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1980我的文艺时代

作者:坐望敬亭 | 分类:都市 | 字数:310万

第538章 打个样

书名:1980我的文艺时代 作者:坐望敬亭 字数:3349 更新时间:2025-01-22 01:30:24

九月之后,燕京的天气越来越凉快了,早晚的凉爽劲让人心情愉悦。

快到秋天了,那是燕京最迷人的季节。

度过了酷暑,每天困在办公室工作的时间也没有那么难捱了。

林为民将审阅完的书稿,整齐的摞在办公桌的一角,这一批书稿都是十月份准备付印出版的,其中不仅有国文社要出版的,还有通文社的。

他捧着书稿来到了通文社,出版社现在八个编辑,分成了两个编辑室,一个是武侠文学编辑室,一个是《九州英雄志》编辑部,共用一间办公室,略显拥挤,办公室内的几盆绿萝分外显眼。

不管办公室再挤,绿萝必须有。

《九州英雄志》第二期上市已经近一个月时间,发行量突破了160万的关口。

刊物的发行量不等同于销量,属于进了货还没卖,反正到目前还没有书店反应刊物卖不动的情况,所以这些发行量转化为销量就是一个月之内的事。

这几天于华他们忙着第三期刊物,今天印刷厂那边已经付印,编辑部可以轻松几天了。

连续两期销量破百万份,而且是销量大幅度上升,按照这个趋势,打破00万份的销量就是这一两期的事。

所以于华在跟林为民沟通之后,将第三期《九州英雄志》的首印定在了10万份。

步子迈得相当大!

见林为民来了,正跟手下编辑胡侃的于华站起身,没等林为民先说话,他掏出一堆信。

“林老师,您看看,这都是这段时间读者写给‘小钻风’的信,《天下第一》两期发完,越来越受欢迎了。”

林为民接过信看了看,“读者写信是好事,回头我把这些信转交给‘小钻风’。”

他又问于华,“黄鹰作品集的广告没忘了吧?”

“这么大的事怎么能忘呢?”于华笑道。

通文社拿到了几位香江武侠名家的作品出版权,黄鹰和梁羽生的作品集出版序列被林为民安排在了前面。

梁羽生的作品跟金庸的一样,以作品集的形式出版做成套书,目前进度过半。

黄鹰的作品则跟跟之前的方式略有不同,他的作品多以系列为主,所以通文社在审校和出版方面也是以系列形式进行。

一个多月时间里,编辑室完成了《沈胜衣》系列和《天蚕变》系列的编审工作,这两部系列是黄鹰所有作品当中知名度最高的作品,同时《沈胜衣》系列还是黄鹰所有作品中内容最多的系列,几乎抵得上他所有作品字数的三分之一还多。

完成了这两个系列,黄鹰作品的编审进度也差不多达到了一半。

图书出版发行也得有节奏,通文社不可能等着两位作家的所有作品都编审完成之后再统一出版,《沈胜衣》系列和《天蚕变》系列三十四册,字数大约七百五十万字,将会在十月份先行出版。

有《九州英雄志》这个销量上百万份的自家兄弟在,一个是武侠、一个是武侠刊物,不打一波营销广告实在可惜。

“学刚,你觉得黄鹰的系列作品首印数量定在多少为宜?”

出版还有半个多月出版,征订工作才刚刚开始,林为民问李学刚只是跟他商量商量。

李学刚思考了片刻,说道:“黄鹰在内地的知名度不高,作品里面也就《天蚕变》因为电视剧改编在内地有一定的受众,我看首印三万套就可以。当然了,这个还得看过段时间的征订量,如果征订量高,还可以再调高一点预期。”

“嗯,这个数字应该差不多。”

“林老师!”李学刚突然叫了林为民一声。

“怎么了?”

“小钻风的《天下第一》这一期发完就十五万字了,也够发单行本了,您看……”

李学刚的主观能动性让林为民有点意外,他想了想说道:“缓一缓吧,这事不着急,《天下第一》的影响力还是不够大。”

李学刚点了点头,“行,那就再等一等。”

下午,林为民接到了梁凤怡从香江打来的电话。

去年年末国文社引进了她的三部作品,当时宣传声势浩大,出版发行后到现在半年多时间,三部的总销量已经累计超过五十万册,评论每部十六七万册,这个数字放在国文社每年出版的图书当中相当出彩。

所以几个月前,国文社又引进了梁凤怡的两部作品,上市两个多月,销量依旧不错。

别看林为民的在内地动辄就能卖出几百万册,但除了作品出版一两年的销售高峰期,他的作品大部分时候每年就是几十万册的销量,这还是他这样拥有顶尖号召力的作家。

如果是作家号召力一般,但作品颇受好评,正常一年二十万册的销量也挡住了。

连很多名家的作品出版也不见得能卖出超过六位数,相当一部分作家的作品销量基本都在一万册到五万册之间打转。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不知名的作品销量在几千册这个区间内,出版社出版这些作品不能说赔本,但想赚钱也很难。

所以,梁凤怡的作品能在短短半年多时间内,就达到单本十六七万册的销量,已经殊为不易。

有了数部作品在内地的热卖,梁凤怡这个香江作家的名字在内地文学界很是响亮。

她今天给林为民打电话先是报了个喜。

这两年她的作品不仅是在内地,在香江也同样受到了欢迎。

梁凤怡是非常有商业头脑的人,她不甘于给出版社打工,所以在前不久刚刚成立了一家自己的出版社,名叫“勤+缘”,这个名字代表了她做人做事的态度。

梁凤怡的做法在香江文学界并不鲜见,很多有经营头脑的作家都会这么干。

比如金庸发觉自己的武侠可以吸引读者,成立了《明报》,黄玉郎凭借漫画成就了香江的漫画帝国,黄易也成立了出版社出版自己的作品。

国文社是内地文学界的第一号出版社,跟他们打好关系,说不定可以给她提供诸多便利,因此梁凤怡才会在出版社成立后特地给林为民打来了电话。

一番恭喜之后,梁凤怡又说起了正事,也是她这次打电话来的主要目的。

今年以来,她又创作了《花帜》《昨夜长风》等一系列作品,刚刚在香江出版上市不长时间,这次她给林为民打电话,就是来主动推荐自己的作品的。

听完梁凤怡的话,林为民不由得哈哈笑了起来。

“梁女士,本来应该是我们出版社去找你的,没想到先让你找了过来,是我工作的失误。伱那几部作品的引进当然没有问题,我这边立刻安排人跟你对接一下,争取尽快上市发行。”

在内地,作家这个群体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扮演着人民群众精神导师的角色。

但在香江则不然,这里没有内地自古以来对于“士”、对于“读书人”的尊重所以作家这个群体的地位一直不高。

也因此,也很少有出于对文学的喜爱进行创作的香江作家。

当然了,这跟早些年香江的殖民政府不支持华语文学建设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在香江想靠笔杆子讨生活,你首先要想的不是作品要有什么思想性、文学性,而是普通民众喜欢看什么。

在这样的氛围和影响下即便是那些极个别的有文学理想的作家,也很难坚持下去。

抗战年代,徐訏以《鬼恋》成名,创作风格唯美动人,其后又发表《风萧萧》,作品风靡一时,《风萧萧》出版当年曾被国内出版界誉为“徐訏年”。

可在移居香江之后,徐訏蹉跎数年之间,只写出了一部在读者看来粗鄙不堪的《江湖行》。

到了六十年代,他完成了《四姐妹》,更是干脆就变成了通俗的味道。

像徐訏这样被香江这座商业化的城市改变风格的作家还有很多,促使这些人做出改变的原因只有一个。

迫于生计!

跟这些作家相比,从一开始就定位清晰的梁凤怡无疑是成功者。再加上她的创作效率和商业头脑,想不发财都难。

梁凤怡的作品在内地属于畅销作品,也有之前的合作,再加上在背后助推的相关部门,国文社自然没有拒绝梁她的理由。

国文社更乐意于捧红梁凤怡这个香江女作家,这其中不仅有相关部门的原因,也因为梁凤怡在内地的走红对于国文社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如今有资格出版香江、湾岛文学作品的出版社就那么几家,捧红一个梁凤怡,相当于给众多有合作潜力的香江、湾岛作家打个样。

这些年两岸三地的文学交流越来越密切,多了香江、湾岛这两地的作者和作品资源,对国文社也是一件大好事。

谈完了继续出书的事,林为民说道:“梁女士,你也知道,这半年多你的作品在内地受到了相当多读者的欢迎,为广大读者了解香江的风土人情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大家对于你这位香江女作家都很好奇。你如果有时间的话,方不方便来我们内地举行几场签售活动,另外我们国文社还想给你的作品举办一场作品研讨会。”

梁凤怡闻言欣喜不已不管是签售活动也好、举办作品研讨会也好,目的都是扩大她在内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这种事对于她本人、出版社和发行商是合作共赢,所以毫不迟疑便答应了下来。

“十一之后吧,我抽出半个月时间到内地去一趟,配合你们的工作。”梁凤怡说道。

“好,那就这么定了。”林为民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