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一颗头,争霸全世界
作者:狂人啊Q | 分类: | 字数:65.6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66章 菲律宾易主
同样的,刘勇强情愿也好,不情愿也罢,都被欧洲人排挤在了瓜分非洲的行列之外。
说白了,还是实力问题。
大汉刚刚经历了那么大一场战争,虽然借到的钱足够应付战争,可这些钱是要还的,几年之内的财政都会非常紧张。
但也不会撑不下去,毕竟现在大汉的人口已经超过一亿,还建立了现代的金融体系,尽管技术还不够先进,工业化程度还很不够,但依然是一个迈入了工业化行列的国家,哪怕工业化水平和程度跟俄国有的一拼,那也是一个无法忽视的力量了。毕竟欧洲人可从来没敢忽视俄国。
战后刘勇强紧急推进了几项事业,一个是所有洋务企业被出卖,这是打着财政困难的旗号,这些企业都靠财政拨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沈葆桢的福州船政局,其中除了一座海军学校,刘勇强没有一点看得上眼的。于是直接卖给了英国阿姆斯特朗造船公司,对方出价600万两,得到的是两艘万吨级军舰订单,以及一艘在福州阿姆斯特朗公司建造的万吨级军舰。
同时变卖,甚至可以说是贱卖的还有福建缫丝局等洋务企业,作为一家企业,这些企业不纳税,还要财政往里搭钱,这能说的过去?
福建缫丝局在福州、漳州都有工厂,全部卖给了胡雪岩。为此刘勇强顺手拉了胡雪岩一把,让他从囤积生死中活了过来。
胡雪岩这个人很难评价,有人说是买办资产阶级。刘勇强看来,他更复杂。红顶商人,官商资本,这些标签他都有,但说到底还是个眼光锐利的私营企业家。他之所以在上海囤积生丝,是因为敏锐的发现了江浙地区的气候异常桑蚕减产,于是判断蚕丝会价格大涨。于是出巨资囤积生丝,一度将一些实力强悍的洋行逼的濒临破产。可当蚕丝涨到每包17先令4便士的时候他也没有出手,而此时伦敦的丝价是每包16先令3便士,已经出现了倒挂。
结果意大利生丝丰收,胡雪岩爆仓了。屋漏偏逢连夜雨,清廷罢免他的顶戴,让左宗棠查办他。有人说这是李鸿章和左宗棠的权力之争,李鸿章要打垮左宗棠就要打垮他的钱袋子胡雪岩。未必有那么复杂,如果不是胡雪岩自己出现了失误,别人是没机会打倒他的,李鸿章也不行,因为左宗棠会保他。他的失误已经是左宗棠这个两江总督都保不住的程度了。
左宗棠保不住胡雪岩,刘勇强可以。就在胡雪岩的产业要被查封,四处筹资无门之际,刘勇强指示科利银行以胡雪岩在上海新建的缫丝厂做抵押,贷款2000万两银子给他,这让他度过了资金链断裂的危机,终于挺了过来。随后抛售生丝,虽然没有赚,也没有亏。
度过危机之后,胡雪岩的老家浙江一年后就并入了大汉版图,他这个私营企业家也就成了刘勇强的臣民。这次刘勇强专门给他递话,让他收购了福建缫丝局旗下的产业,就算投桃报李他都得接手。
囤积生丝危机之时,胡雪岩已经开始转型为工业资本,他在上海投资的缫丝厂,投入了2000万两银子,所以才能抵押那么多钱出来。他本人还有阜康钱庄这样的金融企业,至于胡庆余堂这样的药企,可以当成资本家回馈社会的方式,主要销售平价药。
钱庄加缫丝厂,这模式相当于日本财阀了,以金融业为核心,外加各种工业企业,刘勇强对他充满期待。
救了胡雪岩后,但因囤积生丝而引发的上海金融业危机还没有结束,作为东方银钱行会会长企业,科利银行虽有央行的地位,却没有央行的权力。刘勇强再次加强,终于彻底授权科利银行大汉国的发钞权,新货币以银两为单位。
借助大汉发钞权,科利银行组织第二届钱业大会,大撒币救了一批信用良好的钱业公会成员,保住了核心骨干。这次大会之后,金融危机慢慢落地,余波可能还要震荡几年,但破产潮结束了。这次大会之后,已经没有为了滥发自己的纸币,而不肯加入钱业行会的势力,因为基本破产,而且现在老百姓只认可科利银行的牌子,别家的纸币都不敢收。
大汉政府也负起了一个中央政府的义务,将从伦敦借到的1亿英镑先后投入稳定财政,这才帮助科利平稳化解了这次大危机。当然,大汉政府也借助这笔1亿英镑的投资,成为科利银行控股股东,拥有了60%的股份。科利本人的股份已经降到了1%,小银行家也只拥有2%的股份。刘勇强占30%,他甚至都可以给这家银行冠名大汉皇家科利银行了。
随着战后铁路投资重新开始,大连造船厂看不上民用市场,正大肆攫取军工订单的厚利之时,东北一家名为艾氏铁厂的公司冒了出来。这家企业来头不小,老板是第一批留洋的学生之一,名叫艾福义,外号爱负义,是刘勇强送去英国读书的那批太平军少年,自幼见惯了生死,颇为狠辣、果决。他在英国读书没读出什么名堂,虽然中规中矩上了大学,学的是化学。回国也没处安排,送进大连造船厂工作,结果跟当时的大连造船厂管理人员发生冲突,一气之下辞职加入了施耐德公司。在施耐德公司工作了十几年,工作作风霸道,说一不二。成为比较激进的车间管理者,对施耐德公司的扩大立下了汗马功劳。
大连造船厂吞并施耐德公司,他不愿给大连造船厂打工,直接辞职。拉着施耐德公司的铁矿和煤矿供应商,开办了自己的铁厂,专门跟大连造船厂打擂台。压价非常狠,直接开出了大连造船厂的成本价,让对方无利可图。
艾氏铁厂迅速占领民用市场,因为最初的留学生背景,艾福义在大汉铁路公司中有不少人脉,因为一小半高层都是他的同学和晚辈。于是不但挤入私人民间铁路行业,还顺利打进大汉铁路公司。
他抢生意狠,搞生产也狠。从施耐德公司辞职之时,他拉走了几十个技术骨干,其中一半都是他这些年带出来的徒子徒孙。他的公司加班很多,给的钱也不少。在接到大笔订单之后,敢向银行贷款扩大规模,一年内新开铁路38座,都是百吨的大铁炉,年产纯钢立刻就达到了10万吨,超越大连造船厂成为大汉第一大钢铁厂。
激进的扩张政策,恰好遇到了合适的发展机会,带来的结果就是野蛮成长。这便是工业的威力,为什么农业时代没有经济危机,那是因为农业不具备成倍扩张的能力。
大汉国这几年国运昌盛,很大一个基础是一场超级大灾难让东北地区得到了三千万人力资源,可这三千万人通过农业生产,也仅仅是增加了三千万较为富裕的自耕农。等生地开辟成熟地之后,增长就几乎停滞了。
工业却可以无限复制,只要资金到位,市场够大,就能无限扩张下去。
大汉铁路公司提供了一个庞大的市场,同时开建了南京到福建建宁铁路,上海到云南昆明铁路,还在朝鲜修建通往釜山的铁路。
民用领域更加夸张,许多公司拿到政府许可之后,立刻去上海发股票和债券融资,接着修建各条支线。东北铁路骨干网都已经达到一万公里,从骨干网上延伸出去的支线,已建成2万公里,在建的还有3万公里。
大清国也彻底放飞自我,李鸿章的铁路修的飞起,对李鸿章来说,铁路能挣钱,更能搞钱。铁路一建,黄金万两。于公于私,他都积极支持铁路建设。在丢掉了津浦路之后,他又从朝廷要到了修建京汉铁路的权力,要将铁路从北京修到汉口。曾国荃在洋务上没有特别突出的作为,但也打算修建一条两湖铁路,从湖北武汉到湖南长沙。至于两江境内,有左宗棠之前修建的沪宁线就够了。
这些新建铁路加起来超过3万公里,光是制造钢轨需要的钢材就要280万吨。
铁路建设带动的不只是钢铁生产,还有煤矿、铁矿开发。艾氏铁厂为了获取更大的原料供应,南下山东,拍下了政府挂牌的莱阳一带铁矿和煤矿的开采权,在莱阳一带兴建新的铁厂,重工业从东北开始向大汉其他地区转移。
就在一片欣欣向荣,完全摆脱了战争期间经济低迷的情况时,外交方面刘勇强接到了一个突袭式的信息:德国从西班牙政府手里取得了菲律宾的全部权益。
这个跟大汉近在咫尺的南洋地区重要岛屿,竟然落入了德国之手,德国人还是挤进了东亚范围,这让刘勇强有点错愕。
“立刻查。国际上肯定发生了,或者马上就会发生什么大事!”
菲律宾易主这种事情,英国是不会接受的,一定是有什么事情迫使英国不得不接受,甚至支持德国夺取菲律宾,以换取德国的某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