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文华集
作者:姬子梦 | 分类:历史 | 字数:46.2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92章 希望学制
天圣四年,秋九月,希望书院已经开学一个月。
深夜姬长卿还在办公室中起草有关于希望书院的规章制度,最重要的是自己独特的学制。
要知道,将现代学制照搬到大宋俨然是不可能的,只有结合当前的社会背景,自己设计一个先进而又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学制才行。
考虑到这一届的学子情况各有不同,姬长卿准备给没有经过启蒙的学子,制定一个预科,等学习完预科课程,并通过升学考试后,才能进入正常学习。
《希望书院学规》:凡我学子,皆以报国强国,造福百姓为责。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知行合一,实事求是。
蒙童学子,入学即为预科,预科以启蒙为先,教授蒙学、雅言、识文为主,使其晓礼仪、优学风,期满考校,肄业升学,晋为初学。
初学者,以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为念,开课圣人诸学,辅以六艺、务实兴盛之术。
初学三年,考校升学,择科而学。
本院开设人文、理工两科。
人文者,求世界、民族、国家之学问,下设政治、文学、经济、法律、哲学诸学。凡文科学子,需奉行圣人仁义之念,以人为本,振兴国家,兴盛民族,致力于世界大同而学。勿以嬉戏贪玩、追名逐利而为之,以至学业荒废,虚度光阴,蹉跎一生。仕者节欲,勿要怠废公事,需知苍天有道,取之不正,必承其果。
理工者,求索自然之理,工化其世,探究天地自然之学问,下设数学、农学、物理、化学、医学诸学。凡理工学子,需奉行科学、严谨之风,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归纳规律,知晓本质,服务于人乃至造福苍生,此为科学之理念。勿以浮夸造假、诋毁歧视而行,以至践踏真理,扭曲事实,学无存进,荼毒于世。需知真理即为真理,谬误即为谬误。
参照清末的学制改革,姬长卿设计了希望书院学制,碍于忌讳,他避开了大部分不符合礼法的内容。
考虑到,北宋的学子虽名义上是求学,可大胆都是为了考科举,姬长卿还将希望书院开设了科举班。
科举班,除非本院注册学子,其余入班学子均要付出高昂的束修。
姬长卿并不擅长科举,不过北宋科举和考题,他大概知道一些,譬如嘉佑二年的进士科“刑赏忠厚之至论”。欧阳修出过的科举考题,其中一道问:“周天子之田方千里,号称万乘,万乘之马皆具,又有十二闲之马,而六卿三百六十官,必皆各有车马,车马岂不多乎哉?千里之地,为田几何,其牧养之地又几何,而能容马若是之多乎哉?千里之地,为田几何?马之法又如何?今天下广矣,常患无马,岂古之善养马而今不善乎?宜有说以对也。”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二年不定。实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誊录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于政治日趋腐败,此项制度也就流于形式了。宋代在考试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没有革除科举的痼疾,反而使它进一步恶化。
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熙宁八年,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后来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三经新义》被取消,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
凭借着曾经写过宋代科举的作业,姬长卿并不害怕希望书院出不了成绩,甚至只要是姬长卿想,他完全可以培养希望书院出身的北宋官员。
只不过姬长卿还不想太多引人注目,况且开设希望书院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培养一批北宋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