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烘炉记

作者:一棹碧涛 | 分类: | 字数:43.9万

第135章 七雄争霸之金戈铁马上

书名:烘炉记 作者:一棹碧涛 字数:27116 更新时间:2024-11-13 05:19:49

词曰:

烽火连天处。战云翻、七雄争霸,金戈铁马。乱世风云硝烟漫,剑影刀光冲杀。谋与略、纷争高下。秦赵魏韩齐燕楚,看英雄、壮志凌霄野。鼙鼓震,旌旗赭。

黄沙万里征鞍跨。守疆陲、兵戎相见,壮怀难舍。良将谋臣筹帷幄,血溅沙场何怕。展壮志、江山如画。胜负兴亡皆如梦,叹兴亡、功过凭谁话。千古事,浪淘罢。

华夏2387年,田婴离世,他的儿子田文顺理成章地继承了薛的封地。田文素有贤名,号孟尝君或薛公。田辟强对其颇为赏识,继续任用他为相国。田文掌权之后,目光高远,深知秦国的日益强大对各国构成了巨大威胁,于是试图以齐国为主导,联合其他国家共同攻秦,以遏制秦国的扩张之势。

彼时,秦国的张仪因种种原因被驱逐出境,无奈转而去魏国为官。这一变动让各国的局势愈发微妙。楚王见此情形,当即背弃了和秦国的盟约,为了向齐国示好,甚至逮捕了昭雎。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桓臧游说楚王,言辞恳切:“大王,昭雎与张仪素有交情,若能善加利用,此交情亦可巩固楚魏关系,于我大楚有利无害。”楚王沉思片刻,觉得桓臧所言不无道理,最终听从了他的建议,释放了昭雎。

不久之后,魏国的宰相田需去世,楚国瞅准时机,大力支持魏太子魏遫坐上了魏相之位。在各方势力的纵横捭阖之下,魏、楚、齐等国合纵的局势又一次形成,共同对抗强秦的威胁。

魏襄王与秦王在临晋相会,一时间,气氛紧张而凝重。张仪、魏章则成为了魏国的相国,为魏国的政事出谋划策。

在这动荡的局势下,新的秦王嬴荡即位。韩、魏、齐、楚、越等国怀着各自不同的目的,纷纷派遣使者前来祝贺。韩国或许是为了在新王面前求得一份安稳;魏国也许是期望缓和与秦国的紧张关系;齐国则是在观望中探寻新的机遇;楚国的心思难以捉摸;而越国,更是暗藏玄机。

同年,秦武王亲自接见了越国的使者。在密室之中,两人密谈许久,最终达成了夹击楚国的密约。越国在勾践灭吴之后,已然成为东南大国,国力强盛,此时是仅次于楚国的第二大国。楚、越两国虽水土相接,人文相近,但彼此视为心腹大患,无时无刻不在谋划着如何消灭对方。

而在西南边陲,蜀地发生了动乱。蜀相陈庄作乱,残忍地杀死了蜀侯通国。消息传到咸阳,秦武王怒不可遏,当即派能臣甘茂率兵平定蜀国叛乱。甘茂不负众望,迅速诛杀了陈庄,稳定了蜀地局势。不仅如此,秦武王还派兵攻打义渠、丹犁,展现出了他的雄心壮志和强硬手段。

秦武王嬴荡,乃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锋锐的君主。他身材魁梧,力大无穷,重武好战,自登基以来,心中便怀着问鼎中原的宏伟志向。在他的朝堂之上,武将们备受重视,他常常与将领们探讨兵法战略,谋划着如何拓展秦国的疆土。

秦武王嬴荡即位不久,他那雄心壮志便如熊熊烈火燃烧起来,目光紧紧锁定了韩国。在韩国的军事布局中,重镇宜阳宛如一道坚固的壁垒,不仅是周国与韩国阻挡秦国东进的关键防线,更是秦国兵出函谷关必须跨越的障碍。只有掌控了宜阳,才能确保物资与兵员的运输通畅无阻,为秦国的东进之路铺就坚实的基石。

这一日,秦武王在王宫大殿内,借探讨国事之机,向左右丞相甘茂和樗里疾袒露了自己意欲灭掉周王室、获取应有威望的想法,实则是在试探他们对于攻打韩国夺取宜阳之计的态度。

樗里疾听闻,眉头紧皱,拱手进言道:“大王,攻打韩国此事,臣以为不妥。那韩国路途遥远,此去征战,必将劳师动众,耗费大量的财物。且不说战场局势瞬息万变,胜负难料,即便我军能胜,也未必能有所获。万一赵国、魏国二国趁我军远征,从背后偷袭,那秦国将陷入腹背受敌之境,后果不堪设想啊!还望大王三思。”

秦武王听罢,微微颔首,目光却转向了甘茂,示意他发表见解。

甘茂上前一步,神色坚定,朗声道:“大王,臣以为‘伐宜阳,定三川’乃是我秦国挺进中原、成就帝业的关键所在。宜阳虽城坚兵精粮足,但并非不可破。只要策略得当,破韩指日可待。”

秦武王眼中闪过一抹兴奋,急切地问道:“甘茂,快细细道来。”

甘茂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大王,伐韩宜阳,必先破韩魏联盟。如今魏国态度摇摆不定,臣愿自请入魏,凭借臣之三寸不烂之舌,声言定能使魏王不但不偷袭我秦军,而且还会出兵相助。只要魏国助秦,赵国就不敢越魏而援韩,届时韩国孤立无援,宜阳虽固,也难挡我大秦铁骑。”

秦武王听后,大喜过望,从王座上站起身来,走到甘茂面前,说道:“若此计能成,卿当记首功。寡人赐予你诸多财物,望你不辱使命,成功说服魏王。

第135章 七雄争霸之金戈铁马上

甘茂跪地谢恩,接过财物,带着使命踏上了前往魏国的征程。

华夏历2388年,赵国的邯郸城,春风拂过古老的城墙,带来了一丝新的气息。赵雍,这位雄心勃勃的君主,正致力于对邯郸城的改造。他将“大城”东北部那已废置的宫室改建为苑圃,取名九门。在这苑圃之中,新建起一座高耸的丛台,以供游乐。

登上丛台之巅,赵雍极目远眺,辽阔的大地在他眼前展开。他的目光越过山川河流,望向远方,那是齐与中山之境。他心中思绪万千,暗暗谋划着赵国的未来,那坚毅的眼神中透露出他的壮志雄心。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秦国,秦武王正酝酿着一场新的征战。他派遣司马错率领大军从巴蜀水路攻打楚国的黔中一带。战鼓雷鸣,江水奔腾,然而此次战役未能完全攻克,秦军只得暂时收兵。

而在西周,武公的共太子不幸去世,这一事件在各国间引起了微妙的波澜。楚王在谋臣昭翦的建议下,果断出手扶持公子咎登上西周太子之位,使得楚国在外交上暂时转变为中立方。

楚国,这个在战国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大国,常常采用“假纵胁秦”的策略。他们试图通过作势援助、结交其他合纵国,来逼迫秦国割地赂楚。一旦得地,楚国便会根据形势选择保持中立,乃至背叛合纵、与秦国连横。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宜阳之战和皮氏之战。

秋意渐浓,萧瑟的风掠过韩国的宜阳城。秦国的大军如乌云般压境,兵锋直指宜阳。韩襄王心急如焚,向各国求援。一开始,楚王听闻秦国攻打韩国,曾想要救援韩国。朝堂之上,大臣们争论不休。

“王上,秦国此次来势汹汹,若不救韩,韩国恐将危矣。唇亡齿寒,韩国若亡,下一个遭殃的或许就是我们楚国。”一位大臣慷慨陈词。

然而,陈轸却站了出来,他微微躬身行礼,说道:“王上,不可救韩。如今局势复杂,秦国强大,我们贸然出兵,未必能胜。且秦国与楚国之间的关系微妙,不如暂且观望。”

楚王沉吟片刻,最终采纳了陈轸的建议,放弃了救援韩国的想法。

另一边,秦武王为了确保楚国在这场战争中保持中立,向楚国空口许诺,称如果楚国愿意袖手旁观,秦国就会归还汉中之地。楚王听闻此诺,心中权衡利弊,最终应允了秦国的条件。

韩襄王在孤立无援之下,只得另寻出路。他亲自前往临晋,与秦武王会见,试图通过谈判来挽救危局。然而,这场会见并未改变韩国的命运。

与此同时,秦国的甘茂出使魏国。在魏国的宫殿中,甘茂巧舌如簧,以“共享伐韩之利”为诱饵,试图争取魏王的支持。

“魏王陛下,韩国如今势弱,若我们秦魏联手,攻克宜阳,那其中的利益将无比丰厚。魏国可分得大片土地和财富,从此国力大增。”甘茂目光炯炯地说道。

魏王心中犹豫不决,他深知与秦国结盟攻打韩国可能会引发其他国家的不满,但那诱人的利益又让他心动不已。

甘茂看出了魏王的犹豫,继续施加政治军事压力:“魏王陛下,如今秦国兵强马壮,若魏国不与秦国结盟,日后秦国若调转兵锋指向魏国,恐怕魏国难以抵挡。”

最终,魏王在利益的诱惑和压力之下,答应出兵助秦,与秦国共同伐韩。

甘茂成功完成使命,返回秦国。他马不停蹄地进宫面见秦武王,与秦武王订立息壤之盟。秦武王郑重地表示将全力支持甘茂,派遣他与庶长封率军攻打宜阳。

秦国的大军在甘茂的率领下,兵临宜阳城下,已经五个月过去了,然而这座城池依旧坚如磐石,未能被秦军攻破。

秦国的朝堂之上,大臣樗里疾和公孙奭眉头紧皱,他们纷纷向秦武王进言,力陈攻宜阳之战的诸多不利,主张召甘茂回国,就此退兵。秦武王听着大臣们的反对之声,心中也泛起了犹豫的波澜。

而在宜阳城外的秦军军营中,甘茂望着那高耸的城墙,心中的坚定未曾有丝毫动摇。他想起了与秦武王在息壤定下的盟约,那是他们共同的决心和承诺。“息壤之盟就在那里,大王您可不要忘记。”甘茂的话语仿佛还在耳边回响。

秦武王在犹豫再三之后,终是忆起了与甘茂的约定,他决定再给甘茂一次机会,增兵五万,并派遣勇猛的乌获前往协助。甘茂深知士气对于军队的重要性,为了激励部下,他散尽私财赏赐士兵。秦军将士们感受到了主将的决心和信任,士气大振。

就在秦韩战事胶着之时,楚国却在背后蠢蠢欲动。楚将景翠率领大军前来,摆出一副要援助韩国的架势,这让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和紧张。此外,楚国还放出狠话,扬言要攻打给秦国借道的东周。东周君闻此,心急如焚,他深知东周在这列强纷争的局势中如一叶扁舟,稍有不慎便会被巨浪吞没。于是,东周君亲自出马,前往楚军营地游说。

第135章 七雄争霸之金戈铁马上

在东周君的巧言劝说下,景翠虽然没有立即参战,但也没有撤离,而是选择按兵不动,等待时机。宜阳城中的韩军苦苦坚守,期待着楚国的援兵能早日到来。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景翠的心思早已不单纯是援助他们。

秦国这边,面对楚国的威胁,也是忧心忡忡。他们深知,若是楚军此时参战,刚刚经历苦战的秦军将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无奈之下,秦国决定将煮枣献给楚国,希望能暂时稳住楚国,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

终于,在秦军的顽强攻击下,宜阳城破。秦军如潮水般涌入城中,喊杀声响彻云霄。这一战,秦军斩首六万,鲜血染红了宜阳的土地。胜利的秦军乘胜渡过黄河,夺取武遂并筑城,以巩固战果。韩襄王见大势已去,被迫派公仲倗到秦国谢罪,同秦国议和。

秦武王,这位年轻而争强好胜的君主,因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的勇猛而对他们倍加赏识,皆赐予高官厚禄。同年八月,天气依旧炎热,秦武王的心中却燃起了一股与孟说一较高下的冲动。他要与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以此来展示自己的力量和勇气。

众人围绕在旁,目光中既有期待,也有担忧。秦武王深吸一口气,双手紧紧握住鼎足,奋力一举。就在那一瞬间,他只觉两眼一阵剧痛,鲜血从眼眶中流出,紧接着是腿部传来一阵钻心的疼痛,胫骨折断。周围的人顿时慌乱起来,连忙将他扶起。然而,到了晚上,秦武王终是因伤势过重,气绝而亡,年仅 23 岁。

秦武王无子,他的突然离世让秦国的王位出现了空缺。赵国的赵雍得知这一消息后,迅速做出了反应。他派代相赵固前往燕国,迎接在燕国为质的秦公子嬴稷回秦。

嬴稷在赵固的护送下,匆匆踏上了归秦之路。一路上,他的心情复杂而沉重,既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又深知自己肩负着秦国的重任。当嬴稷回到秦国时,秦国的朝堂上各方势力暗中角逐。但最终,嬴稷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众多大臣的支持下,被立为秦王,即秦昭襄王。

楚国的大军兵临韩国的雍氏城下,战火纷飞,硝烟弥漫。昭应率领的楚军如汹涌的潮水,持续围攻五月之久,雍氏城中粮草逐渐殆尽,百姓们在饥饿与恐惧中煎熬。

韩国的君臣心急如焚,深知若再无外援,雍氏城必破。于是,他们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了秦国身上,派出使者快马加鞭向秦国求援。

此时的秦国朝堂上,秦宣太后因自己出身楚国,对救援韩国之事心存犹豫。她坐在高位之上,眉头紧锁,目光中透露出复杂的情感。

然而,甘茂却挺身而出,他言辞恳切,向秦王分析局势:“大王,韩国若亡,楚国势力必将大增,对我大秦构成更大威胁。此时救韩,乃是为了秦国的长远利益。”秦王听后,微微颔首,终被甘茂说服,决定出兵救援韩国。

楚国得知秦国出兵的消息后,无奈退兵。但这并未让天下迎来和平,反而引发了更多的纷争与权谋较量。

不久之后,秦、楚联合攻打魏国的皮氏。楚国却在关键时刻背秦助魏,妄图借机要挟秦国割地于楚。同时,魏太子魏遫来到楚国作为人质,以确保楚国的利益。

面对楚国的反复无常,秦将樗里疾怒不可遏。他深知不能让楚国的阴谋得逞,于是果断与魏国讲和。凭借着他的智谋与策略,樗里疾成功诱骗楚王放归魏太子。随后,秦国和魏国联军反攻楚国,一时间,楚国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困境。

在这紧张的局势中,魏太子魏遫深知战争的残酷,他不愿看到生灵涂炭,百姓遭殃。于是,他挺身而出,在秦、魏、楚三国之间艰难调停。最终,三国偃兵而散,暂时恢复了表面的和平。

而在北方的赵国,一场深刻的变革也正在悄然兴起。赵雍,这位年轻而有抱负的君主,决心对赵国的军事进行一场大胆的改革。

他下令让军队采用胡人服饰,改穿短装,束皮带,用带钩,戴着插有貂尾或鸟羽的武冠,穿皮靴,以发展骑兵,训练在马上射箭的作战技术。他深知,在这战乱频繁的时代,只有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赵国才能在列强环伺中立足。

然而,这场改革并非一帆风顺。肥义等大臣坚定地站在赵雍一侧,成为改革的有力支持者。但贵族公子成、赵文、赵燕、赵造等人却极力反对。

公子成怒气冲冲地进谏:“大王,赵国怎能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这是对祖宗之法的亵渎,会让赵国陷入混乱!”

赵文也附和道:“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如今这般变革,有违礼法,必遭天谴!”

赵造更是言辞激烈:“圣人不易民而教,智者不变俗而动。大王如此作为,是将赵国推向深渊!”

赵雍听着这些反对之声,心中的怒火熊熊燃烧。他猛地站起身来,目光坚定而锐利,大声驳斥道:“理世不必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如今局势变幻莫测,若我们因循守旧,不思进取,赵国终将被他国吞并。以古制今者,不达于事之变!”

第135章 七雄争霸之金戈铁马上

他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那些反对的声音顿时弱了下去。但公子成等人仍不甘心,他们在私下里密谋,试图阻碍改革的推进。

后来,赵国在赵雍的带领下,成功攻取原阳。赵雍把它改为“骑邑”,用来训练骑兵。大臣牛赞又跳了出来反对:“国有固籍,兵有常经。变籍则乱,失经则弱。大王此举,实乃冒险!”

赵雍当即加以驳斥:“古今异利,远近异用!今重甲修兵不可以逾险,仁义道德不可以来朝。如今局势,若不革新,赵国何以图强!”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在大殿中回荡。

赵雍深知,推行胡服并非易事,但他心意已决。他明白,这是赵国走向强大的必经之路。于是,他决定以身作则,先从自己的家族和朝廷开始推广。

在宫廷中,赵雍亲自穿上了胡服。那紧身的短衣,便捷的长裤,配上高筒的靴子,让他显得英姿飒爽。他的举动让家族中的人惊讶不已,但在他的坚持下,渐渐地,家族成员们也开始接受并穿上了胡服。

朝廷之上,赵雍对那些守旧的大臣们严厉驳斥:“尔等只知守旧,不思进取。如今赵国若不革新,必将被他国所吞。”在他的强势推动下,朝廷的官员们也纷纷换上了胡服。

随着家族和朝廷的推广初见成效,赵雍将胡服的推行扩大到了官府和军队中。然而,这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守旧势力的反对声此起彼伏,但赵雍毫不退缩。他深知,只有打破旧有的观念,赵国才能迎来新生

赵雍推行胡服,并非只是为了改变服饰,更是为了学习胡人骑射的战斗技术,从而增强赵国的兵力。他亲自训练士兵,手把手地教导他们骑射之术。

在训练场上,赵雍骑着骏马,弯弓射箭,箭无虚发。士兵们见此,无不深受鼓舞,纷纷刻苦训练。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赵国的军队逐渐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赵雍看准时机,率领着这支焕然一新的军队,踏上了攻取中山和攻略胡地的征程。

战场上,赵国的士兵们身着胡服,行动敏捷,骑射娴熟。他们如同一股狂风,席卷着敌军的阵地。中山国的军队在赵国的猛攻下节节败退,赵国的领土不断扩大。

赵雍不仅在战场上勇猛无比,还展现出了卓越的战略眼光。他深知,单纯的武力征服并非长久之计,要让这些游牧部族真正服从,还需恩威并施。

在征服了林胡和楼烦之后,赵雍收编了他们的骑兵,将其融入赵国的军队中。同时,他对这些部族采取了宽容的政策,允许他们保留一定的自治权,让他们感受到赵国的仁德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赵雍推行胡服骑射取得了显着的成果。同年,赵国攻中山到房子。赵雍还前往代地,再北至大草原,西抵黄河,登上黄华山顶。

站在黄华山顶,赵雍俯瞰着自己的国土,心中充满了豪情壮志。他看到的是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是赵国的崛起与强大。

此时的赵国,已不再是昔日那个弱小的国家。它拥有了强大的军队,广阔的领土,成为了与齐、秦并列的强国之一。

同年,魏太子到秦国朝拜。秦国来进攻魏国的皮氏,没有攻克就撤兵了。

华夏历2391年,天下纷争不断,局势风云变幻。在这乱世之中,各国皆为自身利益筹谋算计。

田文站在齐国的城楼上,望着远方,心中筹划着合纵攻秦之大计。他向齐王田辟强进言,力主组织六国合纵,共同伐秦。田辟强深以为然,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他遣使致信楚怀王,言辞恳切,劝楚齐合力。信中提及,破秦之后,楚国可取得武关、蜀、汉等地

楚怀王收到齐国来信,内心开始摇摆不定。楚国长期以来的亲秦政策,在这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出现了裂痕。朝堂之上,大臣们争论不休,有的主张继续亲秦,有的则认为合纵攻秦乃是天赐良机。

然而,这一番动摇最终并未取得实质效果。一年后,楚国权衡利弊,还是选择了背齐合秦。秦昭襄王为了稳住楚国,也展现出了一定的诚意,将部分土地归还给了楚国

在秦国,身为宣太后外族的向寿深得秦王宠用。楚王得知此事后,认为这是一个拉拢秦国的好机会,于是不惜重金贿赂向寿。向寿收了厚礼,为了回报楚王,竟将杜阳之地私自赠给了楚国的小令尹。

韩国一直渴望从秦国手中要回武遂,却又怕因此触怒楚国。韩王苦思冥想,最终派出能言善辩的唐客前往楚国,试图说服楚王支持此事。唐客在楚国王宫,凭借其三寸不烂之舌,向楚王分析其中利弊。楚王权衡再三,决定派使者赴秦,替韩国索要武遂。

此时的秦国,甘茂与向寿正在为权力明争暗斗。苏代作为韩国的使者来到秦国,他深知秦国朝堂的局势,于是向向寿献上一计:“如今您与甘茂争权,莫不如劝说楚国把颍川归还给韩国,以此与韩国交好。有了韩国的支持,您在与甘茂的争斗中必将占据上风。”向寿听闻,觉得此计甚妙,欣然同意。

第135章 七雄争霸之金戈铁马上 qbxsw.com

可惜,楚王并没有答应向寿的要求。不久之后,甘茂为了稳定局势,还是将武遂交割给了韩国。向寿趁机攻讦甘茂,甘茂在秦国的处境愈发艰难,最终被迫出走。

秦国归还武遂给韩国之后,齐王得知此事,大为恼怒。他深知秦楚联合对齐国不利,于是修书一封,劝楚王加入合纵。

楚王收到齐王来信,再次陷入了沉思。朝堂之上,昭雎站出来说道:“大王,如今局势复杂,齐国势大,不可轻易得罪。秦国虽归还武遂,但狼子野心,不可不防。臣建议,我们一边与齐、韩交好,一边厚待秦国重臣樗里疾,再挟齐韩之势来迫使秦国割地赂楚,如此,方可保楚国利益最大化。”

楚王听后,觉得昭雎所言有理,于是决定采纳他的建议。一时间,楚国在各国之间周旋,试图在这乱世之中谋求更多的土地和利益。

烽火硝烟中,赵国的兵锋直指中山,大军一路行进至宁葭。赵雍,这位雄心勃勃的君主,目光如炬,他深知要使赵国强大,必须拥有一支精锐之师。于是,在攻取原阳之后,他改设“骑邑”,精心训练大量骑兵。

经过严格训练的赵国骑兵,犹如一阵狂风,西取胡地直至榆中。在那广袤的草原上,游牧的林胡王面对赵国的铁骑,不得不献上良马,表示归属于赵国。赵雍命代相赵固兼管林胡部族,收编林胡的军队,进一步壮大了赵国的军事力量。

而在外交战场上,赵雍同样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他分别派遣楼缓出使秦国,仇液出使韩国,王贲出使楚国,富丁出使魏国,赵爵出使齐国,试图在外交上孤立中山国,为攻打中山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与此同时,在西边的秦国,一场政治的风波正在掀起。昭襄王接受右丞相甘茂的提议,将武遂之地归还给韩国。然而,这一决策却遭到了向寿和公孙奭的强烈反对。这二人因仇恨甘茂,在昭襄王面前不断进谗言,试图抹黑甘茂。

甘茂察觉到局势对自己极为不利,惶恐不安,深知继续留在秦国可能会有杀身之祸。于是,他假借讨伐魏国之名,毅然投奔了齐国。

华夏历2392年,秦昭襄王为了实现秦国的战略目标,不惜厚赂楚国,促成了秦楚之间的联姻,两国结为盟国。楚国与秦国的联军气势汹汹地攻打韩国,将韩国的纶氏围得水泄不通。而向寿,在楚怀王的推荐下,登上了秦国相国之位。

楚国,屈原因坚决反对秦楚结盟,触怒了楚怀王,被放逐到了汉北。他望着那远离朝堂的荒凉之地,心中满怀忧愤,却依然心系楚国的命运。

另一边,赵国对中山国展开了大规模的进攻。赵雍亲自率领右、左、中三军,将军牛翦率领着战车和骑兵,赵希统领着林胡和代地的军队,各路大军在曲阳会合。他们的士气高昂,军旗飘扬,仿佛要将这片天地都纳入赵国的版图。

赵军一路向北攻到恒山的华阳,向南攻到石邑、封、鄗等地,所到之处,中山国的军队节节败退。中山王在无奈之下,只得提出以割让四座城邑为条件求和。赵雍审时度势,允诺了中山王的求和,暂时罢兵回朝。

华夏历2393年,风云变幻,天下局势波谲云诡。在这一年,楚王与秦王于黄棘举行了会盟,史称黄棘之会。会盟之时,旌旗飘扬,甲胄鲜明,双方的目光交汇之处,既有权谋的较量,亦有对和平的期许。同年,秦国信守承诺,把上庸归还给了楚国,两国之间的关系在这一刻似乎迎来了短暂的缓和。

而在北方,赵国的军队也在战场上纵横驰骋。他们攻取了榆中以北黄河上游的河宗氏和休溷诸貉之地,战功赫赫。赵君当机立断,设置了九原郡和云中郡,将“吏大夫奴迁于九原”,并下令将军、大夫、适子、戍吏等一律穿上当地貉族住民的服饰,以示对新领土的融合与尊重。

华夏历2394年,秦国在表面亲楚的同时,暗地里却另有盘算。他们看准时机,大举进攻韩、魏两国的要地,再度攻取了韩国的武遂。韩、魏两国在秦国的强大攻势下,难以招架,被迫倒向齐国,寻求庇护。

齐、韩、魏三国因“楚负其纵亲而合于秦”,怒火中烧,联合出兵伐楚。一时间,楚国边境烽火连天,战鼓雷鸣。楚怀王在这危急关头,为求自保,以太子熊横入质于秦为条件,换来秦军的援救。强大的秦军一到,三国联军见势不妙,纷纷退兵。然而,齐、魏、韩三国并未善罢甘休,他们指责楚国背叛了合纵盟约,欲再次兴兵。楚国无奈之下,再次用太子熊横为质,才使得双方暂时休战。

在这各国相互攻伐、合纵连横的乱世之中,赵国的赵雍却有着更为深远的谋略。他敏锐地察觉到秦、齐二强对峙连年,两国先后拉拢韩、魏发动合纵、连横战争,无暇他顾。于是,赵雍决定趁机图谋攻灭中山。

趁着孟尝君田文合纵,齐、魏、韩连年伐楚之时,赵雍果断发兵攻中山。中山国虽小,却也有着顽强的抵抗意志。赵国的军队遭遇了中山国军民的拼死抵抗,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但赵雍毫不退缩,他坚信,只要战略得当,胜利必将属于赵国。

第135章 七雄争霸之金戈铁马上

与此同时,赵雍深知单靠武力难以确保胜利,他采取了连结秦、楚、宋的策略,以牵制齐、魏、韩等国。在外交的舞台上,赵雍展现出了卓越的智慧和谋略。他派出使者,与秦、楚、宋三国的君王密谈,许下种种承诺,以换取他们在这场战争中的支持或保持中立。

在战场上,赵国的将士们奋勇杀敌,喊杀声震天动地。经过一场场惨烈的战斗,赵国逐渐占据了上风。中山国的城池一座座被攻破,领土一点点被纳入赵国的版图。

秦国,秦军的攻势依然凌厉。他们的铁骑踏破了魏国的城池,硝烟弥漫,哭声震天。魏国的百姓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期盼着战争的结束,和平的到来。

华夏历2395年,天下局势风云变幻,秦楚之间的关系日益恶化,仿佛一场巨大的风暴即将席卷整个华夏大地。

在秦国的都城,一场激烈的斗殴打破了往日的平静。楚国的太子,这位骄纵的贵胄,在与秦国大夫的争执中,一时冲动竟将对方置于死地,而后匆匆逃回了楚国。这一恶性事件,如同在本就脆弱的秦楚关系上狠狠划了一刀,使得双方的矛盾愈发不可调和。

与此同时,韩魏两国见风使舵,再度投靠了强大的秦国。为表诚意,韩魏两国与秦国举行会盟,秦国也展现出了表面的大度,向魏国归还了前一年攻取的蒲阪。这一举动,让列国的形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韩国太子婴怀着忐忑与期待,踏上了朝见秦王的路途。在秦王的宫殿中,他谨小慎微,试图在这复杂的局势中为韩国谋取一丝生机。朝见结束后,太子婴匆匆回国,他深知,此番行程不过是短暂的平静,未来的风云变幻仍难以预料。

魏襄王也亲自前往临晋与秦王相会,秦国再次归还城池给魏国,以巩固双方的联盟。一时间,秦国的势力如日中天,韩魏的依附更使其如虎添翼。

然而,在这看似平静的表象下,一场更大的阴谋正在酝酿。

华夏历2396年,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这位以智谋闻名于世的策士,主持着一场关乎多国命运的谋划。齐、韩、魏三国决定联手攻楚,试图在这乱世中分得更大的利益。但田文深知,楚国实力不容小觑,且以往秦国多次在关键时刻出兵援救楚国,若此次依旧如此,三国联军未必能讨到好处

于是,田文听从了手下策士的计谋,派遣使者前往楚国,欺骗楚怀王说齐国欲与楚国合纵伐秦。楚怀王听闻,心中大喜。在他看来,若能与齐国联手对抗秦国,或许能改变楚国当前的困境。他丝毫没有察觉到,这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

当楚怀王满心欢喜地等待着与齐国合纵之时,齐国的匡章却统帅着齐军,与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率领三国联军,气势汹汹地朝着楚国进发。他们的目标直指楚国的方城,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楚将唐眜临危受命,率领着楚国的主力部队赶赴泚水,抵御三国联军的进攻。泚水两岸,战旗飘扬,喊杀声震耳欲聋。唐眜望着对岸的敌军,心中忧虑重重。他深知,这是一场关乎楚国生死存亡的战役,丝毫不能马虎。

双方在泚水两岸对峙,长达六个月之久。联军因不知泚水的深浅,不敢贸然渡河。而楚军也因忌惮联军的强大实力,不敢轻易出击

田辟强坐在王座之上,目光中透露出急切与渴望。前方的战场,齐军与楚军已经对峙多日,然而匡章将军却迟迟未发起渡河作战。他心急如焚,派周最前往阵前,传达他的旨意。

周最身负王命,快马加鞭赶到了前线。他见到匡章,言辞苛刻地催促道:“大王已经等不及了,命令你尽快渡河,一举击败楚军!”匡章面色凝重,他望着滔滔的河水和对岸严阵以待的楚军,心中自有一番思量。

“周大人,战机未到,贸然渡河作战,只会让我军陷入绝境。”匡章坚定地说道。

周最怒目而视:“匡章,你莫要违抗王命!大王的耐心是有限的。”

匡章不为所动,他深知战争的胜负并非取决于一时的冲动,而是对时机的精准把握。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匡章日夜观察楚军的布防,苦苦寻觅着敌人的破绽。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发现了楚军在河边守备的薄弱之处。

一个深夜,月黑风高,匡章悄悄地集结了一队精兵。这些士兵们个个精神抖擞,眼中闪烁着决绝的光芒。他们在匡章的带领下,趁着夜色的掩护,悄悄地渡过了河。

楚军万万没有想到,齐军会在这个时候发起突袭。当他们察觉时,已经为时已晚。齐军如猛虎下山,势不可挡,在泚水旁的垂沙与楚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厮杀。

喊杀声震天动地,血光染红了河水。楚军在齐军的猛攻下节节败退,最终溃不成军。楚国将领唐蔑奋力抵抗,但终究无力回天,战死沙场。

垂沙大捷的消息传到齐国,田辟强大喜过望。然而,这场胜利并没有给齐国带来实质性的好处。韩、魏、秦三国趁势瓜分了楚国的土地,齐国不但未得寸土,还在战争中损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国力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第135章 七雄争霸之金戈铁马上

就在齐军于垂沙大破楚军后不久,田辟强在王宫中病倒了。他的身体日渐衰弱,最终没能战胜病魔,与世长辞。他的儿子田地继承了王位,成为了新的齐王,即齐湣王。

齐国的局势因为这场战争和新王的即位而变得微妙起来。与此同时,其他诸侯国的征伐仍在继续。

秦国的大军攻向韩国,气势汹汹地占领了穰邑。韩国的百姓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哭声震天。

北方,中山国与赵国之间也爆发了激烈的战争。中山军在赵国强大的攻势下连连战败,中山君无奈之下,只得带着残兵败将逃奔齐国,寻求庇护。

魏国见楚国势弱,与秦国联合起来,再次对楚国发起了进攻。秦、韩、魏、齐四国的联军如同汹涌的潮水一般涌向楚国。楚国的军队在重丘遭遇了四国联军的猛烈攻击,再次大败。楚国大将唐昧在这场战斗中英勇牺牲,楚国的局势愈发危急。

秦国,一场阴谋也正在悄然上演。蜀侯嬴辉被人诬蔑向秦王进献毒物,秦王大怒,派遣大夫司马错将其击杀。一时间,秦国的朝堂上人人自危,生怕一不小心就会卷入无端的争斗之中。

秦国并未停下扩张的脚步,继续攻打韩国,又占领了穰城。

华夏历2397年,天下纷争不断,各国之间战火纷飞,局势变幻莫测。

在这动荡的时局中,秦国的华阳君芈戎率领大军攻打楚国,战场上杀声震天,鲜血染红了大地。楚军奋力抵抗,但终不敌秦军的勇猛,三万楚军战死沙场,楚国大将景缺也不幸阵亡。秦军势如破竹,一举攻占了襄城,楚国上下陷入一片恐慌。

而在秦国,丞相樗里子因病离世,楼缓接替了丞相之位。楚国在遭受秦国的重创后,权衡利弊,决定与齐国议和,以求得暂时的安宁。

与此同时,齐王应韩国的请求,要求楚国驱逐几瑟。然而,楚王并未听从齐王的要求。几瑟的命运,成为了韩楚之间的一个微妙的筹码。

不久之后,楚国又与秦国议和,以重金赎回了新城。本以为能获得短暂的喘息之机,可这一年,韩国却传来韩太子伯婴去世的消息,韩国的局势瞬间变得紧张起来。

楚王在韩国大臣公仲的建议下,决定联合秦国干涉韩国的内政,支持几瑟回国与公子咎争夺太子之位。于是,楚王让几瑟暂住在阳翟,并且发兵十余万,第三次攻打韩国的雍氏,试图借此将几瑟送回韩国成为太子。

楚国大军浩浩荡荡地向雍氏进发,旌旗蔽日,士气高昂。楚王满怀信心,认为此次定能成功。然而,他未曾料到,韩国早已有所准备。

同时,为了谋求秦国的支持,楚王派遣郑强出使秦国。可秦国却在韩国的游说下,改变了主意,不再干涉韩国内政。失去了秦国的支持,楚国在这场争斗中顿时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雍氏城下,楚军与韩军展开了激烈的交锋。韩军凭借着坚固的城防和顽强的抵抗,一次次击退了楚军的进攻。楚军虽然勇猛,但久攻不下,士气逐渐低落。加之粮草供应出现问题,楚军的处境愈发艰难。

最终,楚军在这场漫长而艰苦的战斗中败退下来,无功而返。楚国不仅损失了大量的兵力和物资,还在国际上声誉受损。

在韩国,太子婴去世后,公子咎和公子虮虱争做太子。而此时,公子虮虱正在楚国做人质。

苏代,这位智谋超群的谋士,看准了这个时机,来到了韩咎面前。他目光深邃,语气沉稳地说道:“公子,如今虮虱流落在楚国,楚王特别想把他送回国。现在十几万楚军驻在方城山北边,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但您若能巧妙应对,必能转危为安,甚至获得意想不到的好处。”

韩咎眉头紧皱,一脸疑惑地看着苏代,问道:“先生有何良策?”

苏代微微一笑,压低声音说道:“您为何不让楚国在雍氏城的旁边建起一座万户的城邑?这样一来,韩王必定会派兵去救雍氏,而您就有机会担任将领。到那时,您便可以利用韩楚两国的军队拥戴虮虱,把他接回韩国。只要虮虱能登上太子之位,将来他一定会听您的,并且会把楚韩边境封给您。”

韩咎听后,沉思片刻,眼中渐渐露出坚定的神色:“先生所言甚是,就依先生之计行事。”

战国乱世,烽火连天。楚军气势汹汹地包围了雍氏,韩国在这强大的军事压力下,犹如狂风巨浪中的一叶扁舟,危在旦夕。韩王心急如焚,赶忙向西方的秦国求救。

然而,秦国并未立刻派出大军支援,只是派遣了公孙昧作为使者来到韩国。公仲作为韩国的重臣,肩负着拯救国家于危难的重任,他迫不及待地想要从公孙昧口中探知秦国的真实意图。

在韩国的宫殿中,公仲急切地对公孙昧问道:“您认为秦国将会援救韩国吗?”公孙昧目光闪烁,犹豫片刻后回答道:“秦王是这样说的:‘我们要取道南郑、蓝田,出兵到楚国等待您的军队。’但依我之见,恐怕是不能会合了。”

第135章 七雄争霸之金戈铁马上

公仲眉头紧皱,追问道:“您认为真的会这样吗?”公孙昧轻叹一声,压低声音说道:“秦王一定会沿用张仪原来的计谋。”

时光仿佛倒流,公孙昧的思绪回到了多年前的那场风云变幻的战争。“当初楚威王进攻魏国的时候,张仪对秦王说:‘秦国和楚国进攻魏国,魏国失败就会倒向楚国,韩国本来就是它的盟国,这样,秦国就孤立了。我们不如出兵来迷惑他们,让魏国和楚国大战,秦军就可以占领西河以外的土地后再回来。’”公孙昧的声音在空旷的宫殿中回荡,带着一丝沉重和无奈。

公仲的脸色愈发阴沉,他深知秦国的反复无常和权谋之术。“如今,这相似的局面再度出现。秦王表面上答应援助韩国,实则可能在暗中与楚国勾结。”公孙昧继续分析道。

公仲双手紧握,关节泛白,“倘若真如您所言,那韩国岂不是陷入了绝境?”

公孙昧忧心忡忡地看着公仲,说道:“大人,您等待秦军的到来,必定会轻率地同楚军打仗。楚国暗中已经得知秦军不会援助韩国,一定很容易同您相对抗。您这一仗如果战胜了楚国,秦国就会和您共同凌驾楚国之上,然后到三川一带扬威而回。可若是您这一仗不能战胜楚国,楚国阻塞三川据守,您就无法得到援救。我私下里为您担忧啊!”

在战国的烽火硝烟中,各国势力交错纵横,权谋斗争从未停歇。

郢都,这座楚国的繁华都城,迎来了秦人司马庚的身影。他在城间的街道上匆匆而过,神色匆匆却又难掩机警。这已经是司马庚第三次往返于郢都,他的行踪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却无人能真正洞悉他肩负的神秘使命。

与此同时,在商於这个战略要地,秦相甘茂和楚相昭鱼相会。他们身处幽静的营帐之中,面色凝重,言语之间暗藏玄机。表面上,他们高声扬言说要收回攻韩楚军的印信,然而,那闪烁的眼神和欲言又止的神态,仿佛在暗示着背后有着不可告人的密约。

韩国的公仲在得知这些消息后,陷入了深深的惊恐之中。他在宫殿的书房内来回踱步,焦虑与不安写在脸上。“这局势愈发复杂,究竟该如何是好?”公仲喃喃自语道。

这时,谋士公孙昧被召入书房。公孙昧看着公仲那焦急的模样,微微躬身行礼后说道:“主公,当下局势虽看似危急,但您一定要先从韩国自身考虑,切莫乱了方寸。”

公仲停下脚步,目光急切地盯着公孙昧,“先生快说,如何从韩国自身考虑?”

公孙昧轻捋胡须,缓缓说道:“主公,韩国的实力在诸国中并非顶尖,若要在这乱局中求存,首先需审视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我们的兵力、粮草、地势,皆需仔细盘算。再者,秦国是否会真心救援我们,也未可知。我们不能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他国的援助上,而是要先想好自救之法。”

公仲皱起眉头,“自救之法?先生明示。”

公孙昧目光坚定,“主公,当务之急,是尽快让韩国与齐楚两国联合。齐楚两国实力雄厚,若能与他们结盟,不仅能增强我们的实力,齐楚也必定会将部分国事托付于您,这对韩国而言,是一大助力。”

公仲沉吟片刻,“可那秦国又当如何应对?张仪的谋略向来狡诈多端,令人难以捉摸。”

公孙昧微微一笑,“主公,您所厌恶的只是张仪那种欺诈的计谋,但秦国的力量依旧不可小觑。我们不能因一时的厌恶而彻底疏远秦国,需在各方势力之间保持平衡,谋取最大的利益。”

公仲微微点头,“先生所言有理,只是这联合齐楚之事,恐非易事。”

公孙昧拱手道:“主公放心,此事虽难,但只要我们派出能言善辩之士,晓以利害,想必齐楚会慎重考虑。”

公仲下定决心,“好,那就依先生之计行事。”

在韩国积极谋划的同时,赵国的战场上也是金戈铁马,杀声震天。赵雍亲自率领大军,继续攻取剩余的中山城邑。他身先士卒,勇猛无畏,士兵们在他的激励下,个个士气高昂。

赵雍望着眼前的战场,心中充满了豪情壮志。“此次出征,定要让赵国的疆土北至燕,西至云中、九原,成就一番霸业!”他大声喊道。

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赵国军队终于攻克了一座又一座的城邑。捷报频传,赵国上下一片欢腾。

楚国,公仲派出的使者成功地说服了楚王,楚国决定解除对雍氏的围困。韩国得以暂时喘息,公仲对公孙昧的计策更是钦佩不已。

华夏历2398年,烽火连天,战乱不休。强大的秦国铁骑在战神白起的率领下,如汹涌的洪流般冲向楚国的边境,短短数月之间,连取八城,楚国的土地在秦兵的践踏下颤抖,百姓们流离失所,哭声震天。

秦军的战旗在新市的城楼上飘扬,胜利的欢呼声响彻云霄。而在楚国的都城郢,楚怀王坐立不安,满脸愁容地凝视着案几上的地图,那一个个被秦国侵占的城池仿佛是他心头滴下的鲜血。

第135章 七雄争霸之金戈铁马上

就在楚国上下沉浸在一片哀愁与愤怒之中时,一封来自秦王的书信送到了楚怀王的手中。信中,秦王巧言令色,承诺只要两国结盟,秦国不但不再侵犯楚国,还会归还之前所夺取的失地。然而,这看似诱人的条件背后,却隐藏着深深的阴谋。

楚怀王手持书信,在宫殿中来回踱步,内心充满了纠结与恐惧。他深知此去武关会盟可能是一场骗局,但若是拒绝,又惧怕强大的秦国以此为借口,再次发动更为猛烈的攻击。

此时,屈原已被召回朝中,他与昭睢一同进谏:“大王,秦乃虎狼之国,向来背信弃义,不可轻信!此去武关,必定凶多吉少!”屈原的声音坚定而激昂,他那忧国忧民的眼神中透露出对秦国的深深警惕。

然而,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却持有不同的看法。他一脸谄媚地说道:“父王,秦国势大,如今主动求和结盟,实乃楚国之幸。若不应约,定会激怒秦国,招致灭国之灾。儿臣认为父王应当前往武关,以保楚国平安。”

楚怀王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中犹豫不决,最终,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子兰之言的轻信,让他决定冒险赴约。

当楚怀王的车驾缓缓驶向武关时,屈原和昭睢望着远去的队伍,心中充满了忧虑和不安。

武关,险峻的关隘在夕阳的余晖下显得阴森恐怖。楚怀王刚一入关,只听得一声令下,伏兵四起,瞬间关闭了武关的大门,断绝了怀王回国的道路。楚怀王这才意识到自己陷入了陷阱,然而为时已晚,他被秦军劫持,一路押解至咸阳。

咸阳宫中,秦王高高在上,冷冷地看着阶下愤怒的楚怀王,要求他用附属国的礼仪朝见。楚怀王怒目圆睁,大声呵斥:“秦王,你背信弃义,无耻之极!寡人宁死不屈!”秦王冷笑一声,不为所动。

被扣押的日子里,楚怀王懊悔不已,他想起了昭雎和屈原的忠告,心中充满了自责和痛苦。而在楚国,国内局势一片混乱。

与此同时,在齐国为质的太子熊横得知父王被囚的消息,心急如焚。齐国国君趁机要挟,若想回国继承王位,需割让下东国五百里地。为了拯救楚国于危难之中,熊横无奈答应了齐国的要求,匆匆踏上了回国的路程。

熊横终于回到楚国,继承王位,是为楚顷襄王。然而,当齐国遣使前来索要割让的土地时,楚顷襄王却不愿兑现承诺。齐王大怒,当即发兵攻打楚国。

楚国,顷襄王在面临齐国大军压境的危急时刻,无奈之下派大臣奔赴秦国求援。秦国的军队如雷霆之势,击退了来势汹汹的齐军,楚国得以暂保平安。

而在赵国,一场盛大的朝会在东宫举行。赵雍,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决定将王位禅让给儿子赵何。他以肥义为相,嘱托其与群臣一同辅佐新王。从此,赵雍以主父自称,他心中怀有宏伟的志向,那便是在赵国构建二元政治。他期望赵何能稳妥地处理国政,而自己则能全身心投入到激烈的对外军事斗争中,实现“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的战略构想。他渴望在有生之年,为赵国打下一片更广阔的疆土,并能将政权平稳地交给接班人。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喜欢捉弄人。赵雍的这番设想,虽出发点是为了赵国的强盛,但却在无意间引发了赵国的内乱。权力的更迭,人心的浮动,让赵国陷入了一场动荡之中。

与此同时,在西边的秦国,局势同样错综复杂。秦王任命齐国的孟尝君田文为秦相,希望能借助他的才能与智慧,为秦国谋取更多的利益。但事与愿违,秦国未能从楚怀王手中索要到预期的土地,秦王盛怒之下,发兵攻打楚国。楚国的大地在秦军的铁蹄下颤抖,五万楚军战死沙场,析地十五座城池被秦国收入囊中。

在秦国的宫廷中,谗言四起,秦昭襄王嬴稷竟听信了那些恶意的中伤,对田文起了杀心。田文察觉到危险,凭借着自己的机智和人脉,历经艰险逃回了齐国。回到齐国的孟尝君,心中充满了对秦国的愤恨。他决心组建齐、韩、魏三国联军,向秦国发起进攻,以报自己在秦国所受的屈辱。

三国联军士气高昂,一路势如破竹,直逼秦国的函谷关。在函谷关前,联军驻军休整,试图给秦国施加更大的压力。他们要求秦王释放楚怀王,可秦王固执己见,坚决不同意。

韩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也加入了齐、魏的阵营,一同进攻秦国。然而,战争的局势瞬息万变,谁也无法预测最终的结局。

另一边,楚怀王在秦国的囚禁中,一直寻找着逃脱的机会。终于,他趁秦国守卫的疏忽,成功逃出。秦国发觉后,立即关闭了通往楚国的道路。楚怀王如惊弓之鸟,四处逃窜。他逃到赵国,满心期望能得到庇护,可赵国却担心因此得罪秦国,拒绝让他入境。走投无路的怀王又企图逃往魏国,然而,命运再次跟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秦国的追兵如影随形,最终将他再次捉住。无奈之下,怀王只好又被带回了秦国。

第135章 七雄争霸之金戈铁马上

在北方的赵国,赵雍巡行新得之地。他出代地之后,在西河地区遭遇了楼烦王。楼烦王的军队剽悍勇猛,但赵雍凭借着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果敢的决断,趁势收编了楼烦的军队。这一胜利,让赵国的军事实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华夏历2401年,天下纷争不断,战火纷飞。在这动荡的岁月里,各国之间的争斗与权谋交织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函谷关,这座雄关险隘,一直是秦国抵御东方诸国的重要屏障。然而,这一年,齐国大军兵临城下,以排山倒海之势发起猛攻。函谷关的秦军拼死抵抗,但终究难敌齐军的强大攻势,函谷关被齐军攻破。

秦昭王在咸阳宫中得知这一噩耗,心急如焚,急忙召集大臣商议对策。面对齐国的强大压力,秦昭王无奈之下,谋算着割地以求自救。

此时的齐国,相邦孟尝君正踌躇满志。韩庆前来进言,劝说孟尝君与秦议和。孟尝君权衡再三,最终听信了韩庆之言,放弃了继续攻秦的打算。然而,齐国的大军并未就此班师回朝,而是转而攻向燕国。

燕军在权地与齐军展开了一场激战,奈何实力悬殊,燕军大败。一时间,燕国上下陷入了一片恐慌之中。

在遥远的咸阳,楚怀王却在异国他乡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秦国将他的遗体送还楚国,楚国人见到故去的怀王,皆悲痛不已,如悲亲戚。各国诸侯听闻此事,纷纷指责秦国的不人道,秦、楚两国的外交关系也因此彻底断绝。

与此同时,秦国为了缓和与韩国的紧张局势,把河外之地和武遂还给了韩国。同年,韩襄王去世,太子咎即位,成为韩厘王。

在赵国,赵雍以东安阳封赵章为代安阳君,并派田不礼为相。这一任命在赵国朝廷引起了轩然大波。

李兑敏锐地察觉到了潜在的危机,他心急火燎地找到肥义,忧心忡忡地说道:“肥义大人,赵章身体强壮,意气骄横,其党羽众多,对权力的欲望更是强烈无比。如今他与那为人残忍好杀而又骄横的田不礼合谋,恐怕将有阴谋乱事发生啊!倘若乱事一起,您作为重臣,必将首当其冲,遭受劫难。依我之见,您不如将国事交给公子赵成,自己称病不出,或许还能避开这场灾祸。

肥义听了李兑的话,神色凝重,但目光中透露出坚定。他缓缓说道:“李兑啊,我受主父重托,辅佐赵何,此乃我的职责所在。怎能在这关键时刻临阵退缩?我定当尽忠职守,哪怕前方是刀山火海,也绝不退缩。”

李兑见肥义心意已决,深知无法改变他的想法,只能无奈叹息离去。此后,李兑多次联系赵成,共同防备田不礼可能发动的叛乱。

而肥义也深知局势的危急,他忧虑变乱随时可能发生。于是,他嘱咐将军信期说:“从今以后,如果有召见大王的,一定要先见我的面,我将先用自身抵挡他,没有变故大王才能进来。”信期望着肥义那坚定而决绝的眼神,重重地点了点头。

在另一边,秦国归还了魏国的土地,与魏国讲和。同年,魏襄王去世,太子遬即位,是为魏昭王。

华夏历2402年,赵国的王宫中气氛凝重。赵雍身着华服,高坐于朝堂之上,他的目光威严地扫过群臣。今日,他让幼子赵何听朝,而自己则在一旁默默观察窥探着群臣和宗室贵族的礼仪。

赵章,这位曾经也是赵国希望所系的长子,此刻却萎靡不振。北面称臣,受着弟弟赵何的指使,那唯唯诺诺的模样让赵雍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怜悯。曾经,赵章也是他寄予厚望的孩子,如今却落得这般境地。赵雍心中暗自打算,要把代郡分给赵章,让他也称王,以此来弥补他心中的愧疚。然而,这个计划在刚刚萌芽之时,因诸多顾虑还未决定就不得不暂时中止了。

同年的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赵雍决定与赵何一同出游沙丘。他们分别居于两宫,本应是一场轻松愉悦的出行,却未曾想成为了赵国命运的转折点。

赵章和他的谋士田不礼在阴暗的角落里,密谋着一场惊天的动乱。他们的眼中燃烧着野心与不甘的火焰。赵章利用赵雍的令符,假传旨意,请赵何到主父宫议事。

而另一边,忠心耿耿的肥义察觉到了这其中的蹊跷。他深知赵国宫廷斗争的残酷,按照之前与赵何商定的计划,决定自己先行入宫,以探虚实。当他踏入那扇宫门时,命运的齿轮开始无情地转动。赵章和田不礼露出了狰狞的面目,肥义不幸被他们残忍地杀死。

信期一直在宫外等待着肥义的归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却始终不见肥义的身影。他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当机立断,率军攻击赵章、田不礼及其党徒。一时间,主父宫外杀声震天,刀光剑影交错。

与此同时,李兑与赵成在邯郸听闻了沙丘的变故,迅速集结军队,马不停蹄地赶到沙丘,参与平叛。他们的大军如汹涌的潮水一般,向着赵章等人碾压过去。在李兑和赵成强大的兵力和凌厉的攻势下,赵章、田不礼的势力节节败退。走投无路的赵章,狼狈地逃向了主父宫,而赵雍,这位内心充满矛盾与慈爱的父亲,还是选择了开门接纳他

第135章 七雄争霸之金戈铁马上

然而,李兑、赵成等人岂会轻易放过。他们迅速包围了主父宫,诛杀赵章及其党羽。血腥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让人窒息。

赵成、李兑在宫外相对而立,神色凝重。他们深知,因为赵章的缘故包围了主父,如果就此解除包围,日后必定会被主父清算,面临灭族之祸。一番权衡之后,他们决定继续围困主父宫,并向宫人们下令:“后出来的灭族!”宫人们惊恐万分,纷纷逃离,偌大的主父宫中,最后只留下了赵雍一人。

赵雍被困于内宫,欲出不得。曾经的辉煌与权势在这一刻都化为了泡影,他望着那紧闭的宫门,心中充满了悔恨与愤怒。存粮很快耗尽,为了生存,他被迫掏鸟窝找幼雀来充饥。昔日的赵国雄主,如今竟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三个多月的时间仿佛无比漫长。赵雍在孤独与饥饿中苦苦挣扎,最终被活活饿死在主父宫中。

赵成在确定赵雍必死之后,才缓缓打开内宫的大门。他的脸上看不出丝毫的悲伤,有的只是对权力的渴望和对未来的盘算。随后,他发布讣告向诸侯报丧。赵国,在这场内乱中遭受了重创,而诸侯们也在暗中窥视着,准备伺机而动。

同年,秦国攻打魏国。他们的铁骑如狂风般席卷而来,一举夺取了魏国的襄城。秦国的朝堂上,穰侯魏冉因其赫赫战功,被秦王任命为丞相。他的权力达到了巅峰,秦国的国势也在他的辅佐下日益强盛。

华夏历2403年,在古老的齐国大地上,一场惊世骇俗的变故悄然上演。齐国贵族田甲竟胆大包天地劫持了齐愍王,一时间,朝野震动,人心惶惶。然而,这场劫持最终事败,而一向备受尊崇的孟尝君却因此被齐愍王深深怀疑。无奈之下,孟尝君只得匆匆出逃,踏上了前途未卜的流亡之路。

与此同时,在华夏大地的另一边,魏国与秦国再次燃起了战火。战场上,硝烟弥漫,杀声震天。但魏国的军队却作战失利,士气低落,士兵们的眼中充满了恐惧和绝望。

华夏历2404年,韩厘王心急如焚,为了抵御强秦的侵略,他派遣将领公孙喜率领周朝、魏国的联合军队,气势汹汹地向秦国进发。秦昭王得知消息后,面无惧色,果断派出了他的得力战将白起。白起,这位威名远扬的将军,在伊阙摆开阵势,与韩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激战。

战场上,金戈铁马,血雨腥风。白起指挥若定,秦军士气如虹。最终,秦军大获全胜,韩军丢盔弃甲,四处逃窜。二十四万韩军士兵倒在了血泊之中,公孙喜也被秦军俘虏。战后,秦昭王志得意满,他修书一封,派人快马加鞭送往楚国,信中写道:“楚国背叛秦国,秦国将率领诸侯攻打楚国决一雌雄。希望您整顿军队,我们痛痛快快地打一仗。”

楚顷襄王收到这封信后,顿时心急如焚。他深知秦国的强大,若真的开战,楚国恐怕难以抵挡。于是,他赶忙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谋求再次与秦国讲和,以避免一场生灵涂炭的战争。

华夏历2405年,为了表示诚意,楚顷襄王不得不从秦国迎娶新妇,秦、楚两国再次和解。在这看似暂时的和平背后,却是各国之间暗潮涌动,权谋与争斗从未停歇。

在赵国,赵惠文王于南行唐精心筑城,加强国防,以防备随时可能到来的战乱。他站在城墙上,望着远方,心中忧虑重重。

华夏历2406年,秦国的铁蹄再次踏上征程,他们挥军攻打韩国,一举夺取了韩国的宛地。韩国的百姓们流离失所,哭声震天。

华夏历2407年,韩厘王在秦国的强大压力下,不得不将武遂一带二百里的土地割让给秦国,以求得一时的安宁。魏国也未能幸免,开始向秦国割地求和,将魏国河东的四百里土地全部双手奉上。

在魏国,有个名叫芒卯的人,他善于耍弄一些小手段,凭借一些诡计,竟然受到了魏昭王的重用。然而,这种重用并未能改变魏国日益衰落的命运。

华夏历2408年,风云突变,齐国与赵国合军攻韩,兵锋直至鲁关下。一时间,韩国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困境。

与此同时,赵国联合燕、韩、魏、齐五国,组成了声势浩大的联军,共同攻向秦国。这股强大的力量让秦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各国的强烈要求下,秦国不得不废除帝号,并将先前夺取的王公、符逾归还给赵国。

然而,秦国的大良造白起、客卿司马错并未因此退缩。他们率领着秦国的精锐之师,攻打魏国。秦军如猛虎下山,势不可挡,一直打到了轵城。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秦军攻占了大小六十一个邑,魏国的领土进一步缩小,国力愈发衰微。

华夏历2409年,秦昭襄王,这位野心勃勃的君主,自称为“西帝”,并尊齐湣王为“东帝”。他的目光锐利而贪婪,企图与齐国联手,共同瓜分赵国的土地。而齐国的齐湣王,在权力的诱惑下,接受了这一称号,应允与秦国一同出兵伐赵。

第135章 七雄争霸之金戈铁马上

然而,在这波谲云诡的局势中,苏秦出现了。他深知齐国若与秦国结盟,必将陷入危险的境地。于是,他凭借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极力劝说齐湣王背弃与秦国的盟约。

“大王,秦国虎狼之心,不可轻信。若与秦共伐赵,虽能得一时之利,然长久来看,齐国必受其害。秦之强大,非齐国所能独抗。今若背约,与赵、燕、韩、魏四国组建反秦联盟,合纵攻秦,方可保齐国之长久安宁。”苏秦言辞恳切。

齐湣王陷入沉思,权衡利弊之后,终于决定去帝号,不再与秦国为伍。很快,齐国与赵、燕、韩、魏四国组成了强大的反秦联盟,共同对抗强秦。秦昭襄王见此情形,迫于压力,也不得不取消帝号,恢复称王。

在这乱世之中,魏国也未能幸免。魏昭王在强大的秦国进攻之下,风雨飘摇。为了寻求赵国的援助,他无奈地将葛孽、阴成两地献给赵惠文王作为“养邑”,希望能联赵抗秦。

同年,赵国派董叔联合魏军攻宋。战旗飘扬,喊杀声震天,士兵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但宋国也并非毫无抵抗之力,战争陷入了胶着状态。

华夏历2410年,齐湣王看准时机,出兵伐宋。齐国大军如汹涌的潮水般涌向宋国,一路上势如破竹。宋国的城池一座接一座地沦陷,百姓们陷入了无尽的恐慌之中。

而在另一边,秦军攻打魏国,魏国的新垣、曲阳相继失守。战火纷飞,硝烟弥漫,魏国的土地在秦军的铁蹄下颤抖。

华夏历2411年,经过艰苦的战斗,齐湣王终于灭掉了宋国。曾经辉煌的宋国不复存在,宋国国君宋王偃在逃亡途中,死在了魏国的温邑。他的眼中充满了不甘和绝望,却再也无法改变国家灭亡的命运。

与此同时,秦军在夏山打败了韩军,韩国的士气遭受重创。秦国的兵锋愈发锐利,让各国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魏国在秦国的持续进攻下,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为了求和,魏国不得不割让故都安邑给秦国。秦国将安邑的百姓全部驱赶到魏国,只留下了这座空城,仿佛在向世人昭示着秦国的强大与无情。

华夏历2412年,秦将蒙武率领大军攻齐。齐国的军队在秦军的猛攻下节节败退,秦军顺利攻占了位于宋地北界的河东九城。

而在南方,楚顷襄王与秦昭王在宛邑相会。两国的君主表面上友好议和,结为亲家,然而背后却是各自的权谋算计。

华夏历2413年,风云变色,大地颤栗。燕、赵、韩、魏、秦五国大军组成联军,旌旗蔽日,兵锋直指齐国,一场惊世之战拉开帷幕。联军主将乐毅,智勇双全,威名远扬,他率领着这支气势磅礴的联军,欲要在这乱世之中,建立不朽功勋。

齐国上下,一片紧张。齐湣王倾全国之兵应敌,命触子为主将,率军在齐国济水之西与联军对峙。触子望着眼前滔滔的济水,心中已有谋略。他深知联军势大,不可轻举妄动,欲图利用济水这一天险和联军长久对峙,等待对方出现破绽,再予以雷霆打击。

然而,急于求胜的齐湣王却无法忍受这种僵持的局面。他在王宫中暴跳如雷,派遣使者向触子传达恶言,逼迫他出战。触子心中悲愤交加,他深知此时出战并非明智之举,但王命难违。

在一个阴霾密布的清晨,战鼓轰鸣,响彻云霄。触子无奈地率领齐军渡过济水,与联军交锋。战场上,杀声震天,血光四溅。触子身先士卒,奋勇杀敌,但他心中的无奈和悲愤却如阴影般笼罩着他。

就在战斗进入胶着之际,触子望着混乱的战场,想到齐湣王的昏庸和固执,心灰意冷,竟临阵脱逃。主将的逃离,让齐军瞬间陷入混乱,士气崩溃。联军趁机发起猛攻,齐军大败,丢盔弃甲,尸横遍野。

乐毅率领的联军,如汹涌的潮水般冲破了齐军的防线。他身骑白马,挥舞长剑,英姿飒爽,指挥若定。联军士气高昂,势不可挡,直奔齐国的都城临淄。

临淄城中,人心惶惶。百姓们惊恐地望着远方,硝烟弥漫,战火渐近。齐湣王得知前线溃败,触子逃走,大惊失色。他匆忙收拾行囊,带着亲信和少量财宝,出逃卫国。

卫国国君听闻齐湣王到来,心怀敬畏,打开王宫让他居住,向他称臣,并供给他用具。然而,齐湣王却未能收敛他的傲慢之气,在卫国依旧颐指气使,行为放肆。卫国人心中愤怒,纷纷起来侵扰他。齐湣王在卫国无法立足,只得再次踏上逃亡之路。

他先后跑到邹国、鲁国,依旧表现出傲慢的神气。邹、鲁的国君对齐湣王的傲慢无礼极为不满,皆拒绝收留他。齐湣王犹如丧家之犬,在各国之间辗转流浪,最终逃到了齐国五都之一的莒。

此时的楚国,楚顷襄王听闻齐国大乱,为了分占齐地,便以救齐为名,派楚国将领淖齿率兵入齐。齐湣王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幻想借助楚军力量抵抗燕军,便委任淖齿为相邦。

第135章 七雄争霸之金戈铁马上 qbxsw.com

然而,联军的攻势并未停止。当联军再次发起进攻时,齐军早已士气低落,一触即溃,连连败北。战场上,楚军也未能扭转战局,淖齿见势不妙,暗中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

而在远方的燕军中,燕昭王闻讯齐军的又一次溃败,十分高兴。他亲至济西战场劳军,厚犒将士。燕军将士们欢呼雀跃,士气大振。昭王论功行赏,封乐毅为昌国君。

乐毅厚赏秦、韩两国军队后遣其归国;然后命赵军进攻河间,命魏军转向东南收取昔日宋国之地;自率燕军直捣齐都。燕军长驱直入,势如破竹。所到之处,齐军望风而逃。

终于,燕军的铁骑抵达临淄城下。临淄,这座曾经繁华无比的都城,如今在战火的摧残下,显得满目疮痍。乐毅望着城墙,心中感慨万千。他一声令下,燕军发起了最后的攻击。

城墙上,齐军拼死抵抗,但终究无法阻挡燕军的强大攻势。城门被攻破,燕军如潮水般涌入城中。临淄沦陷,乐毅踏入了这座曾经不可一世的都城。

齐湣王一路颠沛流离,辗转来到莒地,企图在此固守,以图东山再起。然而,命运的残酷并未放过这位落魄的君王,楚将淖齿的到来,终结了齐湣王的生命。楚国借此良机,夺回了以前被齐国占领的淮北之地。与此同时,燕国也趁机与楚国一起瓜分了齐国侵占的广袤土地和掠夺的无数宝器。曾经辉煌的齐国,如今山河破碎,风雨飘摇。

在这乱世的硝烟中,齐湣王之子田法章为了躲避追杀,不得不改名换姓,在莒城太史敫家中做了一名佣人。太史敫的女儿,是一位聪慧且独具慧眼的女子。她初见田法章时,便被他那非凡的状貌所吸引,直觉告诉她,此人绝非平常之辈。

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她对田法章的关注愈发深切。田法章身上那种隐忍与坚毅,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气质,让她的心中泛起了涟漪。她喜欢上了这个身份卑微却又与众不同的佣人,不顾身份的悬殊,对他关怀备至,经常悄悄地偷来衣食给他,以解他的困窘。

在一个寂静的夜晚,月光如水洒在庭院中。田法章望着眼前这个善良的女子,心中满是感动与愧疚。他深知自己的隐瞒对她不公,终于,他决定将自己的真实身份告诉她。女子听闻他竟是齐湣王之子,先是一惊,随后眼中闪过坚定的光芒,她决定与他共同面对未来的风雨。从那一刻起,他们的关系更进一步,私通在了一起。

而此时的莒城,在淖齿离开之后,陷入了一片混乱。莒城百姓和齐国逃亡的大臣们,心怀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未来的期望,汇聚在一起,四处寻找齐湣王的儿子,希望能拥立他为新君,重振齐国的雄风。

田法章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充满了恐惧和犹豫。他害怕这是一个陷阱,害怕那些人在得知他的真实身份后,会因为他父亲的过错而诛杀他。因此,他选择了沉默和隐藏,迟迟不敢露面。

时光流转,莒城的局势愈发紧迫。齐国的百姓们渴望着一位领袖的出现,带领他们走出困境,收复失地。在众人的苦苦寻觅中,日子一天天过去。

终于,在经过了漫长的煎熬和内心的挣扎后,田法章意识到,自己不能再逃避,不能辜负百姓和大臣们的期望,更不能辜负那个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的女子。他站了出来,勇敢地申明自己就是齐湣王的儿子。

莒城的人们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欣喜若狂。他们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看到了齐国复兴的希望。于是,众人共同拥立田法章为君,是为齐襄王。

齐襄王继位后,深知自己肩负着复国的重任。他据守莒城,派出使者布告齐国各地,宣告齐王已经在莒城继位,号召齐国的子民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外敌,收复失地。

在这艰难的时刻,齐襄王没有忘记那个在他最落魄时陪伴着他的女子。他力排众议,立太史敫的女儿为王后,史称君王后。

然而,太史敫却对此事极为不满。他恪守着传统的礼教,认为女儿没有经过媒人介绍而私自与男子结合,是有失妇德,不配做他的女儿,更玷污了家族的名声。他愤怒地宣称,终生不再见君王后。

面对父亲的决绝,君王后心中满是痛苦和无奈。但她深知父亲的性格和为人,明白他的固执与坚守。尽管如此,她依旧没有因为父亲的不见而失去作为儿女的礼节。她时常派人送去问候和礼物,关心父亲的生活起居。

临淄城,这座曾经繁华无比的都市,如今在战火的洗礼下,显得有些惶恐和不安。然而,乐毅的心中却充满了坚定的信念,他志在灭齐,为燕国一雪前耻,开创一番伟业。

当燕军的铁骑如洪流般涌入临淄,城内的百姓们陷入了深深的恐惧之中。但乐毅深知,要想真正征服一个国家,仅仅依靠武力是远远不够的,赢得民心才是长久之计。在报请昭王同意后,他着力整饬军纪,下达了严格的命令:严禁燕军掳掠百姓,违者严惩不贷!

第135章 七雄争霸之金戈铁马上 qbxsw.com

此令一出,燕军将士们虽心有不甘,但也不敢违抗军令。一时间,临淄城内的秩序逐渐恢复,百姓们那颗悬着的心也稍稍安定了下来。

乐毅明白,齐国之所以陷入如今的困境,与齐泯王的暴戾统治密不可分。为了彻底收服齐民之心,他宣布宽减齐民的赋税,废除那些苛刻的法令,恢复齐威王时代的一些合理制度。这一举措,如春风拂面,温暖了齐国民众那早已冰冷的心。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临淄郊外举行了一场隆重的祭祀大典。乐毅亲自出席,祭祀齐桓公和管仲这两位齐国历史上的伟人。香烟袅袅,乐毅虔诚地献上祭品,他的目光中充满了对历史的敬重和对齐国未来的期许。

祭祀结束后,乐毅把100多个燕国的爵位赏赐给了那些归顺的齐人。这些齐人,原本对燕国的入侵心怀抵触,但此刻,感受到了乐毅的诚意和宽容,纷纷表示愿意为燕国效力。不仅如此,乐毅还在齐国分封了20多个享有燕国封邑的封君,极大地笼络了齐国的统治阶级。

在乐毅一系列的举措下,齐国上下都愿归顺燕国。原本对燕军充满敌意的目光,逐渐被感激和敬畏所取代。

而在军事上,乐毅丝毫没有懈怠。他深知,战争还未结束,只有彻底占领齐国全境,才能实现他的宏伟目标。于是,他分兵五路,继续向齐国的各个角落挺进。

东路军在将军韩聂的率领下,一路高歌猛进。他们穿越山川河流,所到之处,势如破竹。齐国的守军在燕军的凌厉攻势下,纷纷溃败。韩聂用兵如神,战术灵活多变,让敌人摸不着头脑。

南路军由将军剧辛指挥。剧辛身先士卒,勇猛无比。他的部队犹如一把利剑,直插齐国南部的要地。每一场战斗,他都冲锋在前,激励着士兵们奋勇杀敌。

西路军在将军骑劫的带领下,稳扎稳打。他们注重战略布局,一步步蚕食着齐国的西部领土。骑劫善于观察地形,利用地形优势,多次以少胜多,立下赫赫战功。

北路军则由将军栗腹统领。栗腹为人谨慎,他的部队纪律严明,行动有序。在进攻的过程中,他们不仅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还保持了良好的军容军纪,赢得了当地百姓的一定支持。

中路军作为主力,由乐毅亲自指挥。他统筹全局,根据各路军的进展情况,及时调整战略部署。在他的英明领导下,燕军士气高昂,锐不可当。

半年的时间里,燕军捷报频传。一座又一座的城池被攻克,齐国的70余城均落入燕国之手,并被辟为郡县。然而,莒和即墨两城,却犹如两颗顽固的钉子,始终未被攻下。

莒城,城墙高耸,戒备森严。守将田单智勇双全,他组织军民顽强抵抗,一次次击退了燕军的进攻。乐毅深知,莒城易守难攻,若强行攻城,必将损失惨重。于是,他决定采取围而不攻的策略,试图以时间和压力迫使城内守军投降。

即墨城,同样是一座难以攻克的堡垒。城内的百姓同仇敌忾,誓与城池共存亡。乐毅多次派人劝降,但都遭到了拒绝。

燕国,在燕昭王的励精图治下,正逐渐崛起。乐毅,这位身负奇才的将领,得到了昭王毫无保留的信任与支持,得以在战场上纵横驰骋。

当乐毅率领燕军在齐国境内攻城略地之时,昭王在后方给予了他绝对的自主权。乐毅的战略智慧得以充分施展,燕军士气如虹,所到之处,齐国城池纷纷易主。然而,战争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莒和即墨两城久攻不下。这时候,一些心怀叵测之人在昭王面前趁机进谗,试图挑拨昭王与乐毅的关系。

王宫内,谗言者一脸谄媚,对昭王说道:“大王,乐毅拥兵自重,久攻两城不下,恐怕其中有诈啊!”昭王听罢,脸色一沉,怒喝道:“大胆小人!乐毅将军为我燕国浴血奋战,忠心耿耿,岂容你在此胡言乱语!”说罢,令人将其拖出重重责罚。随后,昭王即刻派使者携厚礼前往前线慰勉乐毅。

使者见到乐毅,传达了昭王的信任与支持:“将军,大王对您深信不疑,望您继续为燕国大业奋勇杀敌!”乐毅感激涕零,誓言定不辜负昭王厚望。

在乐毅的统领下,燕军气势更盛。与此同时,昭王又派遣燕将秦开袭破东胡。秦开率领的燕军如虎狼之师,东胡部落难以抵挡,被迫从燕国东北部后退千余里。燕国的领土得以向东北大幅扩展,直至辽东一带。燕国的势力如日中天。

而在南方,燕国的军队也频频传来捷报,攻占了中山国的许多地方。燕昭王的雄才大略,终使燕国跻身于列强之列,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

华夏历2414年,在另一片土地上,楚顷襄王与秦昭王在鄢邑友好相会。秋日的阳光洒在两人的身上,看似和谐的会面背后,却是各国之间复杂的利益权衡。

同年秋天,楚顷襄王再次与秦昭王在穰邑相会。此时的楚国,在两位君王的会面中,试图寻找着在乱世中的生存与发展之道

与此同时,赵国的廉颇正率领着英勇的赵军征伐齐国。廉颇身先士卒,赵军气势磅礴,长驱深入齐境。在激烈的战斗中,赵军成功攻取了昔阳。这一胜利让赵国的声威大振,赵国也随之跃居山东六国之首。

廉颇班师回朝之时,赵国都城邯郸的百姓夹道欢呼。廉颇昂首挺胸,步入王宫。赵王亲自迎接,拜其为上卿,以表彰他的赫赫战功。

在魏国,局势同样紧张。秦国的大军夺取了魏国的安城,如狂风骤雨般迅速推进。秦军一路势如破竹,直抵魏都大梁。然而,在大梁城下,秦军权衡再三后选择了离开。

华夏历2415年,韩厘王与秦昭襄王在东周国与西周国之间会晤。这次会晤,让各国的神经再次紧绷,谁也不知道接下来的局势会如何发展。

华夏历2416年,天下纷争不断,局势诡谲多变。在这乱世之中,楚国的宫殿内,楚顷襄王正襟危坐,目光中透着坚定与野心。他派遣使者前往各国,试图重新策划合纵之策,欲联合众国之力攻打强大的秦国。

秦国,这个虎狼之邦,迅速得到了楚国的动向。他们毫不迟疑,发兵攻楚,战鼓雷鸣,铁蹄铮铮,楚国边境顿时陷入一片紧张与危机之中。

楚顷襄王并未因此退缩,他心中另有谋略。他欲与齐国、韩国联合议和,共同对抗秦国,然而,在他的心底,还隐藏着一个更为大胆的想法——攻打周王室,夺取那传说中的宝器,以壮楚国之威。

周赧王,这位周室的君主,在其小小的宫廷中,忧心忡忡地听闻了楚国的图谋。他深知周室的弱小,却也不能坐以待毙。于是,他派遣了西周武公前往楚国,试图说服楚国国相昭子,打消楚国那不轨的念头。

西周武公肩负着周赧王的重托,踏上了前往楚国的艰难旅程。一路上,他心中忐忑,深知此番任务艰巨,但为了周室的存亡,他义无反顾。

终于,西周武公站在了楚国的朝堂之上,面对着楚国国相昭子。昭子身材高大,目光犀利,透露出一股威严之气。

西周武公深吸一口气,拱手说道:“尊敬的楚国国相,吾乃西周武公。吾王闻听楚国欲与齐、韩联合,且对周室有不轨之图,特命吾前来相劝。三国使用武力割取周室郊野的土地以方便运输,并欲将周室宝器运往南方尊崇楚国,此等行径,吾王认为大错特错。”

昭子微微眯起眼睛,冷冷地说道:“周室如今弱小,我楚国图谋又如何?”

西周武公神色凝重,继续说道:“杀害天下共同的宗主,臣服世代相传的君王,大国就不会亲附;依仗人多欺压人少的国家,小国也不会亲附。大国不亲近,小国不依附,声名和实利便不可能得到。声名实利皆无,又怎能打败他人?况且,楚国若有图谋周室的恶名,又怎能号令诸侯?”

昭子仰头大笑:“笑话!这天下本就是强者为尊,周室无能,为何不可图谋?”

西周武公面色不改,说道:“国相大人,您且听我一言。不拥有五倍于敌的兵力不发动进攻,不拥有十倍于守敌的兵力不能围城。一个周朝相当于二十个晋国,这是您应当知晓的。想当年,韩国曾经率领二十万军队攻晋,在晋城之下受辱,冲锋陷阵的精兵锐卒战死,一般的士兵受伤,晋城也未能攻占。如今,您楚国拿不出百倍于韩国的兵力,又怎能图谋周室?此事天下皆知,若楚国执意为之,必将成为众矢之的。”

昭子脸色一沉,陷入沉思。

西周武公趁热打铁:“如今,楚国欲与东西周结怨,这无疑是自断后路。驺、鲁等向来尊崇礼义之邦,闻此必将对楚国失望。再者,与齐国断绝邦交,楚国的声名将会丧于天下。如此一来,楚国在诸侯之中孤立无援,危险重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