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战斗在魔法世界

作者:一脸坏笑 | 分类: | 字数:140.4万

第223章 当机

书名:战斗在魔法世界 作者:一脸坏笑 字数:4191 更新时间:2024-10-29 03:33:18

这个问题在于,龙亦菲能保护他们多久。

不行,不对劲,秘境人突然发难,难道就是放任大家离开。

王剑马上就想离开,主动的离开,主动让吕青衣带着三人一起离开,绝对不能迟疑了。

也就是说,必须当机立断了。

往往我们做了决定就意味着,开弓没有回头箭,不成功便成仁。这虽然很绝对,不过我欣赏这种当机立断的态度。优柔寡断、瞻前顾后的人或许不明白,所以早晚变成绣花大枕头。

每个人一生都有成千上万的大事与小事,我们不能事无巨细,在小事上消磨太多时间,必须果断。达芬奇一生有很多超凡的成就,我们最熟悉的就是他的巨作(蒙娜丽莎的微笑)(最后的晚餐),不过他并不只是画家,还是伟大的发明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音乐家、大哲学家、诗人、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这些是除了他以外,我想谁都无法达到这么多成就。不过据说达芬奇是个慢性子,不然会有更多的作品流芳百世。

有人选择用亲情、友情、爱情填满它。满世界地寻找能够让自己不孤单的人。这种趋势一旦推而广之,你会习惯把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开始的父母、亲人;随后的朋友、同学;再远一点的恋人,直到与你不甚熟悉的陌生人。每一份从他人身上获得的能量,都成为了支撑我们走下去的精神支柱。

我们的灵魂,有了这些数不清的支柱,开始变得坚固起来。任何一根支柱的动摇,都会让我们惶恐,感觉自己的灵魂脆弱了很多,我们害怕回到我们灵魂孤孤单单的状态。

我们时时刻刻都处在这样一种谨小慎微的状态:我们不敢大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因为这些意见和想法若是与他人相冲突,招致到他人的反对、反感怎么办?我们害怕与他人发生矛盾和冲突,哪怕这是你应该争取和应得的利益;我们害怕成为人群中的异类,害怕成为群体中特立独行的份子,这种异质会被群体排斥直至孤立。

这样的思想在长期接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东亚文化圈十分普遍。极端情况出现在日本。在日本,一切都已经依据你的年龄、地位、职位、权力被排序,每一个人都被“礼貌”的不行。每一个小学生,都会被父母教导,一定要与人为善,一定要遵守规则,一定不要给别人添麻烦。这就是所有杀伐决断的开始。你经历过痛彻心扉的绝望,失去所有你信任和珍视的东西。被人利用,被人欺骗。然后,你的人生从此再也不需要这些东西。你开始只相信自己。

现实中为什么心里想的,做不出来呢?因为想的太多,就像个小孩,心里想要蝴蝶,却被鲜花吸引;心里想着棒棒糖又被蛀牙困扰。你别抱怨得不到,其实你没有那么想要。你想让别人去海对面,不用告诉别人怎么造船,航海注意事项,只要让他渴望看到海对面的景色就行。所以训练杀伐决断的性格训练不是方法,让你想才是良药。这也就是风水运势学的奥秘,通过布局让你不停的想,你就能做到,而不是江湖骗子说的替你挡灾扫清障碍。那么方法来了,题主无非是水型人和土型人,因为其他三种属性金木火是具有这样的气质的。杀伐决断的能力属金,在风水布局上属严肃和规整。这就要求题主家里井井有条,性冷淡日系风格。金克木,木多了还克金,所以绿植不要有,家里清冷,肃穆。这就是霸道总裁为什么喜欢这种风格,因为一到这样的环境,就让他冷静,安静的琢磨项目开展工作。南美山谷里的蝴蝶振动了一下翅膀,就会造成整个地球气候改变。你的细节→别人看待你的眼光→态度变化→更刺激你内心想法→实现目的。国人智慧不是跟人得卜得讲我系哪类人,我铁面无情,而是穿衣(个人风水)家居(环境风水),处处向别人暗示我是哪类人。

不抛弃不放弃只是笑话和宣传。

决择不论对错,每个人在面对抉择时,都会思考对于错,然而,对错的标准却是相对的。对错的标准一直在变。不是每道题背后都会有一个答案。寻求答案,就是等于让他人来帮你做选择。而你,放弃了自己的选择。为了获得老师的赞赏而寻求答案,那么老师的高度就限制了你们的视野。为了寻求世人的认同而寻求答案,那么世人就会在我们身边围起了一道道高墙。寻求答案,能重复先辈上一次的正确,但是,却永远无法走出一条新路。也永远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未解的题目,遍布于世界,要给世界创造答案。答案并不重要,你们最需要明白的,应该是每个抉择都必然会产生一个结果,做出抉择后,将要面对的结果。自己来定义对错,其实是由自身格局决定的。

作为一名德鲁伊,是变冲锋豹还是嘲讽熊?是在暗夜中潜行还是直接怼脸?是抽三张牌还是活得两个法力水晶?这主要取决于你自己的手牌、场上的局势还有你对手的职业,这些抉择在游戏里可以让你获得胜利,也可能导致你一败涂地,而生活中这种抉择也无处不在。

第223章 当机

早饭是吃包子还是煎饼?喝稀饭要小米的还是黑米的?去上班是叫滴滴还是叫优步?当然这些抉择都不是太要紧,只关乎个人的喜好和当下的状态。

但一名大学生,在本科毕业之际,面临的抉择可能会影响一生,远比三餐吃什么,出门去哪里要纠结得多。到底如何抉择,我该干什么?

这种关乎自己命运的事情,还是交给自己来做。所以我不太认同很多人给其他人下一些比较坚定的意见,别人听了你的意见,事成了还好,万一出现了偏差……谁来负责任?

大脑的决策大致划分为两类:依靠经验为主的经验决策,依靠理性判断的理性决策。日常生活中,除非较为重要的事件,我们通常采用经验决策,虽可能会出错,但我们需要在准确与效率之间做出权衡!如何提高决策能力?要尽可能的做好每一个决策吗?我认为“二八法则”适用于决策,只要我们能辨别并抓住20%的关键决策,提升这些关键决策的准确率,我们的决策水平就会大幅跃升,而试图做好每一个决策只会适得其反!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做出正确选择?第一,当然是尽可能根据理性选择做决策,道理很浅显,但执行起来却很难,我们的精力和时间决不允许我们为每个决策深思熟虑,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确保我们尽可能的根据理性决策做关键决策!第二,善用经验决策。经验决策因兼顾了效率,所以在准确率上有所牺牲,而作为基础的决策方式,哪怕很小幅度的改善也会大大提升决策效率。因次,要提高决策能力,需要考虑两个问题:问题一、如何提高在关键时刻理性决策的概率和准确率?问题二、如何善用经验决策?问题一、如何提高在关键时刻理性决策的准确率和概率?

打破虚妄的自大,接受错误才能减少错误。一个简单的数学题,假如股市处在上升通道,30%可能下跌,70%可能上涨,在100个交易日内如何交易才能最大化收益?先看看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聪明人”的必然选择,因我们想做对每一次交易,所以交易策略必然是70次买入,30次卖出。70次买入中有70%是正确选择(因为上涨的概率是70%),30次卖出中有30%是正确选择(因为下跌概率是30%),所以正确交易:70*70%+30*30%=49+9=58次。如果我们不试图做对每一个决定,坦然承认并接受自己无法做对每一次预测,坦然接受自己在100次交易中出错30次,即100次全都买入,100*70%=70次,可以保证70次预测正确,而这恰恰也是最佳策略!要知道,每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试图每次都达到最优决策,可能会提高对小众事件的判断力,但却丧失了对更多、更普通事件的预测能力,得不偿失,唯有接受错误才能减少错误,提升准确率!

形成客观的决策框架。我们做决策,一个最自然的依据是,判断哪个选项会带来最大的收益或最少的损失,而我们对收益的知觉,依赖于形成决策框架的方式,所谓的框架是指对一个选择的描述。比如你打算去相亲,有两个姑娘,媒人分别通过正、反面描述:正面描述:姑娘A:白,富,美,刚和男朋友分手。姑娘B:漂亮,温柔,贤惠,有稳定工作。负面描述:姑娘A:白,富,美,正在寻找接盘侠。姑娘B:漂亮,温柔,贤惠,工资不高。你怎么选,相信在正面描述时,大多数人和我一样,首选白富美,因为收益很明显,但在负面描述时,选择恰恰相反,因为损失太明显!所以,我们面对同一件事情时,决策框架不同,我们会做出完全不同的选择。

在生活中,信息框架带来的误导性选择极为普遍,销售员是善用次套路的高手,他们会以一种有利于他的方式构建信息框架,如果他想卖我们东西,肯定是运用收益框架诱惑我们,如果他想买我们东西,肯定会用损失框架打压价格,所以,当我们做决策时,尽量既在收入框架,也在损失框架中考虑问题,这既需要我们能广泛的收集正反资料,也需要对决策框架有所了解。

理性看待预期情绪。预期情绪是指预测自己将会因某一个决定而体验到的情绪,可以用效用理论来解释预期情绪对决策的影响,正面的预期情绪会有力推动我们做出决定,负面的情绪则相反。需要注意的是,预期情绪只是决策时预测的情绪,与我们在决定后体会到的不符甚至是背离的,而这也是导致我们错误决策的重要原因。

我们都知道,同样100块钱,失去的痛苦是得到的快乐的2倍,这就是预期情绪,但科学家又进一步做了实验,测试这个事情果真发生了真实的情绪变化是怎么样的,有趣的一幕出现了,失去的痛苦和得到的快乐,从数值上看是相同的!这可以用归因效应解释,即当我们真的失去了100块钱,我们会合理化的归因以降低痛苦,所以真实的痛苦并不比得到的快乐更大。

但如果我们对此不了解,在做决定时,因为预期的损失痛苦会大于获利快乐,所以在面对收益时,我们的决定会趋于保守,影响我们理性决策。那么如何打破预期情绪的误导?关键是建立正确的反馈。临时抱佛脚肯定来不及,功夫肯定在平时,较长用的做法是记录决策时的情绪感受,在做完决策后,在记录心理感受,然后做一个比较,通常三五次就能形成一个正确的反馈和感知,打破误区。

提高自我意识。此时此刻的理性决策,必然伴随较高的自我意识。任一时刻的精神状态都是由意识和潜意识两个部分组成,两者的比例决定了自我意识程度,自我意识较高(意识占比高)时,我们就能保持警醒,理性行事,而自我意识较低(潜意识占比高)时,我们就容易被本能左右冲动行事。

信息源本身具有偏向性,导致记忆过程产生了一种带有偏向性的信息样本。比如媒体偏爱小概率、劲爆事件,所以我们会夸大小概率事件的发生概率,最为经典的就是媒体喜欢大肆报道飞机事故,让很多人误以为飞机出行不安全,其实正好相反。此外,个人的预设观点也会影响信息源的客观性,以房子为例,有房子的人喜欢浏览房价还会上涨的信息,没房子的人喜欢浏览房价看跌的信息,这种偏见导致我们的记忆出现偏差,从而容易做出错误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