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典籍华夏:我的直播对话古今

作者:剑西来 | 分类:都市 | 字数:83.2万

第190章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

书名:典籍华夏:我的直播对话古今 作者:剑西来 字数:2409 更新时间:2024-11-25 23:37:38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话,是张载说的。

然而似乎画面中的这个看起来政治上十分幼稚的苏轼,却更好地用行动践行着这四句话。

荣华富贵,封妻荫子,在当时的苏轼来说,简直是唾手可得啊!

他甚至都不需要做什么,只需要对当时把控朝政的旧党不加理会,那凭借他的才华和名气,就已经能保住位置,甚至更能擢升!

可是在苏轼心中,从来就没有什么新党、旧党。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他曾经因为一个数据的错误,连续上书,最终避免了一次劳民伤财的举措。

心怀百姓!

一万个官员中,只怕有九千九百九十九个,会喊出这句口号,有的甚至反复喊,一直喊到被处决的前一天……

但是在宦海沉浮,在尔虞我诈,在刀光剑影的一生当中,将自身完全置之度外,始终能记得这四个字的,从古到今,能有几个人?

这样的人,只用一句“幼稚”来形容,哪怕真的没说错,但又何其残忍和讽刺……

国士无双!实至名归!

很多人都知道,从这次再次被驱逐之后,苏轼不见容于新旧两党,历任杭州、扬州、定州的知州,所到之处,至今百姓不忘其名!

倘若不是对苏轼由衷爱戴,岂会有苏堤、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这一系列的名字流传到一千年后的世界?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苏轼当然不知道这首诗,但他到底是贤能还是愚蠢,是幼稚还是成熟,是成功还是失败……

或许……天地之间的那杆秤,永远公平。

秤砣,是老百姓。

喧闹的弹幕,渐渐平息。

透过弹幕的安静,眼前甚至可以浮现出千家万户中,不论男女老少,纷纷在屏幕前安静沉默,若有所思的模样。

苏轼,幼稚吗?

可以黑?

傻的?

不懂得先退后进的策略?

拜托你!买个镜子……

我这里是配钥匙的,请问您配吗?

二十一岁应试,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名动天下!

三年京察,被誉为“百年第一”!

他真的只是一个诗人,一个吃货么?

还是说……他其实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

如果说最初怒怼王安石,还可以归于年少轻狂的话。

那么后来旧党重用他,这时候就算是一个真的傻子,都知道如何选择对自己更有利!

苏轼选了一条作死的道路……这叫政治上的幼稚?

看不懂,乱来一通,叫幼稚,比如狄青。

看懂了,依然执着于自己内心的选择,叫……坚持!

比如苏轼!

越来越多的观众,将目光时不时地掠向屏幕左上方。

那里,十个字,从一开播就放在那里。

然而此时此刻,收拾行囊准备再次离京的苏轼,在小小的院落里,正仰望着星空月夜。

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读懂了苏轼的坚持。

如刘邦那般,不择手段,历经挫折依然像打不倒的小强一样站起来,叫坚持!

但如苏轼这般,洞明世事看透一切,却依然拒绝同流合污,依然保持心如明月,哪怕孤独……是另一种坚持!

无须区分哪一种更加伟大!

但无疑,这才是张凡想要给大家看的苏轼,这才是这一期典籍华夏真正要表达的主题。

“苏先生,又见面了。”

画面中,张凡的身影悄然走入月色,再度与苏轼相见。

或许是出于对苏轼的敬佩,这一次,张凡首次以“先生”相称。

可苏轼眉头一挑,却是笑道:“张凡兄弟!一别经年,怎地却生分了?”

张凡微微一躬身,肃容道:“先生不为名利所动,心如皓月,矢志不移,晚辈心中佩服。”

“呵……”

苏轼笑着摇摇头,仿佛那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月光下,他在小小的庭院里踱着步子,这是他最后一天留在京城,明日便要动身前往杭州。

蓦地,苏轼抬起头,对上了张凡的眼睛,有些迟疑地问道:“不知……能不能有办法,让我看看一千年之后?”

哈哈!

张凡笑了,这正是鄙人的强项。

只是,先前那么多次,他与苏轼数次相遇,几乎都是他遭到贬谪,甚至险死还生的时候出现,苏轼却从来没提过这个要求。

莫非此次的打击,还要超过乌台诗案么?

不知道苏轼想要看的,是一千年后的什么。

吏治?政局?民生?

王安石变法操之过急,最终草草失败。

重新掌权的旧党却也是乱七八糟,完全不是苏轼理想中的样子。

变法之事,几乎贯穿了苏轼的整个仕途。或许他是想要看看,一千年后的华夏,究竟是用的什么样的法度,是否完美无缺,能把一切他担心的问题全部解决?

张凡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望着苏轼,就如同静静的月光一样。

“我想……”

苏轼一贯平静的音调,忽然带上了数分急促,眼中甚至闪烁出晶莹的泪光,最终深吸一口气,郑重说道:“我想看一看,一千年后的孩子们……是否无灾无难,是否都能……好好长大……”

啊!

竟是这个?!

张凡也颇为意外。

不过转念一想,心中了然。

看来,死于1084年的小儿子苏遁,真的是苏轼永远挥之不去的伤痛。

或许上天都感念到苏轼的心伤,在十七年后,这位千古第一文人,同样逝世于七月二十八日,与小儿子苏遁,共担着同一个忌日。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轼聪慧,竟隐隐能够窥破天机。

他懂得“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妙理,所以宁可这个孩子愚钝些,或许便能够寿命绵长。

但可惜……苏轼和王朝云,都是当世一等一的才情,他们的孩儿,从小就对诗书感兴趣,并能明白仁让之礼,偏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

于是,苏轼的那首祝福的诗,却似是一语成谶。

不愚不鲁,也就……难逃灾难!

反而是苏轼的大儿子苏迈,也就是那个坑爹乱送鱼的,一看就不太聪明的亚子,真的无灾无难,活了六十多岁。

现在,苏轼意欲看看后世的孩子们。

或许因为伤心无处排遣,竟宁可移情于一千年后。

既如此,便……如你所愿!

张凡点了点头,凌空一指,遥遥点向夜空。

空中皎洁的月光,仿佛被这一指之力激发,陡然间震动不休,将更加散乱的月华毫无章法地倾泻下来!

光影交错之际,一幅亦真亦幻的画面,在苏轼眼前,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