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人生终将完美

作者:张传谱 | 分类:其他 | 字数:125.6万

选布

书名:人生终将完美 作者:张传谱 字数:1643 更新时间:2024-11-25 23:38:00

此刻,老板娘连忙把李巧云带到他们隔壁的房间,这间房间全是他们卖的布,整齐的陈列着各种各样的布匹,唐继尧也跟着走了进来,帮着给李巧云挑布。

在1984年全国废除布票之后,全国的需求大幅度提升,全国各地的织布厂开始大批出现,当时的老百姓穿的,不再愁了,棉纺织品、化纤织品的种类样式越来越多。

在当时,风行一时的“的确良”逐渐没落,开始讲究穿得舒适的人们认识到化纤面料不透气、不吸汗的缺点,一统天下的“的确良”衬衫向涤棉、纯棉、牛津纺、丝绸、绒布格衬衫等转变。纯棉织品重新成为时髦,当然,质地、花色都和曾经软塌易破的棉布不可同日而语。而“的确良”,则成为“短缺的时尚”中一段特殊的记忆。

到了八十年代的后期,这些布店也就变成了一些城市的一道风景。大大小小的布店开始沿街开设,随处都可以看到,就像现在的服装店和时装店一样。特别是一些城里人,他们逢年过节,或者轮到季节更替,或遇见婚丧寿庆,都去布店剪一段料子,为家人添一件新衣,为赶事的亲友随一份伴手礼。

那时候,布店有专门营业的,一般都是厂家联营或自营直销的门市部,门面一般不大,双开间或四开间。当然也有百货商店经营的,一栋百货大楼如过有三层,其中一层基本是卖布的。

一般情况下,从周边农村进城的乡下人,他们都认城里的店,没有布店和百货商店的区别,只有大布店小布店的区别——专卖布料的门市部是小布店,百货商店是大布店。

布料是一匹一匹卷在板子上的,有的都两米高。每匹布分门别类,沿壁靠齐了,码成一排一排,顾客可以直接用手摸捏,感受面料的厚薄粗细,或者拉开一角,衬在身上,让陪伴来的家人说说意见。每匹布料都有一块标牌系在一边,说明成分、产地、价格。绸缎、棉麻、呢绒、化纤、毛料各不相同,产地当时是上海的最受欢迎。

顾客看好了,然后就记下布料的编号,就挤到柜台前,营业员抱出布匹,横放在柜上让客人确认,然后将布料从板子上翻展开来,扯下挂在脖子上的皮尺量好,拿剪刀裁开一个口子,两手一扯,嘶一声料子就撕开了,动作熟练精准。

一般在裁布之前,先得付钱?,布料一旦裁下来是没有反悔的。

当时的营业员一般都是有经验的老师傅,耐心回答顾客各样的问题。客人吃不准的时候,就挤到柜台,喊一声同志,然后问给多大的孩子,或给什么样的老人,做什么样的衣服,需要多大尺寸,营业员一般也会给出建议,面料多少,里子多少,考虑缩水要放大多少。当然在柜台前,买方一般都精打细算,货比三家;卖方足尺放码,诚信公道。

布料剪裁下来,分别叠好,用纸包起来,连同收据用纸绳扎紧,四四方方,如礼包一样,递给顾客,纸面上印有店家的名称商标。这样也方便顾客拎着走出布店。

那年代,每家都有一群孩子,经济都不宽裕,添一件新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人小孩身穿补丁衣服在外面走动的十分普遍。

一件衣服,经历从布店买来布料,再请裁缝师傅做成衣服,物尽其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给孩子量衣服,基本都放大一点尺寸,面料得选结实耐穿的,新衣服一开始穿在身上,袖管裤管都得卷起来,过了半年就嫌小了,在把它放下来。

家里兄弟姐妹一个小孩一个小孩的往下传,到后来没人穿了,洗洗晒晒,缝缝补补,给别的亲戚家的小孩送去。

买块布料,能买零头布的,就不买整幅的。好多家庭条件不好的,如果衬衣不够料,有的就做一个衣领子应付着,反正里面有没有衬衣,人家也看不见。裁下来的边边角角,拼接起来还可以做一条短裤衩,实在没法拼接了,碎布头就用来扎鞋底,新布做的鞋底格外结实。那时的孩子曾普遍穿过灯芯绒的衣裤,这样的面料不容易磨损,当然现代人都不穿了。

其实布店是一个让孩子们最为厌倦的地方,小时候跟着大人去到布店,置身于满目的布料之中,没有趣味,大人在讨论面料花色和价格尺寸的事,小孩却只想着拖着大人尽快出去。

初一和初二此刻就是,没多大一会,就吵着要走,在唐继尧的参谋下,选好了布料,然后李巧云就叫老板娘把布裁好,付了所有的钱。

回来的路上,两个人都开心的讨论着布料,还有新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