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我用奇招救大明

作者:风起松岩 | 分类:历史 | 字数:28.6万

第13章 赐封南安伯

书名:我用奇招救大明 作者:风起松岩 字数:2382 更新时间:2025-01-23 02:15:15

对于征税,大臣们都十分敏感,因为有前车之鉴。

当初,为了对付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从万历四十六年起,朝廷开始加征“辽饷”,每亩加派3厘5毫,极大地增加了老百姓的负担。很多农民因为沉重的赋税而失去了土地,沦为佃户、奴仆,或成为流民、饥民,导致这些年“民变”此起彼伏,弄得朝廷焦头烂额,由此付出的代价,已经超过了“辽饷”本身,可谓得不偿失。

不仅普通百姓无力承受新的赋税,就连有钱人也不愿意多缴税了。

崇祯元年,张溥写下了着名的《五人墓碑记》,记述了苏州市民勇斗魏忠贤阉党的事迹。然而这件事的真正起因,其实是因为朝廷加税,使得江南的织造业主、作坊主利益受损,于是鼓动他们控制的织造手工业者、佃农家仆们群起抗议。阉党事后追查,杀了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五人,百姓为之愤慨,张溥撰文纪念,流传至今。

朱慈烺自然明白范复粹的忧虑,安慰道:“请阁老放心,这笔钱要三、五年后才还,在这段时间里,我先救援锦州,等到完成任务归来后,一定有办法挣到钱,偿还所有国债,绝对不会加一丝一毫的税。”

“可是,元帅到底用什么办法挣到钱呢?”范复粹不太放心,想问问清楚。

朱慈烺笑道:“请恕我不便透露,因为一旦说出去了,别人就会捷足先登,我这钱可就赚不到了。”

“原来如此。”范复粹表示理解。

从朱慈烺的应对中,朝臣们能感觉到,这位新任大元帅似乎已经想好了办法,并非空口白牙,给大家画大饼。

既然如此,那就相信他一回吧。

不然能怎么办?一文钱难倒英雄汉,朝堂上的这些人虽然是大明的精英,但他们也没办法生生变出钱来。眼下锦州危急,只有先渡过这一难关再说了。

见大家对发行国债已经没有异议,朱慈烺便提到了第二件事:授予郑芝龙“南安伯”爵位。

这个提议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郑芝龙先前不过是个大海盗,被朝廷招降后,也没见立下什么战功,怎么就授予爵位了呢?

大明立国之初,战事频繁,封为公、侯、伯的将领很多。此后随着天下太平,获封爵位的情况逐渐减少。

上一次比较着名的封爵,还要追溯到武宗时期,王阳明因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有功,被封为“新建伯”。从那以后就很少听说新授予的爵位了,连打败倭寇的名将戚继光,都没能封爵。

朱慈烺能够理解大臣们为何反对,只得再次提出“预支”一说。

大臣们暗觉好笑:这位大元帅口气好大!虽然提的方略不错,但毕竟没有交战,就知道肯定能赢,还想预支一个爵位?要知道,对手可是如狼似虎的清军!

这时,范复粹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崇祯一言不发,任由大臣们争来争去。

爵位最终要由皇上来批准,因此,对于给郑芝龙封爵一事,皇上才应该是那个意见最大,并且表示反对的人吧?然而皇上的态度却耐人寻味,很像是默认了此事。

仔细一想,范复粹明白了:合着这父子俩早就达成了一致意见,所以皇上才不吭声,看着我们争论不休。既然如此,我们这些做臣子的,又吵个什么劲啊?

于是,范复粹轻咳了两声,示意大臣们不要说了,交给皇上定夺吧。

大臣们这才恍然大悟,朝堂上立刻安静下来。

崇祯心说:你们都争论够了?好吧,该我说话了。

随即,崇祯表明了态度:全力支持朱慈烺!只要有助于打赢这场战争,朝廷没有什么舍不得的。

既然皇上发了话,大臣们便不再多言。不就是个伯爵爵位嘛,其实也算不了什么,连发行国债这么大的事情都获得了通过,这种小事就更没必要反对了。

看到两个要求都得到了朝廷的认可,朱慈烺非常高兴。他对朝廷要求不高,只要出钱出人就行了,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整合好现有的资源,捏成拳头,给予满清一记重击。

见朝廷已同意授予郑芝龙爵位,朱慈烺递上一个条陈。这个条陈是他昨晚就写好了的,内容是希望皇上在颁布封爵的圣旨时,能参考一下他的意见。

崇祯看了一下条陈,对于有些地方不是很明白,但既然已经说了会大力支持朱慈烺,要啥给啥,圣旨的措辞不过是个小问题,没必要纠结,于是崇祯说了声:准奏。

至此,大事都已办妥,剩下的就是些琐事了。

朱慈烺被封为大元帅后,自然要有自己的帅府,还有亲兵卫队等,百官们的迎来送往也必不可少,因此这些天他非常忙碌。等到忙完各种琐事,他开始筹划起对满清的作战。

与此同时,福建南安,一道加急的圣旨送到了郑芝龙府上。

听说圣旨到了,郑芝龙连忙摆下香案,率领全家老小一起迎接。然而他的心中却十分不安,不知道是福还是祸。

圣旨的内容很长,郑芝龙听完后大喜过望,却又心存疑惑。

原来,圣旨首先对他的功劳大加褒奖,称赞他在料罗湾海战中打出了大明的威风,此外在开拓台湾方面也是劳苦功高。由于这些功劳,朝廷决定赐封他为“南安伯”。

随后,圣旨话锋一转,提到朝廷很快将要对满清用兵,很倚重水师,命他将主力船队交由郑森、郑鸿逵率领,尽快赶到天津港待命。

圣旨最后还勉励郑芝龙:如果他的船队能帮助朝廷大军打赢满清,朝廷绝不会吝惜爵位,郑森、郑鸿逵也是有望封爵的。

圣旨宣读完毕,郑芝龙安顿好了宣旨太监,随后便和胞弟郑鸿逵、长子郑森一起到书房议事。

此时,郑鸿逵、郑森的心中也同样有着无数的谜团。

最令三人惊奇的是,朝廷竟然肯定了郑家在料罗湾海战中的战功。

说起这料罗湾海战,那还是七年前的事了。那一年,海盗刘香和荷兰人勾结起来,试图夺取大明福建、广东沿海的海上控制权,遭到郑家的反击,双方在料罗湾展开激战。

此战如果失败,后果很严重,不仅厦门的鼓浪屿将被荷兰人占据,成为荷兰人进一步扩张的据点,而且大明的海外贸易也将被荷兰人掌控。

幸好这一切都没有发生,虽然荷兰人的舰船、火炮都占据很大优势,但郑芝龙采用火攻战术,巧妙地夺取了最后胜利。

此战的重要性,福建本地的官府是清楚的,然而京城离福建十分遥远,加之大明朝廷传统上不太重视海防,因此对于此战并不关注。

如今朝廷一反常态,竟然对七年前的这场战争称赞不已,确实有点怪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