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江山
作者:一景之月 | 分类:历史 | 字数:961.3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873章 成王败寇
杨士奇看了他一眼,道:“杨小弟若是这么看这位在靖难中立下战功的王爷,那就太小看他了?“
杨峥本就有意想听听杨士奇的看法,此时故作惊讶的道:“汉王难道不是这样的么?“
杨士奇摇了摇头道:“杨小弟可知徐辉祖此人?“
杨峥点了点头道:“知道!“
徐达共有四子三女,四子即辉祖、添福、膺绪、增寿。[别嫁朱家人,或成皇后,或成王妃。他的长女甚至成了明成祖朱棣的皇后。但是,他的两位封候晋公之子,却根本没有好下场。这两个人,均圈入建文初年的“靖难之乱”。一个因忠诚而被囚致死,一个则因亲情而被杀。
大儿子徐辉祖,身高八尺五寸,英俊潇洒还有才气,在勋卫署左军都督府做事。徐达过世后继承了爵位。因为避讳皇太孙朱允炆的名字被赐名为徐辉祖。数次在陕西、北平、山东、河南练兵。燕王府的阿鲁帖木儿别有所图,被他抓捕诛杀了。回来之后掌管中军都督府。建文年初加封太子太傅,是个极为有才干的人,是朱棣在整个靖难之役过程中遇到的最难缠的对手。当时朱棣军队见山东济南守军众多,遂取道河南,安徽。在安徽,朱棣遇到了徐辉祖。齐眉山一战,这个做妹夫的朱棣居然被打得满地找牙,以致诸将纷纷要求“发工资,回老家”。就在两军相持不下的时候,建文帝怕徐辉祖因亲戚关系投向朱棣,就以京城不可无守军为借口调回徐辉祖,削了他的兵权。朱棣就在此等郁闷之时听到这个消息,不禁大喜过望,带领军队一路攻下了南京。攻入南京之后,朱棣召见,徐不发一语。当知,徐若投降,则是国舅,尊贵之至,然始终保持了一个做臣子的忠诚,足见其高风亮节。朱棣也没有杀他,将其软禁终身。杨峥不知为杨士奇忽然问起这个人来,有些不明所以的看了他一眼。
杨士奇呵呵一笑道:“杨小弟既知徐辉祖此人,那该听说他对汉王的评价才是?“
杨峥一愣,明史有简单记载:“王将起兵,高煦方留京师,窃其善马而逃。辉祖大惊,遣人追之,不及,乃以闻,遂见亲信。”这段故事,其实是曲折的。话说建文帝削周王、齐王、湘王、岷王、代王等藩,便将矛头指而燕王。以燕王性格,自然不从,便决定起兵造反。但是,朱棣起兵之时,也用了缓兵之计。他听从谋士言,遣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同往南京请安。“以为礼”,可使朝廷不疑。朱棣的儿子们到了京师,便有人进谏,建议将燕王之子拘为人质。“拘留三子,亦与拘留燕王无异”。然而,建文帝毕竟年轻,缺乏政治经验。他的回答是:“拘留非礼”。“无罪而拘留之,则燕王之举兵有辞矣”。他认同这一观点。
然而,徐辉祖不认同。尽管,燕王之子,论亲情,还是他的外甥。他们三人进京,也住在舅舅徐辉祖府中。徐辉祖特别担心的,是燕王次子朱高煦。他认为此人“勇悍无赖”,便密奏建文帝:“燕王久蓄异志,今遣三子来,实天夺其魂。陛下留而剪除之,一武士力耳;若纵归国,必贻后患。”他还说,次子朱高煦“勇而且悍,异日不独叛君,抑且叛父”。这话说得太绝了。预言此人不仅会反皇帝,还会反他父亲的。徐辉祖甚至还建议,若要放回朱棣之子,也必须留下次子朱高煦,“可剪燕王之一臂。”但是,建文帝踌躇不决,最终还是决定“旨着三子还国”,下决心要放他们回去了。这个朱高煦更是生性狡猾,他听闻消息,居然盗了舅舅徐辉祖的一匹良马,“假说入朝”,掉头一路绝尘,跑了。徐辉祖着人想追,也追不回来了。
杨士奇见杨峥沉默不语,道:“徐辉祖长八尺五寸,面如冠玉,英姿非凡,有才气,能从这样的人手中盗取良马,携自己的兄弟迅速逃离南京,摆脱被建文帝当作人质的处境?这可不是凭着勇猛能做到的?“
“我日,这老不羞的莫不是想给汉王翻案吧,可现在也不是时候啊?“杨峥暗暗嘀咕道。
杨士奇继续说道:“建文二年四月,李景隆从德州,郭英、吴杰等从真定誓师北伐,目标是白沟河(北拒马河)。兵力增至六十万。燕军亦出。
四月二十日,燕军渡过玉马河,驻于苏家桥。
四月廿四,与南军会战(战场在河北省高碑店市新城县南三十里)。南军(李景隆部)先锋平安之前曾跟随朱棣出塞,熟悉朱棣战法,设伏兵;燕军至,平安伏兵起,挺矛冲锋;瞿能父子也一同合击,燕军战斗失利。时南军(郭英部)也来到战场,郭英在燕军撤退的必经之路上埋地雷,燕军撤退时损失惨重。朱棣亲自率军殿后,但夜间迷失了道路。朱棣下马趴在地上辨别河流的方向,才分清方向,回到大营。令军士提前用餐,准备次日决战。
次日(四月廿五),再次合战。瞿能、平安绕至燕军后方,攻其后军,得手。朱棣见状不好,亲冒矢石,令丘福冲击李景隆中军,不成功;朱棣率军攻打,双方混战,飞矢如雨。朱棣先后换了三匹马,射光了三筒箭,宝剑也砍断,差点被平安、瞿能所伤。无奈之下,朱棣来到河堤上,举起马鞭,假装招呼援兵,李景隆见状果然生疑,攻势减缓;朱高煦此时也来援救,战事暂时缓和。不久,瞿能再次引众搏战,大呼“灭燕”,形势再次对燕军不利。就在战事危急时,一股旋风刮起,刮断了李景隆的帅旗,南军顿时大乱。朱棣抓住机会,绕到李景隆后方放火。南军大败,瞿能父子被朱高煦阵斩。郭英等向西撤退,李景隆向南撤退,辎重全部扔下,投降十万余人。李景隆撤回德州。这一战,世人多言成祖乃天命所归,李景隆杀不了他,却不知成祖几被瞿能所擒,是汉王率劲旅猛冲敌阵,击垮敌军,并于阵前斩杀了瞿能父子,使得靖难军于被动变为主动,但论此战,汉王的功劳应在朱能、张玉之上,这样的人还只是一个有勇无谋之辈么?”
杨峥面色一热,刚才还说人家有勇无谋来着,这下仔细一听,这事儿还真不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能干的,及时出现,足以说明他对战局把握极其准确,充分展现了身为武将的眼光,率领将士亲自冲杀,这说明他勇武,斩杀敌军主将瞿能化解朱棣被围的危机,充分体现了他身为武将的智,勇、准、智可是儒将的标准,整个靖难一战,朱高煦的确是可圈可点……,之所以出现前世“汉王高煦,……性凶悍。……不肯学,言动轻佻”,因此“为(明)tai祖所恶”,的记录,说是到底还是成王败寇在作怪,就好比说到唐太宗李世民的时候,留下的记载莫不是太子李建成如何的昏庸不堪,倘若是太子李建成杀了唐太宗,史书的记载自当是另一方记载了,那个时候被人黑的可就是李世民了,所以对于朱高煦才有明末清初的学者钱谦益就有不同的态度,认为这是史家“严辞溢恶”,不可尽信,是成王败寇的观念使然。另据香港学者赵令扬先生考证,历史上真实的朱高煦不仅诗作“成一代之规模”,而且书法“雄伟飞动”倒也是个才人,若不是后来造反,或许成为一代名士也说不定,当然了历史不可能随他所想。
“如此说来,汉王的确算得上一个人物?”杨峥点了点头道。
杨士奇道:“何止是个人物,以成祖如此雄才大略的人物,对这个儿子亦是心怀骄傲,足以说明他的确有过人之处,当年的夺嫡若不是汉王太过急躁了些,做出了那么多的荒唐事,当今的皇位只怕……?”
杨峥心知杨士奇所言并不虚,当年仗着靖难之役时,朱棣多次濒临危难,在朱高煦的力战下方转败为胜,因此认为他很像自己。朱高煦也以此自负,并恃功骄纵,多行不法之事。后来,朱棣继位,是为明成祖,命朱高煦率军前往开平防守边境。
当时,朝廷正商议立储之事。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都喜欢朱高煦,常在成祖面前称赞他的功劳,请求立朱高煦为太子。成祖难以决断,最终还是认为世子朱高炽仁贤,又是tai祖所立,勉强立朱高炽为太子,封朱高煦为汉王,藩国云南,但仅凭一句“我有何罪,要被赶到万里之外。”不肯前往藩国。随巡北京时,朱高煦极力请求与儿子返回南京。成祖无奈,只得同意。这些都足以说明,朱棣对这个儿子的看重,到后来,朱高煦索取天策卫为汉王护卫,并常以唐太宗自比才引起朱棣的警觉,若非当年他仗着军功以及朱棣的宠爱,行事更加放纵多次挑拨是非,陷害太子,致使解缙冤死、黄淮入狱,弄得满朝文武百官多有怨言,未必就输给了朱高炽!“
^^^^^^^^^^^^^^^^^^^^^^^^^^^^^^^^^^^^^^^^^^^^^^
第二更送上,请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