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感动天地:从唐山到汶川

作者:关仁山 | 分类:都市 | 字数:18万

第七章 唐山与汶川,在废墟上崛起(3)

书名:感动天地:从唐山到汶川 作者:关仁山 字数:4454 更新时间:2024-10-10 16:36:47

截瘫伤者:实现人生价值

只一瞬,天堂就变成了地狱。灾难中,走的人走了,活着的人活了。但是在幸存者里,有相当一部分残疾人,残疾人里最多的是截瘫病人。

轮椅,截瘫者的必备工具。每一个到唐山的人,都会看到那么多的轮椅。或是儿女推着父母,或是夫妻相携,或是自己摇着轮椅独行,还有不少挂着“残”字车牌的三轮车穿行在大街小巷……这是灾难留给一座城市的“后遗症”。

在唐山大地震中,因大地震导致截瘫的有3817人,当时有外国专家预计他们的生命极限是15年。如今,32年过去了,这个因地震而残缺的群体却在社会关爱的阳光下幸福地生活。

唐山震后32年来,在党和**的亲切关怀下,唐山市孤寡老人生活有保障,生病有人管,临终有人送,幸福地安享了晚年。截瘫伤员经过医护人员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都树立起了正视现实、从现实出发、追求有意义生活的人生信念,80%的截瘫伤员通过参加职业康复训练,身体功能得到了一定的康复。有的自学成才当了作家,有的还成了善于经营的企业经营者,各自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唐山地震后,唐山呼吁全社会都关爱残疾人。在18所截瘫疗养院中,唐山市截瘫疗养院是其中最大的一所,于1981年主体建成并投入使用,同年5月份第一批截瘫伤者入住。唐山市康复教育中心作为全市残疾人的免费培训基地,2005年投入经费104万元,集中开办了13个专业培训班,免费培训残疾人逾千人。在就业问题上,也付出了极大的努力。2004年,唐山共有在岗残疾人10540名,推荐城镇残疾人上岗就业1018名,农村残疾人就业9787名。2005年全市新安置924名残疾人就业,共安置13479名残疾人就业,并在唐山建筑中建设无障碍设施。目前,唐山市共设置盲道7.3万多米,人行道出入口295处,坡道540处;兴建了便于残疾人居住和生活的“康复村”,具有无障碍设备的截瘫疗养院、康复教育中心、康复医疗中心等20多所;全市较大的宾馆、饭店、百货商厦、购物中心、医院、车站以及信息服务等公共设施,不仅内部采用了无障碍设计,而且延伸到与其相连的道路出入口。

我们不能忘记唐山市截瘫疗养院的付平生。他是个平凡的人,可他胸中涌动的却是不平凡的热情。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付平生牵头组成的唐山市截瘫疗养院小乐队名噪一时,曾在中国残联成立一周年庆典时赴中南海演出。之后,他又作为我省轮椅篮球队的一员,参加了第二届至第六届全国残运会,屡创佳绩。

付平生从小酷爱音乐,在上学的时候就是学校乐队的主力,而那场大地震差点把他和音乐隔开。

地震中受重伤的他在石家庄接受治疗3年零8个月之后才回到了唐山,然而他却再也不能站起来了,但是他没有因此放弃希望。付平生说:“当时自己年轻,总感觉除了不能走路,什么也不比别人差。”

于是,在截瘫疗养院的阳光室里,人们总能看到他拉二胡的身影。在悠扬的二胡声里,不但让他找回了自己,也在他周围聚集了一群同样热爱音乐的截瘫病友。看到二胡的神奇力量,疗养院专门为他们配备了乐器,组建了一支小乐队。

当时疗养院属于对外开放单位,经常有外国友人来参观访问,而小乐队的演出就成了接待外宾的一个固定节目。虽然小乐队的演奏水平并不是很高,但他们却用音乐表现出截瘫患者乐观积极的精神面貌。

付平生自豪地告诉我们,在庆祝中国残联成立一周年的那次演出中,由他作曲、姚翠琴填词的歌曲《我是幸福的残姑娘》受到一致好评。姚翠琴也是一位高位截瘫病人,后来成为一名作家。

后来唐山要建残疾人康复中心,小乐队就不定期到工矿企业义演募捐,几乎每三天都有演出,几个月下来竟募集到了30多万元。在当时,这算是个很大的数目了。

在组织小乐队的同时,他还参加了轮椅篮球队。从第二届全国残运会开始,他已参加了五届,最好成绩是全国第三。而残疾人从事体育比赛要比正常人付出百倍的辛苦,坐在轮椅上,凭一双手运球、投篮,移动换位也靠这一双手,翻车撞伤是常有的事。有一次,他跌伤了,鼻子淌着血,志愿者耐心地照顾他,他感动得哭了。那不是悲天悯世的眼泪,而是经历苦难最终战胜苦难的眼泪。

有时候,静下心来也有苦闷、悲观的时候。他就骂自己:没出息!说实话,人这辈子总得有些沟沟坎坎的,勇敢面对吧!

像付平生一样,唐山大地震的截瘫伤者不但幸福地生活着,而且在努力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中有在国际残疾人体育比赛中屡获金牌的董福利、王宝占、李冬梅,也有被称为“轮椅作家”、多次在各类文艺大赛中获奖的姚翠琴……

残疾人虽然身体残缺,但心灵是美丽的。他们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有自己交际的圈子,有自己的好朋友,虽然他们的身体是残缺的,但他们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却是和正常人一样的。他们牢记着雨果的一句话:人生便是白昼与黑夜的斗争!截瘫病人每天都与黑暗顽强战斗,最终迎来了光明……

这是一个特殊的村落,居住着特殊的村民。

它坐落在唐山繁华闹市的一个小巷子里,一个十分干净整洁的院落,一排排的平房组成几个小院子,共有26套房子。各种花草树木分布在院里的每个角落,与周围的高楼林立相比显得格外与众不同。这里就是唐山地震截瘫伤者的幸福家园——康复村。

平房最里面的一套房子就是村长杨长禄的家。记者见到他时,他因为泌尿系统感染正在发烧,而这是截瘫伤者的常见病。

为了让新婚而无住房的截瘫伤者有个温暖的家,唐山市在1991年开始建设康复村。1992年7月第一批“村民”入住时,康复村还为十几对新人举行了集体婚礼。康复村现有26套住房,住着25户截瘫伤者家庭。为迎接抗震30周年纪念,有关部门对康复村进行了翻修改建。改建之后,每户的居住面积从40多平方米增加到57平方米左右。

康复村是专为截瘫伤者建的无障碍住房,生活起来挺方便的。住户也都是截瘫伤者组成的家庭,大家相互扶持,更懂得珍惜生活,热爱生活,也更容易感受幸福。因为自己也是一名截瘫者,杨长禄对这里的“村民”特别了解。他说,震后曾有外国专家说唐山的截瘫伤者活不过15年,但现在已过去了30多年,而自己的每一天都是幸福的。

康复村中截瘫家庭的生活来源主要是民政部门按月发放的生活费和所在单位的补助金,完全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为了生活得更好些,截瘫家庭的男人们或摆摊修锁配钥匙,或开电动三轮车跑客运,赚些钱贴补家用;女人们则在家里做些家务。

一位记者朋友回忆起他在2002年的春天进入康复村的情景:

46岁的郑维芹带着爽朗的笑容引我进入她家,雅马哈电子琴,果实累累的金橘,鸣叫的蝈蝈……如果不是身下的轮椅,几乎让人忽略她是个残疾人。

“外人见了我都纳闷:腿都这样了,你咋还这快乐呀?我说,认识常姐后,我就变得开朗了。”郑维芹说。她说的“常姐”名叫常晓英,是开滦医院干部病房的护士长。从1996年起,她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到康复村照顾、护理截瘫患者,被大家称为“咱们的村医”。

郑维芹20岁时被地震砸成瘫痪,在外地住了几年医院,回来后转到康复村。1999年患卵巢囊肿在开滦医院手术,住院12天中,常晓英天天来看她。主动帮她在开滦医院联系手术,并嘱咐医护人员对她加倍照顾。考虑到郑维芹家经济并不宽裕,常晓英还联系院领导为她减免了部分医疗费。住院期间,常晓英一有时间就往病房跑,陪郑维芹唠家常,帮助她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手术非常成功,郑维芹不仅获得了肢体的重生,更获得了心灵的重生。然而2006年,郑维芹到了更年期,终日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甚至想到自己的生命真的要走到尽头了。这时又是常晓英主动找到她,经常到家里来看她,陪她聊天,开导她正确对待更年期,与她切磋琴艺,帮她分散注意力。经过大半年的开导,郑维芹顺利度过了更年期。如今她见人就笑逐颜开,她说,是常晓英使她重建了生活的信心。

村长杨长禄患糖尿病,十来年没有去过医院,自己给自己当医生去药店买药吃。“那怎么行?糖尿病就怕乱用药。”常晓英得知后,第二天一大早就赶到康复村,给杨村长验尿、抽血。后来,又用轮椅推着他去医院全面检查。

如今,老杨对自己的身体特别放心。因为到时候,常晓英肯定把该吃的药、该打的针都准备好。

1996年的春天,常晓英第一次走进康复村,自我介绍是开滦医院的护士,问是否需要帮忙。接待她的杨长禄以为她想搞第二职业。常晓英却说:“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想义务为你们做点事。”

杨长禄回忆说:“她说先到各家转转,我寻思转就转吧,也没太在意。没想到时间不长,就听村民们说,常晓英经常来,抽血,化验,打针,输液,推着他们去看病,跑前跑后的,几乎成了我们的‘村医’。”

康复村院中的柿子青了又黄,樱桃熟了一茬又一茬,常晓英这个村医一当就是10年。

截瘫病人最怕得褥疮,也最容易得褥疮。双目失明的王秀珍老太太褥疮烂得碗口大,露出了骨头。常晓英每天给她擦洗、换药。她把家里的烤电仪拿来,整整给老人治了一个冬天。康复村40多位截瘫病人,有近一半得了褥疮。常晓英挨个给他们治,不仅王秀珍,许会平、白荣珍等人的褥疮也都治好了。

王秀珍去世前,念叨最多的就是常晓英。她说常晓英是“活菩萨”,是上天安排的好人。

常晓英就像铁打的人,不知疲倦。有一年三伏天,常晓英陪发高烧的白荣珍输液,看她打冷战,就关了电风扇和门窗。屋里热得像蒸笼,输完液常晓英成了“水人”。李振达住院期间,梁小军又病了。常晓英一头照顾李振达,一头跑康复村给小军输液,一陪就是小半天。又有谁知道,工作“三班倒”的常晓英为此牺牲了多少睡眠和休息时间。

刘印江得了前列腺炎。听说市里一家药店义诊卖药,他爱人王小惠连着几天起大早摇着轮椅赶去买药。常晓英知道后,主动承担了排队抓药的活儿。王小惠说:“常姐心里装着我们,唯独没有她自己。拿给我爱人输液来说,下午6时下班后骑车到康复村,半个月风雨不误,天天盯着3瓶液体到夜里十一二点输完,再由她爱人接她回家。你说我们连送她回家的能力都没有,这辈子没法报答她的恩情了……”

常晓英像一道阳光照亮残疾人封闭的世界。

12年寒来暑往,常晓英无私奉献了多少个工时,护理了多少次患病村民,没有人统计得出。她用12年的默默付出感动了村民,也用12年的无声大爱感动了唐山。

在唐山,像常晓英这样长期参与志愿服务的志愿者有40多万人,注册志愿者24万人,他们把“帮孤助残”列为重点,使1104位截瘫残疾人和529位孤寡老人得到长期的“一助一”服务。“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他们以自己的行动温暖着这座城市。

唐山对四川灾区震后孤寡老人和截瘫人员的安置提出了如下建议:

对于没有亲属的孤寡老人,可考虑统一输送到其他省市敬老院暂时安置,待四川恢复重建后,再将他们接回原籍,由**统一赡养。其次,可考虑将截瘫伤员转送到受灾较轻的地区或外地治疗、疗养,待伤势康复后再接回原籍。还要做好孤寡老人和截瘫伤员的心理辅导,一些截瘫伤者开始时接受不了瘫痪的现实,他们会非常失落,情绪也会波动很大,绝望与悲观常令一些人产生轻生的想法。应组织专业人员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鼓励他们珍惜生命,增强生活的信心。

从唐山截瘫伤者的身上,汶川截瘫伤者会得到信心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