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帝心事有谁知
作者:还在轮下 | 分类: | 字数:62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二十八回:权力倾扎挤李纲 单刀赴会擒元凶
上回说到,李纲因为极力主张北上抗战恢复江山,被黄潜善等人一再排挤,最后被免职,而且连累了一大批人。朝廷大臣看到这里,都纷纷对李纲避而远之,害怕引火烧身。高忠义看到这种现象,就专程去江苏无锡看望李纲。
李纲听侍从说有朝廷大臣来看他,根本不相信,也不愿意见人。高忠义给李纲的侍从说道:“请去禀告李相公,就说散官高忠义来看望他了。”
李纲一听是高忠义,连忙整理仪容,赶紧说道“快请快请。”
高忠义猛地一看,只见李纲虽然年龄不大,却几乎在一夜之间满头白发,面容憔悴,几乎认不出来。
高忠义连忙叫道:“李相公,别来无恙啊。”
李纲说道:“高学士怎么敢来呢?许多朝臣躲我犹如躲瘟疫呢。”
高忠义说道:“这是哪里话。只不过是一些权贵排挤你而已,广大民众还是非常喜欢你的。况且我是一个散官,白衣吏职而已,无官一身轻,自然是要来看李相公的。”
李纲听到这里,早已老泪纵横、涕泪交加。他连忙安排人准备两个小菜,和高忠义畅谈起来。
李纲说道:“看来贤弟进入仕途较早,对官场黑暗腐败比我体会的深。当初没有听从你的建议急流勇退,只知道一味进取,害了我自己,也害了别人。真是罪有应得啊!”
高忠义说道:“兄长也不必自责。自古以来就有君子小人之分,因此也就有了朋党之争,这是很正常的。如果不能兼济天下,那就独善其身也罢。在自己能力可及的范围内,帮助苍生,也算是积德行善了。”
李纲说道:“只是我感到非常痛心。我一腔热血慷慨赴国,还是被人打击排挤。尤其是黄潜善之流,原来还拥戴康王成为皇上,我本想他也应该辅佐圣上开拓江山社稷,没有想到他现在却是卖国求荣,贪图享受,只知道一味地向南逃跑。”
高忠义说道:“贤兄有所不知。黄潜善虽为小人,而智胜君子。他元符三年考中进士,宣和初年任左司郎。宋帝赵佶派遣黄潜善去陕西察访地震灾情,他就奸佞圆滑,报喜不报忧,把巨震说是微震。他被提拔为户部侍郎,因事获罪被贬到亳州,谁知却因祸得福。他以徽猷阁待制的身份为河间知府,兼任高阳关路安抚使时,率兵支援康王成立大元帅府,并成为副元帅。因此,康王即位后,感恩戴德,把他任命为中书侍郎,从此言听计从,引为心腹。后来圣上又把你任命为宰相,位置在他之上,他怎么能高兴呢?”
李纲押了一口酒,疑惑地说道:“但是他未经战阵,并不知兵,站起来不能讲、坐下来不能写、上战场不能打、逃跑起来比谁都快,怎么能当统帅呢?”
高忠义答道:“这正是官场的奥妙所在。官员只要会谄媚和表忠诚就行了,其他的事情根本不用操心。您岂不看,除了开国皇帝当朝之外,其它历朝历代的官场都是如此。他们不是派宦官监军,就是派宫廷内侍监军,你怎么能甩开膀子奋勇杀敌呢?”
李纲说道:“这只是暂时现象,毕竟打仗的年份不是很多。”
高忠义说道:“和平年代也是如此啊。要不然许多因荫得官、因恩补官、因贿得官的人怎么能混得风生水起呢?他们只有一个技能就可以了,那就是‘对上司表忠心’。事情不会做,就给他调来能吏、干吏;文书不会写,就给他调来文书、腐儒。”
李纲说道:“那这些能吏只知道干那些脏话、累活,而让一些庸官升官发财,他们难道没有怨言吗?”
高忠义说道:“这个权贵们早就考虑到了。因为‘龙生龙、凤生凤,一些王子一生下来就是封疆大吏、高官厚禄,如果下面的官吏不安心本职,这些不学无术的王子们怎么能永久享受下去呢?’因此他们早就给低级官员考虑了出路。先帝太宗皇上就提出‘政绩尤异者为上,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临事驰慢、所莅无状者为下’的考核办法,划出上、中、下三等。又按照‘一岁一考核,三岁一迁陟’的原则进行微调,调动下级吏员的积极性。先帝真宗又提出‘公勤廉干,文武可取,利益于国,惠及于民者为上;干事而无廉誉,清白而无治声者为次;畏懦而贪,漫公不治,赃状未露,滥声颇彰者为下’的评选机制。这个机制看似非常公平,但其要害在于是由上级考核下级,下级官吏只需对上级负责,而不需要对黎民负责,因此索贿行贿等等龌龊之事就不奇怪了。况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是‘立法之制严,而用法之情恕’,这又给行贿受贿等腐败行为留下了巨大操作空间。至于没有官衔的吏职人员那就是评先评优,发一次性奖金薪水、给他们荣誉称号或者职称晋升,永远把他们禁锢在这些岗位上,辛苦终生。这样,朝廷政权就稳定了,权贵就能永远享有荣华富贵了。”
李纲见到高忠义这么说,很快也就释然了。
第二十八回:权力倾扎挤李纲 单刀赴会擒元凶
然而,张浚还是不依不饶,反复上奏论李纲的罪行不停止,他说:“纲阴为惨毒,外弄威权,当时台谏如颜岐、孙觌、李会、李擢、范宗尹,重者陷之以罪,轻则置之闲散。若非察见之早而养成其恶,则宗庙之寄,几败于国贼之手。愿早赐窜殛。”于是李纲被免职,依旧去守宫祠。
就在这时,即建炎元年(1127年)九月,军贼高胜率领乱军进入常州。前几天,高胜率领盗贼过平江城,奉直大夫赵研假意好言相劝,把高胜和几名随从骗入城内杀掉了。其余乱军于是推戴赵万为首领,攻打无锡城。民众惊慌逃窜,有人赶紧来催促李纲回避。李纲心想自己问心无愧,就登上城墙,考虑对策。这时李纲的随从对着乱军喊道:“李相公来了,你们难道真的要造反吗?”
乱军首领赵万说道:“我们不敢造反反抗朝廷,只是饥寒交迫无法谋生,打家劫舍讨要点生活罢了。”
这时李纲说道:“罪臣李纲,治国无能,导致民不聊生,生灵涂炭,还望军士们恕罪了!”
乱军一看是李纲,先是怔了一下,随后集体大声喊道:“叩见李相公!”
李纲一看,这些人多数是溃败的军士,并不是真正的造反军队,因此说道:“罪臣李纲无能为力,不能帮助大家。我家里只有点吃的、喝的、穿的以及一些薪水银两,大家需要的都拿去谋生吧!”说完,就让随从把食物、衣物和一些银两拿出来,交给赵万,说道:“就这些东西,给士兵们好好吃顿饭吧。”
乱军看到这里,就跟随赵万去常州了。常州守臣何衮恬不为备,乱军很快攻入城内,大肆掠夺三日,抓住通判曾纬扬长而去了。
李纲对待乱军赵万的做法和赵万不攻击李纲的行为,给迫害李纲的权贵们留下了口实。即便是这样战事紧张的情况下,张浚还是对李纲穷追猛打,他说李纲“不学无术,竞气好私,不早窜殛,无以谢天下”。他和黄潜善暗地里指派谏官上奏弹劾诬陷李纲说:“前一段时间,原来辛道宗的部下叛兵高胜、赵万从苏州进攻无锡,李纲倾其全家财产和数千缗银钱,并制造衣服围巾数千条,让他弟弟送给敌人,他究竟是何居心?而今陛下驻跸扬州,人情未安,李纲居住在常州无锡县,距离朝廷这里不到三百里路。李纲素有狂愎无上之心,现在还心怀怏怏不平之气;常州风俗浇薄,万一盗贼群起,打着保护李纲的旗号,我担心恐怕国家之忧,不在金人而在萧墙之内。”于是在十一月又把李纲迁居到鄂州看管。
而就在此前一个月,宋帝赵构到了宝应县。韩世忠统领的御营后军军校孙琦带头作乱。左正言卢臣中扈从护驾,站立船舷呵叱乱军,乱军一拥而上,把他逼到船边,堕水死亡。张浚早就对以李纲为首的西部军士看不惯,因此借机发难,上奏弹劾统制官定国军承宣使韩世忠“师行无纪,治军无方”,于是朝廷把他降职为观察使。
“可是,此时的宋帝心事有谁知?”
朝廷最害怕军队大将和朝廷要员交通往来,因此李纲、韩世忠虽然都被贬职,但也只能独自郁闷,其他官员,尤其是朝廷大员、大将军是不敢和他们来往的。高忠义看到这种情况,就来宽慰韩世忠,免得他刚烈的性格闹出什么乱子来。
简单寒暄之后,韩世忠就说道:“常言说,胜败乃兵家常事。由于军队供给不足,一些朝廷权贵却仍然在花天酒地的生活,因此士兵们心怀怨愤。这时左正言卢臣中却不识时务,不理解士兵的苦衷,却激烈批评呵斥小校孙琦。这些士兵一哄而上,原本就是找他说说理,结果他吓得跌到水里淹死了。张浚等人就上奏朝廷,说我是治军无方,造成军士骚乱。”说着,韩世忠举起双手,露出手指对高忠义说:“你看我已经一个手指头被敌人砍掉了,全身十多处刀剑创伤,九死一生护驾到扬州,还落得个这样下场。”
高忠义赶忙说道:“贤弟可不敢这么说。你看李相公德高望重,嫉恶如仇,爱憎分明,一心想着恢复中原,可是仍然被黄潜善、张浚弹劾不已。如果李相公不能再禁言闭门思过的话,很可能就要灾难临头了。”
韩世忠听他这么一对比、提醒,倒是惊出一身冷汗。事实确实如此。虽然先帝有遗训不准因言论诛杀大臣,但是以其它理由诛杀的大臣也不少。于是赶紧说道:“兄长,你也知道,我韩世忠是个粗人、武夫,没有读过书不识字,不懂得什么规矩,只知道奋勇杀敌、以身报国,根本没有想过这些东西。”
高忠义说道:“既然兄弟要建功立业,从事官宦生活,就必须明白官场之道。常言说‘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说得就是不要逞能、不要为人之先。李纲之所以一再被贬斥,就是过于锋芒毕露了,对别人构成了威胁,显得别人太无能,而他却不知道。”
韩世忠说道:“我很早就听人说过历史上的郭子仪、霍去病等大将军,非常羡慕他们。就想建功立业,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第二十八回:权力倾扎挤李纲 单刀赴会擒元凶
高忠义说道:“我知道兄弟你胸怀大志,抱负远大。但是你不识字,读书不多,你不知道历史上能得善终的功臣非常稀少。因此才有‘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样的说法。”
韩世忠说道:“那该怎么办呢?”
“可是,此时的宋帝心事有谁知?”
高忠义说道:“你看,李纲大元帅一再被贬斥,表面上看都是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他保卫京城时期埋下的祸根。那时,种师道、张叔夜、范致虚等等各路大军互不隶属,指挥混乱。李纲上奏朝廷主张大权独揽、统一指挥,这本来是非常正确的主张。可是朝廷权贵甚至包括年少无知的宋帝赵桓都不这样想。他们首先想到的是不能让将领一家独大,最后形成尾大不掉、功高震主的局面。他们越是要削弱李纲的权力,李纲越是要求加强权力,因此矛盾就激化了。这是最为根本的原因。”
韩世忠点点头,摸着腮帮说道:“似乎有些道理。看来我以后得小心翼翼了。”
高忠义说道:“这个其实也不难。只要你能做到不揽权就可以了。至于你贪财、贪色这些事情,因为不会对朝廷和权贵造成威胁,这样就基本上不会有大的灾难了。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咱们的乡人大将军王翦出征之前索要土地和美女的典故吗!”
韩世忠恍然大悟,赶紧握住高忠义的手说道:“亏得你提醒,要不然真不知道将来会怎么样呢!我以后万分小心就是了。”
话分两头,事归一面。
宋帝赵构带领权贵们一路往东南跑,很快就到了扬州,驻跸在州府里面。高忠义时刻关心故乡安危,他看到朝廷权贵们为了继续醉生梦死,享受荣华富贵,他们已经准备放弃长江以北地区,因此急忙告别韩世忠,立即动身赶回关中故乡,准备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乡人免受乱军伤害。
这时,赵叔近上奏朝廷,说杭州乱军已经招安,请朝廷授予官职。大臣刘珏上奏说:“目前盗贼掠夺州县,杀害平民,就是因为受到招安这个政策的诱惑。南京金陵的黥徒,既然被朝廷厚赏,钱塘江一带的士兵看到这种情形,也纷纷模仿效仿,因此盗贼越来越多了。这些杀官吏臣民的盗贼草菅人命,不但没有罪、没有受到惩罚,反而受到奖励,得到招安后有官职、有美女财物、有紫袍象简这样的荣耀。”大臣许景衡也说:“官吏无罪,而被诛戮,军吏有罪,反受爵命,其为赏罚,不亦是非颠倒了吗!”宋帝赵构听他们说得有道理,也就暂停了招安的做法。有人趁机说直龙图阁、知秀州赵叔近招降杭州贼寇陈通,并且收受了陈通的贿赂,才替陈通招安,讨要官职。于是赵叔近被免官,拘系于郡。
这样,朝廷就调集王渊、刘光世、韩世忠等将军剿灭乱匪,一些大将军就对叛乱盗贼大开杀戒。
两浙制置使王渊也来护驾,率统制官张俊等领兵至镇江府。军贼赵万他们并不知道王渊带领大军到来,猝不及防,全部解甲投降了。这时辛道宗前军将官苗翊在叛党中,王渊就让苗翊统领叛军,所以他们投降后很快就安定了。这时,王渊却欺骗这些已经投降的士兵过江保卫宋帝赵构。由于人马很多,船舟很小,只能一船一船往过运输。每次过来一船士兵,王渊就把他们领到偏僻之地,一个一个杀掉,没有一个人逃脱。
十二月,朝廷提拔王渊为御营使司都统制,去杭州剿灭盗匪陈通。由于以前朝廷招安政策宽大,因此陈通只是把打家劫舍作为招安当官的一个捷径,就没有做多的准备。这时,王渊与统制官张俊到了秀州城下,就说朝廷让王渊以朝廷遣赐告身的办法来招安,陈通满心欢喜,赶紧出迎。王渊、张俊进入州治衙内,命军士分守诸门,王渊召陈通等匪首三十个人至庭下,把他们捆绑起来。陈通大呼说:“已受招安,这是咋回事?!”王渊说:“我受诏讨贼,不知其它!”把他们为首的一百八十馀人全部腰斩了。
在这时,朝廷安排韩世忠戴罪立功,负责剿灭池州悍匪张遇。
张遇本来是真定府马军,聚众为盗,号称“一窝蜂”。张遇本身就是骑兵出身,来去如风,非常彪悍,因此他们自称“一窝蜂”非常形象。尤其是他在战场上赛马、在杀场上选人的机制,选拔出的将领和士兵非常勇猛。
张遇往往进入城池纵掠,驱赶强壮的男子补充士兵,一些人经常推脱说不会打仗杀人,张遇就说我教你们。于是他命令两个人手执兵器互相攻击,直到另外一个人完全投降或者死伤为止。他说:“这就是战胜的办法,你能杀了对方,你当然就可以活下去啦。”
因此他的乱军攻击起来,一路摧枯拉朽,官军望风而逃。他带领匪徒从淮西渡江,水陆并进,池州守臣腾佑弃城逃走;刘光世带领大军到池州,刚到近郊南门,张遇看见他的部队混乱不整,就说:“官军少,且不整,可破也。”他们越过护城河,沿着河堤绕出官军背后突然袭击,官军大败。此后,张遇再寇江州,守臣陈彦文坚决抵抗十多天,固守不下。这时,江淮制置使刘光世重新集结队伍,追击张遇,他们才放弃进攻江州,夺路而逃奔向黄州。
第二十八回:权力倾扎挤李纲 单刀赴会擒元凶
这时,直龙图阁、知黄州赵令裨(又名赵令山成)奉诏修城墙,刚才修建完毕,张遇自江州西上来到这里。张遇本来是宋军中比较能征善战的将领,对履职尽责修建城池的官员非常敬重,因此他没有立即攻城,而是派人召唤城守赵令裨出来相见。
赵令裨本是个儒生,不习军事,但是勤政爱民,深得民心。看到乱兵匪贼即将攻城,就下令所有军士和百姓严防死守,自己出城见张遇。
赵令裨见到张遇,赶忙施礼,说道:“金兵肆虐,田野撂荒,小城贫瘠,无以奉将军。下官愿以此身奉将军,请勿伤害平民百姓。”
张遇想考验一下赵令裨是否像传闻中的那样具有君子大儒风范,于是说道:“赵知州勤政爱民,声名远播,天下皆知。”
赵令裨说道:“过誉了,过誉了。我只是尽职做个普通官员,对得起朝廷俸禄罢了。”
张遇说道:“这里有我们经过各个州县得到的美酒,赵知州饮了此杯酒,说明赵知州信任我们,那就不打扰百姓了,我们再寻出路。”
赵令裨举杯说道:“我知道喝了此酒必然会死,但愿诸君勿杀城中军民。”说罢就端起酒杯,准备一饮而尽。
张遇看到赵令裨神态自若、态度坚决,相信传闻中的事情是真的,于是一把掠过酒杯,把酒泼洒在地上,地上的砖块立即裂开皱纹,滋滋作响。
张遇说道:“这酒真的有毒,我拿它检验一下官人的胆量和诚心。”张遇手下的群盗看到赵令裨真诚无欺,就引军向东去了。
朝廷诏令刘光世带领人马拦截张遇乱军,刘光世就派遣手下大将军王德作为前锋。
王德,字子华,通远军熟羊砦人。以武勇应募,最初隶属于熙帅姚古。后来金人入侵,姚古把大军驻扎在怀、泽之间,派遣王德去侦察敌情,王德斩杀一酋而还,补进武校尉。姚古问他说:“你还能再次前去一次吗?”王德满口答应。于是姚古派给他十六匹骑兵,一同前去。没曾想到王德带领这批精锐骑兵,径直冲入隆德府治(今长治市),擒获了伪太守姚太师。敌人卫兵左右惊扰,王德亲手杀死几十个人,其余卫兵见状不敢上前阻拦。姚古就派人把伪太守姚太师捆绑好,送往朝廷。宋帝赵桓问他是怎么被王德抓获的,姚太师就说:“臣被抓获时,只看见一黑夜叉罢了”。于是时人就称呼王德为“王夜叉”。
现在,王德也以勤王之师倍道趋阙,改隶属于刘光世,跟随刘光世的大军前来剿灭盗贼。
建炎二年(1128年)春正月,张遇从黄州引军东下,侵犯江宁、真州,士民非常恐惧,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而去。张遇于是把大本营从扬州金山寺移到扬子桥附近,有众二万多人。
这时天下群盗蜂起,而黄潜善、汪伯彦为了粉饰太平,全部蔽匿不上奏朝廷。直到张遇焚烧真州,距离皇帝所在地不到六十里,宋帝赵构还是不知道。内侍省押班邵成章知道这件事后,连忙告诉了宋帝赵构盗匪的情况,并控诉黄潜善、汪伯彦的欺君之罪。宋帝赵构非常信任黄潜善等人,反而责备邵成章不守本职,辄言大臣,于是把他除名,南雄州编管。
由于朝廷的纵容,因此张遇的势力越来越大。最终宋帝赵构听说张遇等匪贼后,朝廷又不得不使出了招安的办法。朝廷派两浙制置使王渊招安张遇。毕竟高官厚禄对谁都极具吸引力,何况盗匪本身也并没有远大政治理想,无非就是为了荣华富贵、高官厚禄,朝廷能招安,何乐而不为呢。
王渊拿到招安圣旨,自将数百骑进入张遇大本营。张遇看见王渊的部队器械精明,惶惧迎拜。但是他们仍然不愿意解甲缴械,去掉武装,双方互不相容,对峙不下。
王渊对张遇说道:“你们运气真好。要不是我来得晚,你们有机会投降,不然的话,你们早已经身首异处了。”
张遇说道:“别欺骗我们了。上次你们欺骗赵万、苗翊和陈通的士兵放下武器,进行招安,结果把他们全部杀了,这次又要这样对付我们?怎样才能信任你们呢?”
正在为难之际,韩世忠出列说道:“王将军,我愿意只身去乱军营内,招安他们。”
王渊拿出圣旨,交给韩世忠,直奔张遇乱军大营而去。张遇守军看到就韩世忠和亲并总共三个人,就放他进去了。见到张遇,韩世忠说道:“张遇接旨!”
张遇迟疑一下,赶紧跪倒谢恩之后,接过圣旨。韩世忠说道:“将军是个爽快人,怎么还在迟疑犹豫呢?”
张遇说道:“谁甘心做个匪徒呢。只是朝廷腐败,官逼民反,无奈才落草为寇。韩将军忠勇过人,功名远着,令人钦佩,我也就相信将军,即刻归顺,听由将军调遣。”
韩世忠于是带领张遇,一起面见王渊。王渊随即上奏朝廷,以张遇为合门宣赞舍人。这样,镇江守臣钱伯言才回到镇江府了。
但是,张遇手下人马众多,还有一部分人在抢劫烧掠,百姓人人恐惧。其中以李民、刘彦为首的部分盗贼尤其张狂。于是朝廷又派户部侍郎兼知扬州吕颐浩,带御器械、御营使司前军统制韩世忠一起带领一千多人再去清缴余匪。
韩世忠带领五十个亲兵再次来到贼营,质问李民道:“既然张遇已经带领大家归顺,何故依然烧杀抢虐?”
李民答道:“原来我们一起占山为王,商定‘苟富贵勿相忘’,现在张遇吃香的喝辣的,享受荣华富贵,我们这些一起落草的兄弟,依然贫困交加无法生活,我们该怎么办呢?难道给大家每个人都封一个官职吗?”
韩世忠心想,李民说得有点道理,于是就和吕颐浩商量对策,决定将计就计,将乱军骨干一网打尽。
韩世忠说道:“给人人封官许愿肯定不行,但是给部分首领寻思个好差事,还是可以上报朝廷的。这个需要从长计议。你们派一些人到议事大厅说话。”
李民就安排他的谋士刘彦带领二十多个骨干来到议事厅,韩世忠的亲兵突然抓住刘彦,喝令其他人束手就擒。李民一看刘彦等骨干被抓获,带领盗匪四散而逃。韩世忠当场将其谋主刘彦磔于扬子桥,将捆缚的二十九个小校,押送给王渊全部斩首,其馀匪党愿意改邪归正的一万多士兵并入韩世忠部队。盗贼平定之后,朝廷任命韩世忠为京西等路盗贼捉杀使。
这时,金军更是发起了全面进攻。完颜宗翰指挥诸军分道南侵。完颜宗维自河阳渡河,攻河南;右副元帅完颜宗辅与其弟完颜宗弼自沧州渡河,攻山东;陕西诸路都统洛索与副都统萨里罕自同州渡河,攻陕西。大宋朝廷和黎民的命运如何呢?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