是可以的。

等这件事完全平息,时间已经到了十月,向青山在码头迎来了他的爸妈和老婆孩子,同来的还有他的两个弟弟向钟和向岳。

府衙,后宅,向青山先是抱抱儿子,可儿子已经好久没见他,已经把他的相貌给忘了。向青山一抱,孩子还吓哭了。

再看看向钟,他现在着布衣配长刀,大漠的风沙在他脸上留下了粗糙的痕迹,显得越发的沉稳。

而亲弟弟向岳,则是更加俊美,一身肌肤雪白,长得比自己还要高,腰上挂的是一柄长剑,看上去绝对是文武双全的翩翩公子的形象。

向青山:“你们都长大了,该到了娶媳妇的年纪了。”

俩人都坚决反对,不过向二柱两口子倒是竭力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