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天笑行
作者:王不知在何处 | 分类:仙侠 | 字数:34.4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五章 三岁谈国策
三岁谈国策
鸿元大陆公历二零二三年,王龙晓已经读完所有府里所有的书籍,并且能倒背如流,举一反三,理解文中深意,还偶尔钻研一古书典籍。
在小龙晓的影响下,王诚变得学富五车、腹有良谋,文学意境更加精深,全散发出一个大文士的势气,温文尔雅,稳重内敛。
梦兰也从一介白丁成为书画皆通,诗词歌赋无一不精的才女。
翌年,天灾降临,大唐大部分地区大旱,河水干枯,庄稼颗粒不收,灾民生计难以为继。
这年,战王王威老王爷也随先帝而去,撒手人寰,朝廷失一国柱。可谓: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
大唐皇宫朝事殿中,武威陛下头戴十二旒冕冠,身披黄金色九龙飞天服,国字脸、八字胡、两寸黑色胡须,坐在龙座上,皱着眉头。
武威陛下看着各地上报来的奏折,叹道:“各位爱卿,对于这次重大灾情,有什么良策,尽管直谏!”
宰相李道尔出列:“陛下,因灾情严重”
“第一:尽快安排各地郡县官府开仓赈灾。”
“第二:薄徭役轻赋税。”
“第三:与附属国购买粮食,以解燃眉之急!第四:张榜布告,以安民心。”
宰相李道尔回列。御史大夫王诚出列:“因之前连年战事,人口锐减,好多良田,无人耕种变成荒地,河流泛滥,风调雨顺时还可以。”
“一遇天灾,各种灾难随之而来!必须解决这些根本问题,才是长久之计!”
“两位爱卿,所言极是!眼下还是先开仓赈灾,布告安民把。”武威陛下王辉盟道。
各位大臣纷纷进言,大殿中,一片讨论声。后来武威陛下皱着的眉头才稍显舒缓......
烈日当空,高大杨树树叶仿佛静止一样,。街道上,行人一边走一边偶尔地擦着额头上的汗水。摆摊的商贩还在吆喝,杂耍卖艺的尽情表演着……
王诚下朝回府,把今早朝事和王龙晓说了一下。
王龙晓才三岁,已有普通人四五岁的身高,继承父母优秀的基因,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穿一件金百蝶箭袖,外罩青花排穗褂,登黄缎紫底小朝靴。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好一个俊俏小童子!
王龙晓,才华超众、出类拔萃、福慧双修、风华绝代。在唐都庆阳中,那是人人皆知、举手赞叹!
好多文臣武将都经常问计求谋于王龙晓,有时武威陛下也到府上问策,都有所获!受益良多!
小墨已身长三尺,高两尺,两只圆溜溜的大眼睛流露出警觉的目光,像两颗晶莹透剔的黑宝石在闪闪发光,一对半圆形的耳朵宛如两片叶子,一个黑黑的三角鼻。
全身黑如墨,发出黑金色的光彩,紫黑色的四足宛如小碗。它的爪子十分尖锐,又细又长的尾巴总是不时摆来摆去。
在院中的凉亭中,小墨趴窝在王龙晓的旁边,圆溜溜的大眼睛时不时看着主子王龙晓。
王龙晓坐在凉亭中的雕花刻画的石桌旁边的石墩上,手中一本《唐地记》,旁边的石桌上放着《地记》、《唐史》、《洲志》、《唐律》、《大陆详记》,一个茶壶、几个茶杯、一盘水果、几碟糕点。
两个丫鬟一脸崇拜地看着自己小主子,静静地站在王龙晓身后。凉亭旁的池塘中,荷花绿油油的,像一个大圆盘,又像一把遮阳伞。
荷叶上滚动着晶莹的碧珠,一朵朵荷花从荷叶里冒出来,有粉红的,有白色的。
有的花只有花骨朵儿,有的花开出了二、三片花瓣,还有的已经完全盛放,像一个婷婷玉立的少女。千姿百态,亭亭玉立,美不胜收!
王诚坐在王龙晓旁边,一会儿坐着,一会儿站起来,在凉亭中走来走去,微皱眉道:“龙儿,灾情似火,刻不容缓!”
“战王新丧,又遇天灾。如今朝政混乱,人心不稳。有什么治国良策没?估计一会儿陛下也会来!”
王龙晓坐在那,静静地看书,没理会他父亲,只是摆摆手示意王诚坐下。
良久后,王龙晓把书合上,放在桌上,嘴角微微翘起,面带笑声,才开口道:“爹爹,凡遇到大事,不要心浮气躁,屏气凝神,才能心出良策。”
“等皇伯父来了,一起说吧,不了孩儿还要说两遍,您说对不?”
王诚惭愧地点了点头,才安静地坐下,面出轻松之色,安定从容地坐着喝茶。一个丫鬟给王诚剥了一根香蕉,崇敬地递给王龙晓。王九龙吃完后,又拿起《唐地记》,看了起来......
武威陛下坐在王龙晓旁边,王诚坐在武威陛下下手位,。武威陛下喝完茶后,说:“龙儿,如今我朝内焦外困,如何是好?”
王龙晓缓缓地开口:“皇伯父、爹爹,开仓放粮、外购粮食,可解当前燃眉之困局,想来朝廷已经开始实施了吧。”,武威陛下、王诚微微点了点头。
“本来偶尔的天灾,并不能影响朝廷稳定和万民温饱,而诸国乱战、外族入侵,只是加剧了当前的困局,是外在因素,不是根本原因。”
“内在因素,第一:地主和农民的矛盾,地主占有大量土地,而农民只有少数拥有土地,大多数都是租地主家的土地。”
“第二:唐朝与附属国的矛盾,政令不同、制度不同、货币不同,附属国国王虽然都是大唐的皇族,但还是摩擦不多。”
“第三:朝廷内部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纠纷,文武之的纷争。才是根本!”王龙晓道。
王龙晓喝了几口茶,接着说:“攘外必先安内。第一:鼓励生育,多生多奖,制成国策。”
“第二:开垦荒地,农民开荒,无论开多少耕地,这些都是农民自己的。减轻地主和农民的矛盾,制成国策。”
“第三:治理河水泛滥。引河成渠,灌溉农田。朝廷出钱出粮,减轻天灾的影响,制成国策。”
“第四:修官道,以便交通。”
“第五:加强中央集权。地方郡守军政一身,权利过重。应分化之,派忠臣良将往之,定期轮换!”
“第六:加强边防。地方除了必须的军队,调回定量的军队回京,加强国都的安稳,其余都开赴边境的几个边关要塞。制成国策!”
“第七:实施推恩令。分化兼并附属国,一统大唐全境,而后在大唐全境中,统一政令、制度、文字、度量衡。”
武威陛下和王诚都在细细品味思量着王龙晓的话语,片刻过后,都是一脸问号的表情,武威陛下忍不住问道:“什么是推恩令?”
王龙晓无语:“陛下、爹爹,你们吃点水果、糕点,喝点茶。休息一会儿再说,别急、稳住、淡定点!”
王龙晓荣辱不惊地拿着一串葡萄,一边吃着,一边丢给小墨。武威陛下和王诚看着这画面,都轻松了起来,似乎没有一丝烦恼。
两人端起茶,品着茶。武威陛下还看了看,正在小书案上奋笔疾书记录的史吏。
史吏停笔,朝武威陛下点了点头,表示记录完了。一个丫鬟上了两盘水果、一壶茶,然后缓缓褪下。
王龙晓吃完了葡萄,站起来,走到凉亭旁,看着池塘中的荷花,咏道:“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苹。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武威陛下和王诚都叹:“好诗,好诗!”
王龙晓坐下后,才缓缓开口道:“推恩令的具体内容,因为所有附属国的国王都是大唐皇族,原本所有附属国国王的土地,只能由一人来继承,这个人选便是附属国国王的嫡长子。”
“推恩令,就是把以前的政策改了,只要是附属国国王的孩子,不管是嫡还是庶,都同样可以获得王国的一部分土地。”
“并且,在此基础上,对原本已经分割过的土地,还能再次分割,到地尽为止。到时国将不国,便于政令实施,最终目的是改附属国为州郡”
武威陛下抚摸着胡须,沉思着推恩令。考虑一阵子后,询问:“龙儿,这个政令不好实施呀!附属国国王不会同意的,难,太难了!”,王诚也有触感地点了点头。
王龙晓解释:“陛下,你难,附属国国王更难!一旦推恩令颁布,就算附属国国王不同意,他们的儿子能不同意,孙子呢?”
“请陛下、爹爹你们仔细想一想。就算他们不同意,儿子孙子呢?不同意必大乱。”
“要求朝廷出兵也没借口,都是皇亲国戚,手心手背都是肉呀!您们,想一想!推恩令必定可以实施下去!”
武威陛下和王诚都顿时明白了,高,实在是太高了!两人都哈哈大笑道:“好国策,好计谋!”
武威陛下可惜的感叹:“要不是,龙儿年纪小就该当丞相了!诚弟你说是不?”
王诚也是得意道:“好儿子!别具慧眼!才智过人!”
王龙晓泰然道:“无论在朝在野,都应有一颗报国心,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若国泰民安,国富民强,太平盛世,安然垂钓有何不可!”
武威陛下和王诚、王龙晓一遍喝着茶,吃着糕点,一遍讨论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