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生活之学子情深
作者:沉默1958 | 分类:都市 | 字数:7.6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25章 中山陵园缅伟人(下)
陵区的正式开端是座宏伟的三拱门。它高16米,宽27米,进深8点8米,也是用福建花岗岩筑成的。中门横额上是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意思是说国家政权不是哪一家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老百姓的天下。这是孙先生毕生奋斗的理想,也是他所倡导的三民主义的极好注解。
过了陵门便是碑亭。亭正中9米高的巨碑上,刻有国民党元老谭延手书的“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一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24个馏金颜体大字。当初讨论立碑时,计划由汪精卫、胡汉民等人分别撰写铭文、墓志铭等。可花了两年时间也没写出来。大家都认为先生的思想功绩是文字所无法概括的。于是索性不写铭文,即成现在的无铭文碑。
出碑亭,迎面石阶层层叠叠。南京人常说中山陵的台阶像是卢沟桥的石狮子一数不清。所以来这儿游览的客人常常要问:中山陵究竟有多少级台阶呢?
拾级而上,终于登上顶台一祭堂。由此既可鸟瞰,更宜远眺。置身此间,背倚巍巍钟山,耳听阵阵松涛,更觉伟人的浩然正气与大自然同存。祭堂处在钟山半山腰,从博爱坊到祭堂总共有392级台阶,高差约70米,平面距离700米。如从碑亭数起则有290级台阶。建筑师为避单调,将这392级台阶分作10段,每段1个平台,总计有大小10个平台。更妙的是,从下向上看时一望到顶,石阶连绵不断,不见平台;而朝下看时,却反而不见台阶,只见平台了。这392级的数字并非巧合,而是暗喻了当时全中国三亿九千二百万同胞。一路登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对孙先生敬仰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孙先生的遗体究竟是否还在中山陵,这是每一位来这里的游客最关心的问题。事实上,自孙先生逝世后,他的遗体的确是历经磨难。
1925年3月12日孙先生逝世时,他的遗体经过防腐处理,暂时被安置在北京香山碧云寺。1926年,被北伐军打败逃到北京的军张宗昌,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为孙先生的遗体压住了他的风水。于是他打算要焚化遗体。后经爱国将领张学良派兵保护,遗体才得以保存,但已受到空气侵蚀。
1929年5月28日灵柩由津浦铁路从北京运抵浦口,6月1日运达中山陵。奉安大典仪式完毕后,即用水泥将灵枢浇入扩中。墓穴用花岗岩垫底,四周建隔墙,紫铜棺下有一特制楠木垫,棺上有一层密封着的水晶透明板。
当年公祭时,站在石边,扶栏即可膽仰中山先生遗容。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曾准备将遗体运往重庆。解放战争后期,蒋先生又曾想将遗体迁往台湾,但由于爆破墓穴势必会损坏遗体,因而受到工程界爱国人士和国民党左派的极力劝阻,终于使遗体得以安然保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