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文华集
作者:姬子梦 | 分类: | 字数:46.2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20章 新生命
姬长卿所讲的经济学除了引起少数人关注,主动求学外,其余大部分人都只抱着一颗求取功名的心。
不过这并不影响真正求学的刘继、陈忱王冲等人,对于姬长卿新学,他们既乐于学习,又怀着质疑的心去接触。
从抵触到默认,再到认可,哪怕是王冲这种学问扎实的学子,也不明白为什么姬长卿会讲“经济学”、“农学”这些不入流的杂学。
宋朝优待读书人,优待士大夫,自宋仁宗开始官员犯了错误,那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切从轻发落,宋朝对于官员的宽松程度就如同官员的俸禄制度一样,让人叹为观止。
监督惩罚体系宽松,俸禄福利好官员的监督惩罚体系如此之松,宋朝的官员就算是贪污受贿,犯罪以后,也可以钻空子,逃脱惩罚。例如地方的官员只有政绩上有了污点,官员便调任至另一个地方继续为官,当时的官员调任制度非常宽松,只要向上级奏一道信件,基本就能调任。而且当时的官员数量非常庞大,常常是一个官位有两三个人共同担任。
科举是一道鸿沟,也是一道门槛,从大文豪苏洵二十八岁赴京科考不中,可以看得出,一般想要考中科举还是十分难的。
天圣八年科举榜,这年科举牛人特别多,不仅有大文豪欧阳,更有姬长卿、苏洵的好友陈希亮。
陈希亮写信回来,言明他高中时,姬长卿的妻子李吟梅已经怀孕在身,这还是两人的第一个孩子,所以姬长卿特别重视。
每到了休课之时,姬长卿总是安耐不住回哲园,探望妻子李吟梅。
虽说岳母大人也亲自上门探视过,还留下了几个伺候孕期的老婆子,但姬长卿和李吟梅还是紧张不已。
哲园之中,李吟梅已经将管家的事宜交给了妹妹李吟竹,对于这位小姨子,姬长卿也只是打过几次照面而已。
李吟竹性子比较慢,凡事都理清楚以后,才会去做。
小姨子住在姐夫家本就有不妥,李府打的什么主意,姬长卿自然自然也清楚。
李吟竹不同李吟梅,她是妾室所生,属于庶女。
虽说姬长卿没有嫡庶的观念,但奈何自己的岳父、岳母有这种观念。
李府想将李吟竹嫁给自己作妾,这样好彻底将他绑在李府上,就连李吟梅也问过:他觉得吟竹如何?
姬长卿骇然起身,正欲发怒,可看着李吟梅大着肚子,强压怒火:“娘子,吟竹在怎么说也是你的妹妹,岳父怎能如此?”
李吟梅自知自己说错了话:“夫君勿怒,是妾身自做主张,妾身也想妹妹寻一个良人,做正房大娘子。但眼下父亲即将退位,梓州城中又比肩夫君这般的人物。”
李吟梅话倒是让姬长卿气消了不少,姬长卿把着李吟梅叹了一口气道:“娘子,我的话说重了一点,不管别人如何,在我看来婚姻是天地神灵许可的,是神圣的!我既娶了你,断不会再纳其他女子。”
李吟梅目含春水,泪眼朦胧道:“夫君……如今家中只剩你一人,妾身是万万不能因为一己之私,而让夫君血脉艰难。”
姬长卿抱紧了李吟梅,摇头笑道:“娘子放心,我也学过医学,不说比间扁鹊、华佗,但我学的医学,也高于当世大多数医者。子嗣艰难,自有命中注定,再者我们在多生几个就好,不必再纳妾,传嗣香火。”
经过姬长卿的劝导,李吟梅最终也放弃了,将妹妹李吟竹嫁给姬长卿为妾的想法。
虽说宋代的大户人家,大多不止有一个妻妾,但在姬长卿看来,既然娶了李吟梅为妻,自然要忠于妻子,忠于婚姻。
姬长卿自从成亲以后,便很少与朋友夙醉过,与朋友对饮,也是点到为止。
以至于友人常笑话姬长卿:“大丈夫眷念小家”,姬长卿则以“修身立家之后,才能平天下”。
姬长卿夫妻二人恩爱如初,这也岳母李刘氏也欣慰不少,李彭氏更是逢人便以姬长卿为榜样,训诫年纪轻轻就花天酒地的李诵文。
自从姬长卿娶了李吟梅后,二弟李诵青常常上门请教学问,而李诵青也得以翻阅姬长卿的读书笔记。
凭借着另一种解读经典的笔记,李诵青十八岁便通过了梓州府试,获得了赴京参加进士的资格。
李府自是喜气洋洋,就连许多同僚也纷纷上门恭贺,但李诵青自己清楚,自己能过府试,完全是侥幸而已。
在请教过姬长卿后,李诵青决定在闭门苦读几年,等学问扎实后,在赴京参加春闱,东华唱名。
宋代科举要考的内容沿袭前唐,唐人考试重诗赋,“铨擢之次,每以诗赋为先”以至有宋朝人认为,唐朝人写诗之所以那么厉害,就是科举考试训练出来的:“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所以不及也。”
宋人考试更重经义与策论。王安石与司马光政治立场迥异,但在“科举应当考什么”的问题上,却所见略同,都反对以诗赋取士。王安石曾跟宋神宗说:“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古。”建议罢诗赋、考经义。司马光也说:“国家设官分职,以待贤能,大者道德器识以弼谐教化,其次明察惠和以拊循州县,其次方略勇果以扞御外侮,小者刑狱钱谷以供给役使,岂可专取文艺之人,欲以备百官、济万事邪?”
宋高宗亦告诉大臣:“文学、政事自是两科,诗赋止是文词,策论则须通知古今。所贵于学者,修身、齐家、治国以治天下,专取文词,亦复何用!”诗赋在宋代科举考试中的地位逐渐下降,经义与策论的重要性则得到加强。
具体来说,试经义是出题者从儒家经书中截取一句话,请考生阐述其蕴含的义理。明清时试经义演变成考“八股文”,从外在的文体形式到内在的思想都严重僵化,但在宋代,人们崇尚“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考生可以自由解经、传注、质疑古说、阐发新见,甚至“全不顾经文,务自立说,心粗胆大,敢为新奇诡异之论”。
宋代的科举,不同明清的八股文,它更偏向于策论、经义。
经义或能下苦功夫,可策论却要专人名师指点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