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县
作者:终南布衣啸问天 | 分类: | 字数:102.7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后记
后记:
当我写完这部百万字作品《长安县》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其实内心没有当初想象的那么激动,只是十分的疲倦但又有些难以入眠。这或许是过了不惑之年把一切也都看的更加通透和自然平和了吧。这部书的完成对自己并没有多高的期望值,能够成名或者被世人认可,仅仅是想圆自己的一个文学梦而已。就像我一直很仰慕的陈忠实先生说的那句话:死了之后有一本头底下能枕的东西。幸运的是我现在终于有了这个东西。
先谈一谈这部作品的创作初衷和过程吧,当年我在经历了广西钦州传销骗局回来的时候,那时就特别想把那些故事写下来,但一直没有写,觉得那就是天方夜谭,自己这辈子咋可能写一部书出来。现在想来,如果那时候写了,恐怕对世事、对社会的认知也绝难达到现在的通透和高度。之后的很多年里,辛苦打拼、忙于生计,把这件事也就彻底搁浅了下来。但内心对文学的热爱一直没有停止,却又觉得这个想法总是绝难实现。疫情几年中,百无聊赖之际,我试着尝试写了七八万字,也感觉自己实在写不出来。那时候坐在电脑前甚至一周时间才能断断续续的写完一章。经历了疫情之后,我的事业也遭受到了重创,令我的人生彻彻底底走到低谷。我焦虑过、恐慌过,彷徨过……,但最后,我一点点慢慢的扛了过来,慢慢从对世间万物一切悲观的情绪中走了出来。也许,人只有经历过生与死的边际,才能涅盘重生,把人生和社会看的更加真切和通透。在我人生的最低谷时,我就又特别想把我前半生那些真实的经历写下来。于是又接起前边两年前写的那七八万字的稿子继续写了起来。由于我从来未曾写过小说,根本不知道小说该怎样去写,甚至连大纲也不会写,在网上学习了一些方法之后,尝试着写了一个大纲,但按照那个去写,可写起来总感觉有些束缚。最后我想所有的故事都在我的脑海中,我完全不需要这样的大纲,我只需要用心去写就可以了,只需要推着人物正常往前走就可以了。和平台签约之后,前边还有一些存稿,刚开始还能应付每天的更新,写到了十五万字的时候,感觉就遇到了瓶颈,我一晚上坐在电脑跟前甚至码不出一千个字,但我想着已经签约了,牛皮也吹出去了,都知道我要写书,于是就咬牙坚持了下来。熬过二十万字的时候,我的状态一下就出来了,感觉每天应付四千字的更新任务十分的轻松,再到后来每天更新六七千字也能轻松驾驭了。这中间的辛劳也只有我自己知道。整个作息也全部都混乱一片,有一段时间,晚上一直写到凌晨四五点,白天睡觉。又有一段时间,半夜三点就准时醒来了,又接着一口气写到早上九十点;还有一段时间早上五六点醒来写,总之,整个写作时间十分的混乱。直到后来,完成五六十万字以后,才能够正常的白天写作,晚上休息。实话实说,我最早并未敢想象自己可以能够写出一部百万字的作品出来。我最早的目标就是能赶上《白鹿原》50万字的字数,由于我不会写大纲,搞到最后越写越多,在六七十万字的时候,我就给自己重新定下了一个新的目标,完成一百万字的作品,这样以后老了枕到头底下更舒服。但越到后边,越感觉写不动了,就好像跑步越是快要跑到终点也越是跑不动一样。连续更新五个半月时间,中间只有一天请假休息断更了一天。这种平台要求每天更新打卡的写作方式,客观的讲,其实也是有利有弊,弊端的地方当然是每天要完成一定创作的字数,时间把人逼的过于太紧,这就使作品写作出来比较粗糙。但有利的一方面是这种模式可以逼着自己少了惰性,要不是平台这样逼着,一想到每天那么多书友催更等待,便又激发了自己创作的积极性。真心的讲,要不是这种模式,要是线下创作,把我不逼着,我可能在创作的过程中就放弃了。幸好我一直坚持了下来,通过整整五个半月的不懈努力,终于把这部自己用心书写的作品完成了。这里我也顺便提一句,如果你有未完成的文学梦也可以鼓起勇气坚持下来,你也会圆了自己的梦。
接下来聊一聊,这部作品中大家最关心的几个问题吧。大家在文中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长安堡是现在的哪儿?这个问题因为我在回复书友评论的时候,几句话讲不清楚,所以就留到最后后记里边进行统一解答。文中的长安堡来历的解释是第一代总族长因为李世民抢了李建成的长安城,所以把这个村子叫长安堡。书中的长安堡其实就是我虚构出来的一个代表长安县所有村子缩影的一个村子,其用意就是写长安县一个集中而又有代表的村子,让所有的书友窥一斑而知全豹的作用。书中的长安堡其实就是借用了现实中我原来拆迁前的村子茅坡的地理空间和社会发展的脉络,里边的发展轨迹都是真实的,但所有的人物都是我虚构出来的。茅坡也的确是从唐代就有的村子,唐时叫做宋满村、清代叫茅羽寨、后来叫毛坡寨,再到后来叫茅坡。是成语结草衔环故事发生的地点。茅坡原来顺着韦郭路从东边过来要上两个大坡,坡下边往南一条土路就是二郎沟。老人讲,茅坡就是细柳原的原头。不过现在开发后的地形完全看不出来茅坡原来是在一个大坡上的位置。茅坡村子东边称为东沟,南边叫做南岭,西边叫西岸子,北边叫北岸子。南岭就是现在陕西师范大学和邮电大学所占用的地方。文中老五、贲颅子、狗娃子、李半仙、没人要等这些人物的原型也确实是茅坡的老人,但也都是经过艺术加工把好多人身上的事融入到一个人身上。这里强调一下,大反派冯建民的确是我完全虚构出来的一个人物,也完全没有原型,也希望各位书友不要在现实中对号入座。所以,你非要问我现实中的长安堡在哪儿?如果是按地理位置,那我可以告诉你,你可以理解成茅坡。最早构思的时候就是想写茅坡的真人真事,茅坡现实中发生的故事也很精彩,但这个没法写,写了就是戳是非,会让乡党犯病。其实长安堡在哪儿的答案,我在第一章就告诉了各位书友,老五他舅在茅坡,其实也就是两重障眼法,一者是想撇清长安堡和茅坡是两个村子,另一重长安堡和茅坡,就如同老五和他舅,外甥与舅的关系那就是有很近且扯不清的关系,不知道细心的书友有没有发现。另外文中有交代“一条韦郭路从村中穿过”,长安这边的乡党根据这句话就可以锁定长安堡的地理位置就在茅坡。再回到文中的长安堡,这是一个很多村子综合在一起的村子,例如长安这边有真实的守灵人后裔,如冢仁村,那就是守灵人的后代。书中的很多故事也都是我综合周边很多村子发生的真实故事来写的。
接下来再聊聊大冢的故事。茅坡的南边的确有一座大冢,当我幼年时在南岭玩耍的时候,我看见那个大冢就感觉里边一定有一段不为人知且传奇的故事。最后在创作时,结合附近守灵人后裔村子的故事、结合现实中茅坡有四大姓的事,再把这个大冢加上就构思出来了文中长安堡的村子。当然文中的四大姓和茅坡现实中的四大姓没有任何关系,也没有隐喻任何一姓。现实中,这个大冢现在真的还在,就在对面的大学里,但据说也只是唐代一位宰相的。有了大冢、守灵人、四姓这几个元素,我于是就把这些拼凑到一起进行文学创作,构思出一个故事的大概雏形,然后再加上我年轻时一些打拼的经历,这个故事就全面构思好了。真实李建成、李元吉的墓地我文中已经有交代,但玄武门的疑案历来是历史学者争议很大的地方。我于是又全面的查阅了很多相关的资料来试图还原了那段历史并虚构出一个神奇的故事。由其是最后那篇能够以假乱真却很客观真实记录李建成一生的墓志铭更是花费了我一周多的时间反复修改,我认为那篇墓志铭才应该是李建成该得到的。
接下来聊一聊长安方言。实话实说,这篇文章用了很浓郁的长安方言对这部作品的传播是极其不利的。也是我这部作品在流量上上不去的重要原因。但刻意坚持这么写一是源于对家乡长安的热爱,另一方面也是想要体现出原汁原味的长安县特色。长安方言也是陕西关中方言的一种,古时称为雅言。看着很土的长安话,却是有很深的文化传承在里边。看起来特别土的长安方言,都有对应的文字,并且大部分都是生僻字,好多人会说不会写。陕西自古帝王都,有着十三代王朝在这里建都,长安方言可是当时的官方语言。在现实长安人的语言中,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老传统的方言俚语在城乡通用。这些方言既通俗又大雅,极具西安特色。长安方言中保留了很多古汉语,若消失对我国文化是种缺憾和损失。《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即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在丰镐建都开始,丰镐地区的语言即成为官话(雅言)。秦汉时期民族大融合使长安话影响到全国各地,唐代达到鼎盛时期。长安方言是一个地区的鲜明印记和乡音,体现在中华文明独特魅力中。长安方言是地方文化的“活化石”,是汉语文化的组成部分。长安方言传承着古老历史的文化,是地域文化的直接标志,体现出浓郁的地域味和地方特色。随着时代的变迁,普通话的推广宣传,长安方言正在快速消失,仅有一些老人或偏僻乡村的人们仍在使用,但词汇、发音及用字、词汇量仍存在缺憾。长安方言保留了很多古汉语,其消失对我国的文化是一种缺憾。若不重视长安方言的保护抢救,其消失已不可逆转。我用这部作品把这种古老的语言记录下来,也算是为保护长安方言文化的传承略尽绵薄之力。
这部作品算是暂时完稿了,但也只是初稿,里边还显得十分的粗糙。这也是由于现代社会网文模式下,快节奏产生出来的产物,这种高效的模式下,其实制约了精品文章的出现。一部《白鹿原》写了11年,其中修改就用了4年,平台这种模式在完稿之后,一天的修改期都是不会给你留的。写完了,不点完稿就算是断更,接下来就不去推流。在我看来,这应该是平台应该改进的一个很大的地方。我宁愿让断流量,也要坚持把这部书先修改好,这才是对读者和书友一个负责任的态度。
能想到的问题,我也都基本解答完了,在我二稿修改的过程中,各位书友如果有好的建议和见解,也希望多与我沟通。如果还有别的不理解的问题,也可以随时给我留言提问。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书友一直以来的陪伴、鼓励、支持,真挚的对你们道一声:“感谢各位书友了!”
2024年3月4日
于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