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炉记
作者:一棹碧涛 | 分类: | 字数:43.9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75章 成康之治
词曰:
四海升平仁政,九州物阜民丰。成康盛世乐无穷,德化春风传颂。
牢狱空虚心畅,田畴繁茂粮充。安居乐业岁时雍,千古贤明君梦。
且说,奄国国君与徐国国君本是结义兄弟,这一日,徐国国君降周的消息如惊雷般传入奄国宫廷。奄国国君惊坐而起,面色凝重,即刻召集大臣商议军情。
宫殿内,气氛压抑而紧张。奄国丞相率先拱手道:“大王,我们的军事实力本就不及徐国,今徐国大败而归,已然降周。以目前的形势来看,我们若执意抵抗,恐怕难逃灭国之危。为保我奄国百姓,降周或许是唯一的出路。”丞相的话语沉重而恳切,其他大臣纷纷点头称是,附和着丞相的意见。
奄国国君低头不语,眉头紧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他的目光在大臣们身上缓缓扫过,心中五味杂陈。曾经的雄心壮志,如今在现实的压力下显得如此不堪一击。良久,他猛地一拍龙书案,长叹一声道:“也只能如此了。” 无奈与悲哀在这一声叹息中尽显无遗。
于是,奄国国君当即命人写下降书纳顺表,派遣使者快马加鞭送至徐国,交于鲁侯姬旦。
鲁侯姬旦在徐国收到奄国的降书,与齐侯姜子牙一同商议。姜子牙手抚胡须,沉思片刻道:“奄国既已降服,可暂留其国,降爵一等,以示惩戒,令其日后忠心归周。”姬旦点头称是。
处理完奄国之事,鲁侯姬旦目光坚定,决定兵伐管侯姬叔鲜和蔡侯姬叔度。这二人与武庚勾结,妄图颠覆周室,实乃大逆不道。
武庚、管侯、蔡侯得知鲁侯姬旦率领周军前来征伐,深知形势严峻,三人决定合兵一处,在蔡国准备抵御周军。
旌旗飘扬,鲁侯姬旦率领着士气高昂的大军向蔡国挺进。一路上,马蹄声、脚步声和车轴的吱呀声交织在一起,打破了大地的宁静。
这一日,大军正在行进中,探马如旋风般疾驰而来,翻身下马,跪地抱拳急报:“报侯爷,管侯,蔡侯,武庚合兵一处,在蔡国准备与我大军交战。”
鲁侯姬旦闻报,勒住缰绳,大笑道:“真是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啊!这三方合在一起,我军便不用再长途跋涉,四处征讨,这倒省事儿了。”他的笑声在空旷的原野上回荡,充满了自信与威严。
“传令官,传令前军向蔡国进发!”姬旦高声喝道。
传令官应了一声,手中令旗一挥,大声传达着鲁侯的命令。声音在队伍中传递,士兵们的步伐更加坚定,向着蔡国城的方向快速前进。
周朝大军旌旗蔽日,浩浩荡荡地来到蔡国城下。连绵的营帐在夕阳的余晖中矗立,透出一股威严与肃杀之气。
当晚,月黑风高,蔡国的宫殿内,管侯姬叔鲜、蔡侯和武庚三人正秘密商议着应对之策。烛光摇曳,映照着他们凝重而急切的面容。
“如今周朝大军压境,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武庚率先打破沉默,他的眼神中透着决绝。
蔡侯紧皱眉头,忧心忡忡地说道:“周军势大,正面交锋恐难有胜算。”
管侯姬叔鲜目光一闪,狠声道:“不如我们今晚率军劫营,打周军一个措手不及,或许能有一线生机。”
蔡侯和武庚对视一眼,微微点头,觉得这或许是他们唯一的机会。
夜渐深,管侯姬叔鲜率领着精心挑选的士兵,悄悄地向着周营进发。他们脚步轻缓,尽量不发出一丝声响,手中的兵刃在月光下闪烁着冰冷的光芒。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周军早已洞察了他们的计划。周营辕门前,姜文焕身披铠甲,手握长枪,端坐在高大的战马上,目光炯炯地注视着前方。他的身后,是严阵以待的周军将士。
当管侯姬叔鲜的队伍刚接近周营辕门,姜文焕嘴角上扬,露出一抹自信的笑容,大声喝道:“管侯,末将恭候多时了!”
这一声高呼,如同惊雷在管侯姬叔鲜耳边炸响。他大吃一惊,心中瞬间被恐惧所占据。看着姜文焕威风凛凛的身影,他原本的豪情壮志瞬间消散,慌乱中赶紧拨转马头,嘶声喊道:“撤!”
可是,已经太晚了。后军方向传来喊杀声,南宫适率领的周军如猛虎下山,截断了他们的退路。一时间,周营内火光冲天,喊杀声震耳欲聋。
姬叔鲜试图重新组织队伍突围,但他的士兵们在周军的冲击下已经乱了阵脚。他心急如焚,挥舞着手中的长剑,却无法改变混乱的局面。
此时,姜文焕拍马而来,长枪如龙,直取姬叔鲜。姬叔鲜硬着头皮迎战,可几个回合下来,他便感到力不从心。姜文焕的枪法凌厉,招式威猛,每一击都带着千钧之力。
姬叔鲜只觉手臂发麻,呼吸急促。他心中懊悔不已,后悔自己不该贸然行动。但此刻,已无退路。
“受死吧!”姜文焕大喝一声,长枪猛地刺出。姬叔鲜躲闪不及,被一枪刺于马下。他的身体重重地摔在地上,鲜血染红了身下的土地。
失去了主将的管军更加慌乱,纷纷四散奔逃。但周军如铁桶一般,将他们紧紧包围。
蔡侯和武庚在城中焦急地等待着消息,当他们看到远处周营的火光和喊杀声,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
“难道......”蔡侯的声音颤抖着,不敢说出那个可怕的结果。
武庚脸色阴沉,紧握着拳头:“再等等,或许还有转机。”
然而,他们最终等到的,是管侯姬叔鲜全军覆没的噩耗。
转过天来,东方的天际刚泛起鱼肚白,齐侯姜子牙便率领着士气高昂的大军前来。旌旗飘扬,盔甲闪耀,那整齐的步伐和震天的呼喊,让大地都为之颤抖。鲁侯的军队早已严阵以待,两军迅速合兵一处,如同一股汹涌的洪流,朝着蔡城滚滚而去。瞬间,蔡城便被围了个水泄不通,那密密麻麻的营帐和连绵不绝的马号,仿佛一道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武庚和蔡侯姬叔度登上城头,望着城外那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周军联营,心中骇然不已。他们原本以为凭借着一时的冲动和野心能够搅动风云,可如今面对这气势如虹的周军,心中的底气早已消散大半。两人的目光交汇,都从彼此的眼神中看到了退却之意,但身为一方诸侯的骄傲和好面子,让他们谁也不肯先开口提出投降。
无奈之下,他们只能硬着头皮,决定出城迎战,妄图凭借着最后的一丝勇气和运气来扭转局势。
战场上,喊杀声震天动地。蔡侯姬叔度挺枪跃马,冲向了姜文焕。姜文焕乃是周军之中的猛将,英姿飒爽,威风凛凛。两人瞬间交上了手,枪来枪往,如两道闪电交织在一起。姬叔度拼尽全力,想要在这一战中证明自己的实力,为自己的叛乱之举寻找一丝生机。然而,姜文焕的武艺更是精湛,八十回合过后,姬叔度渐渐力不从心,一个破绽被姜文焕抓住,一枪杆猛地拍下,姬叔度从马上跌落。周军士兵一拥而上,将他五花大绑,押进了周营,等候发落。
另一边,武庚与南宫适的战斗也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武庚挥舞着大刀,气势汹汹,南宫适则沉着应对,刀光剑影中,两人大战了近七十余合。武庚心中焦急,刀法渐渐乱了章法,南宫适看准时机,手起刀落,一刀将武庚劈于马下。刹那间,鲜血四溅,武庚的生命就此终结。
战场上的硝烟渐渐散去,管蔡叛乱的军队兵败如山倒。蔡城的大门缓缓打开,周军如潮水般涌入。蔡侯姬叔度被鲁侯姬旦下令下狱,等待着最终的审判。
在狱中,姬叔度满心悔恨。他想起了曾经与周王室的情谊,想起了自己一时的贪婪和冲动,导致了如今的下场。他在阴暗潮湿的牢房中,身体日渐憔悴,最终病死于狱中。
时光荏苒,华夏历 1660 年,周王姬诵成年。鲁侯姬旦遵守着君臣之道,归政于姬诵。姬诵深知姬旦的功绩和忠诚,任命他为太宰,继续辅政,以保周朝的繁荣昌盛。同时,为了表彰姬旦的的才能和品德,封其长子伯禽为鲁侯,延续着鲁国的荣耀。
华夏历 1663 年,一个噩耗传遍了周朝的每一个角落,鲁侯姬旦病逝。举国上下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周王姬诵更是悲痛欲绝。他亲自带头戴孝三日,以纪念这位为周朝鞠躬尽瘁的忠臣。
在姬旦的葬礼上,姬诵望着那沉重的棺椁,眼中满是泪水。他想起了姬旦曾经对他的教导和关爱,想起了在那风云变幻的日子里,姬旦为了国家的稳定所付出的一切。
“太宰,您的功绩将永载史册,您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激励着周朝的子民。”姬诵在心中默默地说道。
周公姬旦的病逝如一颗巨星的陨落,令整个王朝沉浸在悲痛之中。周王姬诵延续了周公的执政方案,让大周的车轮继续平稳地向前滚动。
姬诵深知,父亲武王姬发和周公姬旦为大周的建立与稳定付出了无数心血,他肩负着将这份基业传承并发扬光大的重任。他立其子姬钊为太子,从姬钊幼年时起,便对其悉心教导。
姬钊从小便展现出聪慧好学的天性,他每日沉浸于周公姬旦的着作之中,那字里行间的智慧犹如明灯,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书中所阐述的治国之道、仁德之理,让他受益匪浅,内心深处早早种下了一颗为天下苍生谋福祉的种子。
不仅如此,姬钊还时常微服到民间考察,他不满足于宫廷中的耳闻,更渴望亲眼目睹百姓的真实生活,亲耳倾听他们的心声。在田间地头,他与农夫一同劳作,感受着土地的厚重与耕种的艰辛;在市井街巷,他与商贩交流,了解民生百态和物价的起伏。这些经历让他深刻地认识到,百姓是国家的根基,只有让百姓安居乐业,大周才能长治久安。
华夏历 1676 年,那个曾经带领大周走向安定的周成王姬诵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的离去,让整个王朝蒙上了一层悲伤的纱幕,但他留下的是一个稳定有序、百姓和睦的大周。他的谥号“成”,正是对他一生功绩的最好诠释。姬诵驾崩后,太子姬钊继位,成为了大周新的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