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烘炉记

作者:一棹碧涛 | 分类: | 字数:43.9万

第29章 帝尧祁放勋

书名:烘炉记 作者:一棹碧涛 字数:3659 更新时间:2024-11-13 05:19:49

祁放勋,帝喾之子,自幼聪慧,深得帝喾喜爱。十三岁时,受封祁地,成为一方诸侯。十五岁时,放勋定都陶唐,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帝喾崩,欲传位于放勋,众臣以其年幼,推挚继任天子。遂传位于挚,是为帝挚。挚在位五年,无功无过,自认才能不及放勋,遂让位于放勋。黄帝历 400 年,放勋二十岁,继天子位。是为帝尧。

帝尧即位后,深感责任重大,他深知自己肩负着天下苍生的福祉。他励精图治,推行仁政,希望能够让百姓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尧执政初期,部落联合体非常松散,没有基本的国家制度,各部落各自为政,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尧深知,要想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政治制度。

于是,尧开始四处游历,观察各个部落的情况,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和治理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尧结识了许多有才华的人,他们有的擅长农业生产,有的擅长治理水利,有的擅长军事作战。尧将这些人召集到一起,共同商讨国家的治理之道。

经过一番讨论,尧决定按照各种政务任命官员,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制度。在尧的努力下,国家政治制度逐渐建立起来,各个部落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部落联合体不再是一盘散沙,而是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国家。

然而,尧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他深知,要想让国家真正强大起来,必须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于是,尧开始关注民生问题,他下令减轻百姓的赋税,鼓励人们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同时,尧还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创办了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经过尧的治理,华夏大地农耕文化有了飞跃的进步,粮食产量逐年增加,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尧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天文历法还很不完善,百姓们因为不知道四时变化而经常耽误农时。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尧决定派三位大臣观察太阳和星辰的运行规律,制定出更加准确的历法。这三位大臣分别是羲叔、和仲、和叔。

羲叔是尧的大臣,他聪明机智,善于观察和思考。接到尧的命令后,他立刻带着一队人马出发了。他们沿着黄河一路向东,经过了许多山川河流,终于来到了一个叫明都的地方。

明都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有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溪流,还有广阔的草原。羲叔在这里住了下来,他每天都早早地起床,观察太阳的升起和落下,记录下太阳在天空中由北向南移的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羲叔发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每天都在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他根据这些规律,以白昼时间最长的那天为夏至,并参考火星(心宿二)的位置来校正

和仲是尧的另一位大臣,他为人忠厚老实,勤奋努力。接到尧的命令后,他也带着一队人马出发了。他们沿着黄河一路向西,经过了许多沙漠和戈壁,终于来到了一个叫昧谷的地方。

昧谷是一个荒凉的地方,这里没有树木,没有水源,只有漫天的黄沙和炽热的阳光。和仲在这里住了下来,他每天都顶着烈日,观察落日的情况,记录下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和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仲发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每天都在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他根据这些规律,以昼夜平分的那天作为春分和秋分,并参考虚星的位置来校正。

和叔也是尧的大臣,他勇敢果断,善于决断。接到尧的命令后,他带着一队人马出发了。他们沿着黄河一路向北,经过了许多雪山和冰川,终于来到了一个叫幽都的地方。

幽都是一个寒冷的地方,这里没有花草,没有鸟兽,只有漫天的风雪和刺骨的寒风。和叔在这里住了下来,他每天都冒着严寒,观察太阳由南向北移动的情况,记录下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和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叔发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每天都在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他根据这些规律,以白昼最短的那天作为冬至,并参考昴星的位置来校正。

三位大臣完成任务后,回到了尧的都城平阳。他们将各自制定的历法交给了尧,尧仔细地研究了这些历法,发现它们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于是,尧决定召集三位大臣和其他大臣一起讨论,制定出一套更加完善的历法。

在讨论中,三位大臣各自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其他大臣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尧听了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后,陷入了沉思。他知道,制定历法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关系到国家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如果历法不准确,就会导致农时耽误,粮食减产,人民生活困难。因此,他必须慎重考虑,选择一套最合适的历法。

经过一番思考,尧终于做出了决定。他决定综合三位大臣的观察结果,制定历法更为合理。帝尧对三位大臣的历法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使其更加准确可靠。

尧制定的历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支持,人们开始按照这个历法进行农业生产和生活。从此以后,华夏大地的农耕文化有了更加飞跃的进步,粮食产量逐年增加,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帝尧虽贵为天下共主,却住在茅草屋里,喝的是野菜汤,穿的是麻布衣,吃的是糙米饭,用的是土碗土钵。他的身边,也尽是些如他一般的穷苦人。他的大臣,没有一个是胖子,也没有一个是衣着华丽的。他的马,也不吃粟米,只吃草。

他对自己的生活,没有一点怨言,也没有一点不满。他说:“我有天下,就像有了一个大房子。我的百姓,就是我的房子里的人。我的大臣,就是我的房子里的柱子。我的马,就是我的房子里的马。我的粟米,就是我的房子里的粟米。我有什么理由,要把我的房子里的东西,都搬到我的身上来呢?”

他对百姓的生活,却充满了关怀,也充满了愧疚。他说:“百姓们啊,你们受苦了。你们吃不饱,穿不暖,住不好,行不便。你们有什么冤屈,有什么痛苦,有什么愿望,有什么建议,都可以告诉我。我会尽力为你们解决,为你们服务,为你们谋幸福。”

为了方便百姓们向他进谏,他在宫门前立了一根木柱,上面钉了一块木板,叫做“谤木”。百姓们有什么话想说,就可以写在木板上,或者刻在木柱上。他每天都会亲自去看“谤木”,把百姓们的意见和建议,都记在心里,然后召集大臣们商议,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有一天,尧又去看“谤木”。他发现木板上写了这样一句话:“尧,你是个好领袖,但是你的儿子丹朱,却是个坏东西。他整天游手好闲,吃喝玩乐,不务正业,还欺负百姓。你应该把他废掉,另立一个贤能的人为太子。

尧看了,心里很不高兴。他想:“丹朱虽然有些顽皮,但也不至于如此不堪。他毕竟是我的儿子,我怎么能废掉他呢?”

他回到宫里,把丹朱叫来,问他:“你最近在做什么?有没有欺负百姓?”

丹朱说:“我没有啊。我只是和朋友们一起玩了玩,吃了些好吃的,喝了些好喝的。我没有欺负百姓啊。”

尧说:“你不要说谎。我已经看到了‘谤木’上的话。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你是我的儿子,你应该以身作则,为百姓们树立一个好榜样。你怎么能这样放纵自己呢?”

丹朱说:“父亲,你不要听那些人的话。他们是嫉妒我,才会这样说我的。我没有做错什么。”

尧说:“你不要狡辩。你做错了就是做错了。你要承认错误,改正错误。你要向百姓们道歉,保证以后不再这样做了。”

丹朱说:“父亲,你太过分了。你怎么能这样对我呢?我是你的儿子啊。你应该相信我,支持我,而不是听信那些人的谗言,来责备我,惩罚我。”

尧说:“你不要以为你是我的儿子,就可以为所欲为。你要知道,我是天下共主,我要对天下百姓负责。我不能因为你是我的儿子,就偏袒你,纵容你。你要是不改过自新,我就真的要废掉你,另立一个贤能的人为太子。”

丹朱听了,很生气。他说:“父亲,你既然这样无情,那就别怪我无义了。我要离开你,去别的地方,建立自己的国家。我要让你看看,我比你更有本事,更有能耐。”

说完,他就转身走了。

尧看着他的背影,心里很难过。他想:“丹朱啊,你怎么能这样不懂事呢?你这样做,是会后悔的。你离开我,去别的地方,建立自己的国家,是不可能成功的。你没有我的支持,没有百姓的拥护,没有大臣的辅佐,你怎么能治理好一个国家呢?你只会给自己带来灾难,给百姓带来痛苦。”

但是,他也没有办法阻止丹朱。他知道,丹朱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他不能强迫他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他只能希望,丹朱能够早日醒悟,回到他的身边。

丹朱离开尧后,就带着一些亲信和随从,去了南方。他在那里,找到了一个适合居住的地方,就建立了一个国家,叫做“丹国”。

他自称为“丹王”,开始了自己的统治。他没有像尧那样,关心百姓的生活,也没有像尧那样,听取百姓的意见。他只知道享乐,只知道剥削,只知道压迫。

他把百姓们当作奴隶,让他们为他种地,为他做工,为他打仗。他把百姓们的劳动成果,都据为己有,让他们过着贫困的生活。他还经常发动战争,侵略别的国家,抢夺他们的财富和土地。

百姓们对他非常不满,非常愤怒。他们纷纷起来反抗,要求他下台,要求他改革。但是,他却不听,反而用武力镇压,用酷刑惩罚。

他说:“我是国王,我有权力做任何我想做的事情。你们是我的臣民,你们必须服从我的命令。你们要是敢反抗,我就杀了你们。”

百姓们没有办法,只好忍受着他的暴政。他们希望,有一天,尧能够来救他们,能够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