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2030
作者:江东一尘 | 分类: | 字数:50.3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76章 粮食加工厂投产
4月17日,三兄弟、三妯娌做好所有准备,分别请好假,下午4点准时出发,这次由周芳和季云分别开车一小时,然后悍马停在一个北方小集镇,大家下车吃晚饭,吃过晚饭夕阳西下,天气渐暗,夜幕降临,换由张泽开车,张泽看看停车处四下无人,直接一阵神奇操作,悍马车已到东江城外,现在大家见怪不怪,习以为常,没有人发表意见和评论,又行驶了一个多小时,悍马停在东江东南营大宅院外。
听到汽车声响,两兄妹急忙跳出来,李明月刚下车,两兄妹就扑上来叫妈妈!
李明月:“小轶!有没有好好学习?”
小轶:“我当然要好好学习啦!今天老师还表扬我呢!”
李明月:“不错!一定要好好学习,小莹也要做好准备,今年也要去上学了!”
小晔:“好啊!我上学一定比哥哥成绩还要好!
张泽说:“到时候比一比,那个成绩更好!叔叔有奖励!”
小轶和小莹同时说:“谢谢二叔!”
一路欢声笑语中来到客厅。
王桂花看到儿子媳妇儿都回来,喜笑颜开,尤其是三个儿媳妇儿叫妈,更是乐不可支,自从订婚宴后,周芳、季云都改口叫妈,王桂花关切地询问:“一路辛苦了!有没有吃晚饭?”
三个儿媳妇儿同声说:“谢谢妈!我们吃过晚餐了!”
李明月妯娌三人拿出一堆京都特产,故意不说话,两兄妹对视了一下,小轶说:“妹妹,这是妈妈、婶婶要我们分配呢!”
小莹说:“先给太太,然后是奶奶,爷爷的,只要顺序正确,就不会错!”
王桂花高兴地说:“还是小莹最聪明!”
张有为爷爷说:“应该是兄妹二人都很聪明!”
又引发笑声一片,儿孙绕膝、含饴弄孙,天伦之乐,小辈孝顺,传承家风,长辈所愿。
翌日张有为、张泽父子去开发区新建的粮食加工厂参加投产庆典;王桂花、李明月对有为集团进行疏理立账,尤其是将东江中外合资彩色电视机厂的利润汇至境外账户,其境外银行卡还由王桂花保存,实际上就是把利润按投资比例进行分配,也就是把彩色电视机厂的利润分装两个口袋,使得账面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张沙去开发区民用空调机厂,检查施工进度,解决存在问题;张淦去彩色电视机厂检查工作,组织干部开会,协调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周芳、季云研究集团公司的管理架构,制定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建立健全有为集团工资标准,并在公司领导层面上讨论通过,实际上周芳、季云两人一直在讨论研究这些方面的问题,就是要尽快形成书面材料,方便公司领导层研究通过。
今天的东江市粮食加工厂锣鼓喧天、彩旗飘飘,粮食加工厂的干部职工在苏总带领下,统一的工装,手持小红旗,喜气洋洋、兴高采烈地欢迎各方宾客。
随着张有为父子的到来,所有投资方人员到齐,苏总召集投资方协调庆典流程:
粮食加工厂投产庆典由原苏总东江机械设备总厂旗下金帆主持:首先由苏总致词,然后由徐市长致词,接下来是徐市长及四家投资方剪彩,最后安排参观粮食加工厂的生产过程。
苏总致词中说:“东江市粮食加工厂是根据市政府的部署而创建的民生工程,是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引进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粮食加工机械,比同类型的粮食加工机械效率提升百分之十,而造价却略有降低!在此我代表粮食加工厂对负责这次引进粮食加工设备的江南省进出口部门表示诚挚的感谢!”台下响起雷鸣般掌声。
苏总还重点介绍了粮食加工厂的生产能力,粮食加工厂引进的这套粮食加工线由三部分组成,即大米自动加工灌装、面粉自动加工灌装、玉米制品自动加工灌装;日产清洁大米一百万公斤,日产标准面粉五十万公斤,日产玉米制品二十万公斤,东江市粮食加工厂的建成投产,确保了东江市的粮食安全。
按照庆典流程,在喜庆的礼炮声中,张有为代表投资方与徐市长、苏总等五人进行剪彩活动。
走进生产车间,按照张泽的经验,在碾米、清洁、灌装过程中一定是灰尘飞扬,实际上进入生产车间竟然是空气清新、干净整洁,张泽不得不佩服这种粮加工设备的技术先进、科学环保;最终灌装的重量误差达到五克以内,说明精度极高!
中午苏总在粮食加工厂工人食堂宴请参加庆典的宾客 ,张有为父子被安排和徐市长一桌,席间徐市长十分关心有为集团的发展情况,详细询问有为集团下一步发展计划,张泽也详尽地汇报了目前有为集团的总体情况:彩色电视机厂运作正常,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运作正常;民用空调机厂到今年年底投产,运动鞋系列到明年八月份投产;至于五星级酒店、综合大楼要到82年八月份才能竣工;置业投资公司、电子技术研究所目前还没有正常运作,要再过两年才有起色。到今年年底我们至少将有一半人毕业,就可以放手干起来。
徐市长在宴席上透露一个消息,国家在江南省东江市准备建一个大型的农用化肥生产基地,预算资金量达到25亿华夏币,准备国家投资一部分,大部分靠慕集民用资金,成立一个股份制企业,待形成正式文件,希望有为集团积极参与。
张有为父子表示有为集团感谢徐市长的关心和支持,同时表示作为东江市的一分子,参与建设东江义不容辞,有为集团公司将在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力以赴,积极参与东江市的基础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