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兵法辑录

作者:你是我的一盘菜 | 分类:历史 | 字数:125.9万

《孙子兵法》十三篇(4)

书名:兵法辑录 作者:你是我的一盘菜 字数:3685 更新时间:2024-11-17 01:54:49

第四篇 军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原文】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1)。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2)。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3)。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4);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5);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6)。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7)。故其战胜不忒(8)。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9),败兵先战而后求胜(10)。善用兵者,修道(11)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12)。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13)。故胜兵若以镒称铢(14),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15),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注释】

(1)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首先要创造条件,使自己不致被敌人战胜,然后等待和寻求敌人可能被我战胜的时机。

(2)胜可知,而不可为:胜利是可以预知的,但敌人有无可乘之隙,被我战胜,则不能由我而定。

(3)守则不足,攻则有余:所以采取守势,是因为取胜条件不足;所以采取攻势,是由于取胜条件有余。

(4)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九,泛指多数,不是具体的规定。九地,极言深不可知;九天,极言高不可测。藏于九地之下,指极其深地隐藏自己的力量。动于九天之上,

指极其高明地发挥自己的威力。

(5)非善之善者也:不算是好中之好的。汉简《孙子兵法》作“非善者也”。

(6)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汉简《孙子兵法》作:“所谓善者,胜于胜者也。”

(7)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汉简《孙子兵法》作:“故善者之战,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

(8)不忒:忒(tè),差错、疑误。不忒,无疑误,确有把握的意思。

(9)胜兵先胜而后求战:指能取胜的军队,总是先创造取胜的条件,而后才同敌人作战。

(10)求胜:期求胜利,这里含有寄希望于侥幸取胜的意思。

(11)修道:指从各方面修治“先为不可胜”之道,如政治、军事、自然各方面条件的准备等。

(12)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度,计算长短的尺寸叫度。这里的度,一说指忖度、判断的意思;二说指国土的大小;量,计算粮食多少的升、斗等叫量,这里指容量的限度,即战场容量;数,数目的多少,这里指敌对双方可能投入的兵力数量;称,就是衡,衡量轻重叫衡。这里是说权衡,指双方力量的对比。

(13)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一说,指根据战地地形的险易、广狭、死生等情况,作出利用地形的判断;根据对战地地形的判断,得出战场的容纳限度,即战场容量;根据战场容量的大小,确定作战部署兵力的数量;根据敌对双方可能投入兵力的数量,进行衡量对比;根据双方力量的对比,判断作战的胜负。另一说,度,指土地幅员的大小;量,指物质资源的多少。这样,此句意为:敌对双方土地面积不相等,就产生幅员大小的“度”的不同;幅员大小不同,就产生物质资源多少的“量”的不同;物资多少不同,就产生所能动员和保持兵力众寡的“数”的不同;兵力众寡不同,就产生军事力量对比的“称”的不同;力量对比不同,就产生了战争胜负的不同。

《孙子兵法》十三篇(4)

(14)镒(yì)、铢(zhū):都是古代的重量单位。一镒为二十四两(一说为二十两),一两为二十四铢。镒比铢重五百多倍。这里用来比喻两军实力的悬殊。

(15)胜者之战民也:胜利者指挥士卒打仗。胜者,胜利者。民,作“人”解,这里指士卒。《势篇》中有:“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这里的“战人”与“战民”同一意义。汉简《孙子兵法》作:“称胜者战民也。”

【翻译】

孙子说:古代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先创造条件使自己处于不可战胜的地位,然后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做到不可战胜,关键在于自己能否掌握主动权;敌人能否被战胜,在于敌人是否给我们以可乘之机。所以,善于作战的人,能够做到不可被敌人战胜,而不能做到使敌人一定被我所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见,却不能强求。

有了不可战胜的条件,就可以守;敌方出现了可胜之隙,就可以攻。之所以实行防守,是因为实力不足,取胜的条件不够充分;之所以采取进攻,是因为实力强大而敌人相对弱小。善于防守的,如同深藏于地底,敌人无迹可寻;善于进攻的,能高度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犹如神兵天降,让敌人防不胜防。所以,善防善攻的军队,既能保全自己,又能战胜敌人。

可预见胜利却没有超出常人的见识,就算不上是高明中最高明的;交战后取胜,即使天下人都称赞,也算不上是高明中最高明的。这就好比能举起秋毫之重算不上力气大,能看见太阳、月亮算不上眼睛明亮,能听见雷霆的声音算不上耳朵灵敏一样。古代所说的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只是战胜了那些容易战胜的敌人。因此,这些善于用兵打仗的人,他们打了胜仗,没有令人惊奇之处,也没有料敌制胜的名声和勇武威猛的功劳。这是因为他们的胜利是必然的,是绝对不会有差错的。之所以不会有差错,是由于他们所采取的制胜措施都建立在必胜的基础上,战胜的是那些早已处于失败境地的敌人。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也绝不会放过任何可以击败敌人的机会。因此,胜利之师总是先创造出必胜的条件,然后才寻找机会与敌人交战;失败之师往往总是先贸然与敌人交战,然后期求从苦战中侥幸取胜。善于用兵的人,总是能够修明政治,遵循法度,所以才能成为战争胜负的主宰。

兵法中,用来衡量胜负的因素,一是“度”,即土地幅员;二是“量”,即军赋物资;三是“数”,即部队兵员的战斗实力;四是“称”,即比较双方的军事综合实力;五是“胜”,即得出胜负的判断。敌我双方所处地域的广狭,决定着土地幅员大小;敌我土地幅员的大小,决定着双方军赋物资的贫富;军赋物资的不同,决定着双方军队和兵员多寡;敌我军队和兵员的不同,决定着双方军事实力的强弱;敌我军事实力的不同,最终决定了战争的胜负。所以,胜利的军队对于失败的军队,就像用镒与铢相比较,占有绝对优势;而失败的军队对于胜利的军队,就像用铢与镒相比较,处于绝对的劣势。在实力对比上取得优势的一方,指挥士兵作战,就像决开千仞之高的山涧积水一样,势不可当,这就是所谓的“形”。

【按语】

本篇的军形与下篇的兵势两者密切相关,但又有明显区别。

本篇主要论述依据敌我双方军事实力的强弱,采取攻守两种不同形式,提出了首先立于不败之地,而后求胜的作战指导原则。本篇所说的形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军队物资多少、兵力众寡、战力强弱等客观的作战条件,这是可量化的东西;二是指在敌我双方的对比中生成的一种战略态势,是各种客观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实例解读】

邯郸之战

公元前262年,韩国遭到了秦国的进攻,秦国攻占了韩国的陉、高平、少曲、野王等地。韩王非常恐惧,表示愿献出上党郡求和。但上党郡太守冯亭不愿献地入秦,他为了转移矛盾,将上党郡转献给了赵国。赵王贪利受地,这一举动引起了秦国的不满,于是秦国出兵攻赵。

公元前260年,秦、赵在长平决战,秦将白起针对赵括只知纸上谈兵、鲁莽轻敌的特点,制定了后退诱敌、包围歼灭的作战方针,全歼赵军40余万人。白起取得胜利后,还想一鼓作气,灭掉赵国。他将秦军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攻占邯郸以西的要点武安等地,一部分北上夺取太原郡,白起亲自率领一部分兵力留驻上党郡,准备进攻邯郸。

秦军的进攻势头,引起了赵国及周围诸侯国的恐惧。赵国为了免于灭亡,与韩国合谋,派苏代携带重宝赴秦游说秦相范雎。苏代从范雎的个人利益及秦国的得失两方面来动摇其灭赵的决心,同时提出割地求和。范雎为苏代的分析所打动,便向秦王建议准许赵割地议和。秦王考虑长平之战相持三年,秦军虽然战胜,但士卒死者过半,国虚民饥。于是同意韩国割坦雍,赵国割6城给秦国,达成和议。秦王于公元前(25)9年正月撤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