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祝
作者:古时桥头 | 分类:历史 | 字数:98.2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十一章 诛吏、免督(四)
“什么人?”牢头点着火把走进那一排号房的走廊内,脸色霎时大变。
“快来抓人!”
外面的狱卒听见这一声断喝,赶忙拿了刀枪杀了进来,看见牢头用手将一个脸罩黑布的壮汉制伏再地,旁边掉了一把出鞘的匕首,刃上满是新刺出来的血迹。
“别让他跑就行!此人不敢杀官兵,要不然我方才就死了。”他叫住身后的兵道。
那帮狱卒便径前将刀枪架在那人的脖上,牢头方才起身。他先拿起匕首来,借了布子擦了上面的血,便跑到各个号房去看情况,只有陈书吏倚在墙根那里,一动不动;牢头随即进去,见陈书吏心脏处留了个血洞,和那刃口一样宽;一摸气息,的确死了。
牢头从号房里出来,一边走路一面检查那匕首,刀柄处印有几个小字,‘陈州都督袁伦之匕首’。
“放了他。”袁伦拨开那几枝枪,示意将刺客拉起来。
刺客站起,牢头对他说道:“回去跟袁伦说,说他可真够大胆,竟敢私自杀人,看省里来人他怎么解释!”
“是。”刺客也不好说别的,只得答应。
“刀我留下。”牢头将匕首收进刀鞘,“你可以回去。”
刺客因没得袁伦指使,不敢冒犯官军,便老老实实地离开了。
卢德光知晓了,却是又惊又喜,惊袁伦如此大胆,喜他自露破绽,终料定这袁维宗必死无疑。
“匕首哪去了?”
“不知道啊,”刺客说出这句话时,背脊上早透出了冷汗,“应该……是半路上掉了。”
“没落号房里吧?!”他好像每一刻都有可能发怒,让那个七尺壮汉也颤栗不已,只得吞吞吐吐地回答:“这个……在下……可能没有吧。”
袁伦本想怒骂,但稍微有所忍耐,只是用严厉的口气说了声:“你这番行事莽撞,辜负我意。先回去吧。”
袁伦本以为卢德光的攻势可能要缓一些,但事与愿违,他并不知道有一封参自己的信件已悄然送至开封,面见巡抚。
正读信的这位河南行省的巡抚姓方,尽管此人于本书不甚要紧,可也有必要一言方巡抚是何人物。方巡抚本是朝中枢密院的枢密副使,后因柳镇年入朝参政,需在军事上有力地掌控京师,便排挤了非是党羽的方巡抚,因方巡抚是一方显族,且政绩斐然,故虽逐出朝廷,亦能任职地方大员。
方巡抚本来便对卢德光这类‘忠义’人士青睐有加,尤其他还自始至终抗争柳党,给方巡抚添了不少好印象。他便即刻令按察使携带军兵,乘马车赶往陈州,以察案情。
不到三日,按察使入境的消息已布满淮宁的大街小巷,百姓们一望天相,真可道风云突变。
卢德光则在加紧的准备证据,以图一举扳倒袁伦。证据无非三样:一是匕首,以证袁伦指派杀人;二是那份仵作递的呈子,以证王伯一为陈书吏勒杀;三是陈书吏写给省里的那封信,以证袁伦私扣状告,知此信于己不利,方差刺客杀人。
整理毕后,知府又依黎用的说法,将调陈书吏进筹事房的那份文书亦包在内,意在证明袁伦干涉知府行事之权,好给他罪加一等。
为了令证据不致丢失,卢德光自然要找一位可靠的官员加以保护,那只能是叶永甲了。卢德光吩咐黎用将证据送到同知府衙,叶永甲为藏得隐秘,故命寇中将证据文书塞到书房柜子最下面一层,用书压住。
卢德光则又派人先往按察使所在之地,重兵围护,以防不测。
待按察使赶到的那一天,卢德光列了几里的队,亲率大小官僚拜迎按察,摩肩接踵,却只有一人未到。
按察使还没发现。他轻轻拽着步子,走至卢德光跟前。第一句话先问:
“袁伦现在何处?”
卢德光一低头:“禀大人,袁伦现被幽禁在都督厅,等按察大人升堂后,即唤他出来。”
“这样便好。”按察使缓缓看向左右,“同知在哪?怎么没和你一并来迎?”
“他在同知衙门整理那些证据,升堂了我立马把他叫出来。”卢德光回答道。
“那就好。我和你先到城里走走。”
“是。”
同知的衙门外站着一个虎背熊腰的军官,别着腰刀,和善地与衙役搭话:“敢问同知大人是何意见,肯让我进去?”
“同知知道您是都督厅的军官,哪能不答应?”
那军官听了,笑着和衙役作了别,一转脸径直走到大堂后头,从院子里进了二堂,迎面看见寇中,“奴才,你主子在哪?”
寇中一指书房,“您开门就是了。”
军官便二话不说,轻推开门,见叶永甲坐在桌前,见他来了,急忙朝着他行礼。
军官此时也不再客气,并不回礼,一手抽出那把弯月似的刀刃,银光烁烁,直拦到叶永甲眼前,杀气逼人。寇中在外头听得刀声响,伸去脖子一看,着实吓得不轻,脸色如一块青铁,站直了不敢走动。
叶永甲却早有提防,面不改色,问他:“你们都督厅要什么?”
“袁都督说,把证据交出来,即刻烧了!”
“不然?”
他一晃腰刀,“不然你的命没了!”
叶永甲料想这军官在如此关头,必不敢杀害像自己这般的一州大员,故他放心地俄延开来。
“寇中,”叶永甲一瞅他,“去找证据。”
“可……”寇中惊慌失措地盯着叶永甲背后的书柜,叶永甲却赶忙向二堂里一瞥:“就在你旁边的那个柜子里。”
寇中一听,清楚主子是存心拖延时间,心里虽为他捏一把汗,但仍是照办,不紧不慢地翻着抽屉。
“快点!”军官大喊。
“您先不要着急,把刀放下,我们喝上几碗茶。”叶永甲朝着他淡淡一笑,语气轻松。
军官还迟慢不定,叶永甲便劝道:“在下一介书生,不通刀枪,何必如此小心?”
军官遂半信半疑地收了刀。叶永甲则在桌上提起茶壶,给军官斟上热茶。
二人便顾自饮着,看着寇中翻找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