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州还魂
作者:岸易通易岸 | 分类:都市 | 字数:98.8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一百五十七章 掌声
会议时间:1979年3月30日,星期五下午
会议地点:蓬州中学礼堂
主要内容:石脑大坝先进人物作报告
报告人员:张美珠、高二雄
特邀人员:蓬州县革委会副主任张俊生、石脑大坝指挥部总指挥,县革委会副主任李大奎、教育局张局长
参加人员:蓬州中学全体师生
整个会场由蓬州中学团委学生会公益部和宣传部布置。在团委张书记指导下,朱友康与何海云做了具体部署和安排,张峰作为学生会副主席,也跑前忙后,紧张布置。
礼堂内打扫的干干净净,主席台安排了四张办公桌,七个靠椅,铺上了学校会议室里红色台布,安装了喇叭、麦克风。主席台一侧安放了发言席,上方悬挂着红纸黄字会标“石脑大坝先进事迹报告会”十一个大字十分醒目。
下午两点大会正式开始。大会由张建校长亲自主持。整个会场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拉开序幕。
会议按照议程依次进行。第一项奏国歌之后,第二项就是介绍参加会议的各位领导。他们依次是特邀人员和报告人员。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第三项是主管教育的县革委会副主任张俊生致辞。
张俊生指出:“新人新气象,蓬州中学在新任校长张建带领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打开了蓬州教育的新局面。蓬州中学就是全县教育的一面旗帜。
今天参加这次别开生面的报告会,深感荣幸!为有这样一位好校长好带头人点赞鼓掌!
今天之所以能够把石脑大坝的先进人物请到这里作报告,说明蓬州中学是虚心求教的一所中学,是虚心学习的一所中学,是见贤思齐的一所中学!
我为有这样一所中学而骄傲,我为有这样一所中学而自豪!
这充分说明,石脑大坝是干出来的,而不是喊出来的;蓬州中学是学出来的,而不是靠弄虚作假骗出来的!……”
对于主管教育的县革委会副主任给予蓬州中学这么高的评价,对于张俊生主任给予张建校长这么高的评价,张建是意想不到的。
他想知道这个报告会的策划者究竟是谁,是谁给他搭建了这么好的一个平台,是谁给他疏通了这么好的褒奖渠道。他要在日后好好地感谢他。
心里这么想着,张俊生主任的简短讲话就结束了。他只听到了那些褒奖的内容,后来张主任讲了一些什么,他没有听清楚。
他知道只要上一个讲话结束,作为主持人就要安排下一个会议议程。
也许是张美珠有些紧张,也许是处于一种谦虚,当张校长宣布下一个发言的是张美珠时,她竟然像是没有发言的打算,她一直推荐由高二雄先发言。
由于她的旁边就是团委张雪峰书记,只见张书记站立起来,给他腾出走道,希望她先走向发言席发言。结果搞得台下一阵哄笑。
张美珠觉得尴尬,张雪峰也觉得尴尬,幸亏这位高二雄年富力强,经验丰富,赶紧接了下场戏,快步走向发言席,首先发言。
其实高二雄也觉得有些下不了台,为什么呢?他觉得自己如果不去发言,就是不给女孩子张美珠的面子,事情就会出现冷场;如果自己爽快地答应了小姑娘张美珠的要求,似乎又显得自己很不谦虚。
所以,高二雄尽管走向了发言席,其实也感觉有些尴尬。
高二雄的报告,主要代表石脑大坝民工发言。他是千千万万个民工中的一个优秀代表,他炸山、推土、抡锤、挖渠,干一行爱一行,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儿,他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他舍己救人,他爆破受伤,却仍然坚持上工,和其他民工干一样的活儿……
一阵鼓掌之后,这次真的轮到了张美珠。她离开主席台,首先站在主席台前中央,面对台下师生深深一个鞠躬,又反身面对主席台坐着的各位领导深深一个鞠躬,显得那样自然,那样大方,那样得体,那样彬彬有礼。
在台下的观众立刻掌声雷动,欢呼雀跃。
朱友康看到张美珠这么大方自然,简直不敢相信,半年前见到的那个还带着工作帽和一副兰花套袖的有些害羞的小姑娘,如今却如此这般,简直判若两人。
他暗暗地与何海云做了一个比较,他断定,这位少女综合素质一定高于何海云,而且,尤其表现在个人修养方面。
他知道这里不是思想开小车的时候,他即刻把目光转向主席台。
只见张美珠穿一件合身的青色呢绒外衣,两只辫子已经长及披肩,额头外露,几乎没有刘海,大大的双眼皮眼睛,比原来还高的鼻梁十分突出,微红的嘴唇十分动人,一张白皙透红的瓜子脸,格外引人注目。
鞠躬之后,她一边迈着矫健的步子向发言席走去,一边从衣兜里往外掏发言稿件。等站立在发言席的时候,发言稿已经展开了。
她首先把石脑大坝的领导和民工们放在前面,她很谦虚,她说,她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受到了领导的教育和培养,受到了数以千计的民工们战天斗地精神的感动和鼓舞。
这句话刚出口,下边已经掌声一片。她的发言不像是刚才谦让高二雄时,一些人猜想的那样——胆怯和懦弱。她的发言语句流畅,声音磁性,故事生动,并且发言的姿态尤其自然大方,很有领导讲话的风范。根本看不出半点胆怯的样子。
这种做派让很多人大跌眼镜,开始对张美珠肃然起敬,一个个竖起了大拇指,认为张美珠就是牛!
她的事迹之所以感人,就因为她在发言中通篇都是换位思考。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而做,而不是哗众取宠,也不是逢场作戏,而是真真切切地为他人着想,时时处处替他人卖力。
她其中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她说,自己之所以这样做,首先是父母亲的感化教育的结果。父亲是抗美援朝下来的一个老兵,他说,能活着回来就已经不错了,与人交往一定不要讲吃亏沾光的事。
你活着就是幸福,你活着就是满足。你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
从小接受的是这样的教育,当她刚满十六岁进了食品加工厂的时候,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厂子里一个很早失去妻子,带着一个傻儿子的家庭,拆洗被褥,缝补衣服。
当时厂子里有七八十名女工,而且都比她年龄大,在厂子里工作时间又长。可是,几乎没有一个女性给这位老汉做过家务,她是把老汉衣服被褥带回家,拆洗缝补的第一人。
为此引来不少的争议,尤其是那些年长的妇女们,说她是吃闲饭撑得。还有说她想出风头的,也有给她栽赃陷害的,说她和老汉的傻儿子谈对象,搞得风生水起,满城风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