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妃的茗泉空间
作者:攴攴 | 分类:古言 | 字数:44.5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三百六十七章 炒青一锅端
老于氏的炒茶本事,囫囵吞自燕纾娘亲的大胆尝试。
谈不上章法招式,一步一步全凭记忆和感觉。
伴随“剥啪“不断的叶片爆锅声,似乎锅温过高了。好在老于氏根据触手热感迅速撤了块木柴。
柴锅火候不好控制,老于氏仅以是否烫得下不去手来判断,却讲不出到底多少温度之间是最佳。
知识保守的社会,闭门做茶要历经多少代人的经验积累和失败教训才能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程式法则。又有多少真传在战乱、灾荒、颠沛流离、恶强觊觎等天灾人祸中一脉断绝。
不被记录传播的文明,绝了就是真的绝了。
燕纾有意保留眼前这稍显粗糙的技能,让他们自发体验,徐徐而图,并不想用前世现代的技艺横加催化之。
尽管有前朝之前朝的“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觜。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诗证出现了炒的方式,但毕竟仅为偶见。
铁锅炒茶这样的重大工艺革新尚未广传于世,蒸青茶才是历史时代发展至今的主流。
老于氏能把茶炒成,已经胜出。
不过令人欣喜的是,于东来学炒茶很有天赋,连观摩加试手,很快就像模像样了。皮糙肉厚敢烫手,双臂推拉匀有力,是个培养成大师傅的好苗子。
“总管事,您看看这成品可行?准备要出锅了。”老于头在一旁提醒道。
燕总管点点头,示意由他们自己把握决定。等茶叶从锅里抄出晾了会儿,“他”再上前抓起来细辨。
炒茶在前世发展到龙井茶工艺成熟时,讲究分为青锅和辉锅,而这里于氏炒茶则属于最早期的一锅端,杀青、揉捻做型和干燥都在这一锅里完成。
并且老于头夫妇也缺乏控制锅温增减变化的意识,茶叶的含水量已然有些过低,摸起来偏干,手搓发脆易碎。银针的圆直似针倒是几经搓揉做出来形了,颜色银白显毫。香味方面,干茶的香气高扬,有焦香味。
“这茶做出来的品相不错。不过,我琢磨着,还可以再改良一些过程关节。”燕总管根据其所了解的当今制茶概况,决定适当加以引导,
“为了减少运输中茶叶碎断,干茶再稍多蓄点水分为上。
这么着,咱们把全过程拆分为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还按前面的操作不变。
只到了茶叶在锅中变软并基本定型之后,就加入第二步——撤火降温,比如木柴差不多要减少到一半。
然后再继续翻炒,走水焙干。注意水分存留,切记不要等到像现在这么干才出锅。”
稍加调整,炒出的茶就更好一些。
老于头一家三口都很认真地受教,特别是于东来,他像一张白纸更容易接纳燕总管的新要求。
又择选出的第二锅茶青,干脆就交由于东来独立把控。
此子竟不紧张,牢牢记着刚学过的工序,一板一眼投入进去,仿佛天生就是个会炒茶的。
甚至首次尝试的两步走步骤,也给执行得八九不离十。
他还创造性地在撤火降温过程中,用双臂不断把茶叶大幅面抄起来抖散。问他,说是给茶叶也落落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