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

作者:zhengwl365 | 分类:都市 | 字数:97.8万

重重诲勉第三十六

书名: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 作者:zhengwl365 字数:10512 更新时间:2025-01-23 01:32:38

这一品经文承前品而来,世尊为我们显示恶因恶报,教导我们应该知道警觉,知道戒畏。经文的末后劝我们正心诚意,不忘修学的功夫,这样才不至于失败,不至于后悔。慈心苦口溢于文句,感人至深。

佛告弥勒。吾语汝等。如是五恶五痛五烧。辗转相生。敢有犯此。当历恶趣。

这是以‘因果相生’的事实来教导我们。“五恶”是因。“五痛”是现报,就是在这一生中受到的果报。“五烧”,‘烧’是形容地狱苦报。无论是那一类的地狱,即使是寒冰地狱,所现的相也是一片火光,所以称为‘烧’。为什么地狱都现的是大火?因为地狱是嗔恚心所感的现象,嗔恚就是火。不只是佛法,印度一些宗教都是这种说法。即使在西方,如天主教、基督教,他们不讲六道,但是至少也讲三道:人、天堂、地狱。他们说地狱,也是一片火光。由此可知,经上讲的确实是事实真相,这是讲造作恶业的来生果报。

“辗转相生”就是说造恶因者,必定要受恶报。受恶报时,心里又不甘心,嗔恚心更炽盛,造的业就更重。所以,堕恶道之后,为什么很难出来,道理就在不甘心受报。如同世间人,如果不幸生来贫穷下贱,就是此处讲的‘五痛’,他们生活遭受种种苦难,同样也不甘心。看到别人享受,心里就很不平,怨天尤人,更造恶业。不知道现前所受的果报是自己前世所作的业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前生修福,这一生得福报;自己前世没修,怎能怪人。这才是真正事实真相。但是不相信有前生后世的人,只看眼前这一段,所以怨尤之心自然就生起来。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恶道因果辗转相生。

“敢有犯此,当历恶趣”。‘历’是经历。什么人敢这么做?愚痴之人,对于事实真相完全不了解的人,他就敢怨天尤人。明了事实真相的人,决定不做。经上常说‘菩萨畏因’,菩萨了解事实真相,即使受极大的困苦,也不怨天,不尤人。他知道果报自受,恶报受完了,善因成熟,善果就现前。这才是真正有智慧,明了事实真相的人。

下面经文是从果报上不厌其烦的开导我们。

或其今世。先被病殃。死生不得。示众见之。

“或其今世”,讲的是五痛,今世苦痛。“先被病殃”,遭受严重的病苦。‘被’念‘披’,是破音字,与‘披’同义。这种病苦是“死生不得”,犹如现代所谓的‘老人病’之类。这一类人病在床上,求生不得,求死也不得,需要家亲眷属日夜照顾他。生这种病的人,多半家庭环境都还不错;如果是贫穷之家,这种病生不起的。富有家庭,家里可以请三班护士日夜照顾;得这个病,他也在享受。大家都知道,这种病无法治好。其实真正明理,没有不能治的病,问题是你信不信。他命里有那么多的福禄,有那么多的享受还没有享尽,他是躺在床上享受。他一年需要开销多少,即是他应有的享受。如果他命中福禄多,往往要享受十几二十年才走;如果少一点的,三、五年就走了,他要把命里的财禄都享受尽。世间人不懂得,我们学佛的人明白这个道理就好办。应当劝他舍财布施,把他的财物捐献作利益众生之事,或作救济苦难,弘法利生,都把它散掉,为他做好事。如《地藏经》上讲的,要让他知道,替他修福,则此时会有两种状况:一是他的寿命未尽,病即转好;一是寿命已经尽,他即能因福往生善道,他自己好,家人也好。所以,一定要知道散财修福,把他每年的医药费布施掉。但是世人不肯相信,就只好让他躺在病床上慢慢消尽财禄。这桩事在中国、外国,大众皆常见到。

或于寿终。入三恶道。愁痛酷毒。自相燋然。

或者在他临命终的时候堕入三恶道,他的相貌就不好看。临终的人,若面貌很好,决定不堕三恶道。这桩事,我们同修中有帮人助念的,都有这个经验。在没有助念之前,面貌不好。念八个小时,十几个小时,再看,他的面貌转好了,这就是助念的功德。虽然不能证明他往生,但是可以证明他不堕三恶道。因为三恶道的面貌很不好看,就是此地所讲的“愁痛酷毒,自相燋然”。‘燋然’不是外来的,是他内心里发生的。贪嗔痴三毒之火炽盛燃烧,是从内发的,不是从外来的。佛为我们说出恶业果报,使我们在起心动念、言行造作处警惕自己。

共其怨家。更相杀伤。从小微起。成大困剧。

此二句是从造作恶因的现象上特为提示警惕。一切众生,在此世间不可能没有冤家,不可能没有债主。因为我们过去无始劫来在六道里,不知道与多少众生结了冤仇,也不晓得欠多少众生的债务,总是自己欠人的多,别人欠我的少。这些冤家债主,因缘聚会时,虽然不认识,也要讨债还债。这件事,佛法将它说破,大家就很容易体会。我们这一生中,不如意的事很多,特别是人事环境的不如意。佛教我们处处要忍让,‘忍让’是还债,是解怨;不要认真,不要计较。如果就事实真相来说,《金刚经》上讲得很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有什么好执著的,有什么好计较的!能忍让,冤结就化解。人家要什么?要名,名让他;要利,利给他;要什么,都给他。我们修道的人要的是身心清净,一尘不染。我们不要的,正是他要求的;他不要的,正好是我们要求的。

修道的人与世间人没有冲突,彼此能相安无事。所以,这些怨结债务可以慢慢的化解,慢慢消除。佛又告诉我们,我们修行,念念中都将自己的功德回向给冤亲债主。为什么天天要回向,念念要回向?还债解怨,菩提道上才能一帆风顺。‘回向偈’要从心里发出来,口念没有用,心、口要相应。回向偈上明明教我们‘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这两句把冤亲都包括了。正因为我们要解决这个很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所以才认真努力的修行。我们为什么要这样精进努力修行?为了报恩,为了还债,为了解怨释结,才认真努力的修行,希望无始劫的冤亲债主,在这一生中都能了结,不要等到来生。这一生假如不认真努力去做,则怨结来生还存在,往后世仍免不了要还债。佛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唯有得人身,闻佛法,才有机会解除怨结。

我们在六道里不可能常得人身,不可能常闻佛法。地球上现在有四十多亿人,有几分之几闻到佛法?才晓得闻法机缘难得。闻到佛法的这些人,又有几分之几闻到正法?佛法在今日的现象是邪见比正见还多。正法里又有几个人闻到净土法门?净土法门里又有几个人听到《无量寿经》?所以一层一层淘汰,全球四十亿人里,恐怕剩下的一万人都不到!这才晓得佛所讲的‘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这句话是真实的。我们得人身,有机会闻到诸佛如来所说的第一经,我们应当庆幸,应当尊重,应当依教修行。希望在这一生中,把这些冤亲、债务都作个了结,这才能往生净土,不退成佛。

如其不然,“共其怨家,更相杀伤”。这是八苦里的怨憎会,爱别离。‘怨憎会’是说你每天所接触的,所遇到的,跟你生活在一起的,多半是冤家债主。‘不是冤家不聚头’,这话说得很有道理。过去世有冤结,这一世初见到也很欢喜。怎么欢喜?这下找到欠债的人,可以向他讨债了。

“从小微起”。‘小’是小小的磨擦。这小小的磨擦愈来愈严重,到最后闹得不可开交,对于身体、名誉、财物就有重大的伤害,这是“更相杀伤”之意。如是果报皆是前世恶因,今日遇缘自然报偿。我们仔细观察世间这些现象,在报章杂志、新闻广播里天天都有,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

皆由贪著财色。不肯施惠。各欲自快。无复曲直。痴欲所迫。厚己争利。

仔细观察其原因,症结所在,的确不外乎此文中所说,都是由‘贪著’发生的。‘贪’是贪欲;‘著’是执著。坚固的执著,不肯忍让。在一切境缘中,特别是‘财色’,自古以来,为财、为色家破人亡,乃至于国家毁灭,我们在历史上都能见到。“不肯施惠”,有几个人把这件事看穿。我们在《华严经》第六回向品里看到菩萨的‘布施’,不但身外之物都能施舍,即使是身体也欢喜布施。身体是‘内财’。唯有菩萨知道,色身不是我,而是我所,所以身也能舍,何况身外之物。世间人不晓得事实真相,对于自己的色身坚固执著,认为身是自己,产生‘我执’。有了执著,身外所有之物都要据为己有。这是很大的错误,是第一个错误的观念。外面一切境缘能不能据为己有?决不可能!这是事实,完全是人的妄想在作祟。他所得到的,与所失掉的,简直不成比例。纵然得到,也是暂得,保不长久的。怎么说保不长久?色身不能长住,身会老会死;死了以后,那一样东西能带得去?那一样东西能占有?这正是古德所讲,‘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能带得去的,是所造作的‘业’。

“各欲自快”,凡夫之人皆有这种愚痴。“无复曲直”就是唯图自利,不畏因果,不讲道义,甚至伤害国家社会,利令智昏。“痴欲所迫”,由愚痴而生贪嗔,造极恶业。“厚己争利”,特别是今天社会,无论在中国、外国,社会所崇尚的即是竞争,能有几个人明了此中真相。若人人都竞争,社会就不安定,世界就不会和平。

富贵荣华。当时快意。不能忍辱。不务修善。威势无几。随以磨灭。

“富贵荣华”,快意之事,不是争得的。命里有的,不争也有;命里没有,争也争不到。我常常提示同修们,譬如作小偷、作强盗,能抢得的财物,还是他命里有的;若他命里没有,他去抢抢看、偷偷看,看他能不能偷得到。所以,这件事确是冤枉!偷来的,抢来的,还是命里有的,所以古人说‘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不种因,那来的果报!世间事实真相了解之后,我们要想得善果,就努力去造善因。善因就是菩萨所修的六度:布施、持戒(就是守法,决不做犯法违纪之事,奉公守法)、忍辱、精进(指在道业上的精进)、禅定(心安理得),自然就生智慧,在此世间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富贵荣华,不必去羡慕。即使命里有,这是鸿福,红尘中的福报,不好享受。享鸿福要有非常高的智慧,比清福难享,因为鸿福里最容易造作罪业。福报享完之后,必堕三途。如何能在鸿福里还不堕恶道,这可高了!诸位仔细看中国历史,恐怕十个都找不到。往往有福报的人都造罪业。俗话讲仗势欺人,或者仗恃特权地位,或者仗恃财富,或者仗恃其他势力,不知不觉生起贡高我慢;欺人当中,有的就会伤害人命,这样就造作极重的罪业。

“不能忍辱,不务修善”。他不懂得忍辱,不知道继续修善。荣华富贵是过去生中修布施的果报。容貌美满,六根完具,我们今天说的健康长寿,都是过去生中修忍辱的果报。前生修因,这一生得果报。得果报时忘了再修,果报享完之后就没有了,所以要知道修善。一个真正觉悟的人,决定不求人天福报,他知道人天福报里弊病很多,是最危险的享受,一不小心,转眼就堕三途。所以,真正修行人决定不求福报。

“威势无几,随以磨灭”。享福的日子不长久,很快就过去。因为享福的时候,不但不会再修福,反而造业;造业就折福。本来有六十年的福报,因为作威作福,可能就折减一半,三十年就享尽了;应当享的福报,一生都不能圆满。所以,世出世间的圣贤教我们要‘惜福’。自己有福,且知道惜福,又能修福,福报可以保持一生,终身不衰。如果不知惜福,福报在少壮时候就享尽,晚年无福,则晚景凄惨可怜。年轻人受一点苦难,不在乎!怕的是晚年受苦。晚年受苦,那才真苦!

由此可知,少壮时如果有福,福报现前,唯大智者不受福德。如何不受?他把自己的福报献给社会,供养大众共享,此是大智。发大财,要知道布施,决不要吝啬。你真的布施,你命里的福报永在,过几时自然又来了。如果自己年岁还不大,应再布施。到什么时候可以接受?七十、八十可以有限度的享受,多余的依然要布施。此时有福报,自在幸福!有人伺候你,有很多年轻人来照顾你,这才是真正的福报。肯散财,肯施财的,是世间第一等聪明人。我们观察世间现象,确实如经所说。

天道施张。自然纠举。茕茕忪忪。当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伤。

‘天道’是指自然之理,也就是‘因果定律’。因缘果报是自然的,没有人作主宰,没有人在安排。如果你仔细体会,所有的现象都不出因果定律。往大处观察,十法界是自然的,不是佛菩萨造的,也不是上帝造的,也不是阎罗王造的,完全是自心变现的,真的是自作自受。范围缩小一点,六道轮回是自己造的。再把圈子缩小,我们这一生的生活环境,还是自己造的。这个人对我不好,那个环境不自在,都是自己造的。若不是现在造的,就是过去造的,总是自己造的,还能怪谁?我们生长在这个家庭,遇到父母兄弟姐妹,还是前世结的缘。前生要是没有因缘,这一生也不可能变成一家人。佛在经上说得很明白,父子之缘怎么来的?‘报恩、报怨、讨债、还债’。人与人,人与一切众生,说老实话,总不外这四大类的因缘,缘结多生多世,只是轻重多寡而已。所以,没有一样不是自己造的。正因为事实如此,所以菩萨起心动念都很谨慎、很小心。他知道事实真相,决不动一个恶念,决不做一件恶事。因为他知道一个恶念、一桩错事,将来在生活上必定招来不如意。他要想自己生活自在无碍,只有不造恶业,才能做得到。所以这两句,小是我们现前生活环境,大至十法界都属于“天道施张”。‘施’是展施;‘张’是扩张。

“自然纠举”。‘纠举’不是有人主宰。譬如行善,善果决不是佛菩萨赏赐你,不是上帝恩赐你。你造罪业,也不是阎罗王惩罚你,饿鬼来惩罚你,不是的。上帝、阎罗王有没有?有。从那来的?还是自心变现出来的,不是从外面来的,全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是‘自然纠举’。‘纠’是纠察;‘举’是举罪。把罪过举出来,此乃‘自然’之理。

“茕茕忪忪”是惊慌失措之貌。恶报现前,自己害怕、恐惧,身心不安,惊慌失措的样子。“当入其中”,善因就感善果,恶因决定有恶报。“古今有是”,宇宙之间有十法界、六道三途之事。作恶不幸而堕三途,“痛哉可伤”,诸佛菩萨看在眼里,非常悲伤。有没有办法救他?没有法子,因为果报是自作自受,佛菩萨没有办法代他受苦。

以上所讲的是警惕我们,教我们知道事实真相;下面是教我们怎样修行,怎样永脱轮回之苦。

汝等得佛经语。

“得佛经语”,不是指别的经,正是指这一部《无量寿经》;不是指别的版本,确实是指夏老居士的会集本。以其确是《无量寿经》五种原译本之集大成,是释迦牟尼佛当时在世多次宣讲之后,整理会集最完备的一个版本,所以就是指这个本子。

熟思惟之。

学佛最初方便,我劝同修要多读诵。读经的目的是破妄想执著,因为佛在《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佛一语道破我们凡夫的病根。我们用读经的方法破妄想,破执著。用清净心、真诚心、平等心、大慈悲心来读这部经典。读的时候不要分别,不求解义,只要一直读下去。读经不打妄想,就会破妄想。读经是修定,将一切烦恼、执著都伏住。所以,读经的目的就是四弘誓愿之一的‘烦恼无尽誓愿断’。目的在断烦恼,断妄想,这是初学的第一个阶段。等到烦恼轻,烦恼少,智慧增长,此时就可以‘广学多闻’,进入第二个阶段‘法门无量誓愿学’。无论修学多少法门,总要以一门深入为主。我们主修的是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经》是净宗的第一经,我们应以此经为主。怎么修?首先,佛在经上讲的这些道理,都要明了。“熟思惟之”,道理要明白,教训都要记住。

各自端守。终身不怠。

这两句经文教我们必须依教奉行。佛讲的这些教训,我们都要做到。佛讲众生所犯的这些毛病,应当仔细反省,检点自己有没有。有的就赶紧改过,没有的要好好勉励自己万万不可以犯,这是‘修行’。这一部经就是我们修行的标准,就是我们端正心,端正身依靠的准则。“终身不怠”,‘怠’是懈怠,要尽形寿精进,不能懈怠。

尊圣敬善。仁慈博爱。当求度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当离三涂。忧怖苦痛之道。

前面所说,完全是对个人的修行。此下所讲的是处世、待人、接物的标准。我们与大众相处,先要知道“尊圣敬善”。‘圣’是诸佛菩萨;‘善’是指世间的善知识、善人、善事、好人好事,我们皆要敬重,要尊敬他们。这两句话的含义就是讲‘孝亲尊师’,把孝敬扩大到对一切圣贤。

“仁慈博爱”。‘仁’字在六书里属会意,‘仁’是二人。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别人,推己及人,不可以自私自利。想到我要快乐,别人也要快乐;我要快乐,一切众生都要快乐。慈悲心、博爱心都是从‘仁’出生的。不能推己及人,那有慈悲博爱?‘博爱’不但爱人,还爱护一切众生;不但爱护一切有情众生,还要爱护一切无情众生,这样慈悲心自然就流露出来。大慈大悲是佛心之体。佛心平等慈悲。因为慈悲,才会平等;因为平等,才会真正慈悲。对一切众生没有差别,平等的关怀爱护。

‘仁慈博爱’是我们对人、对事、对物应当具有的心态。这不是佛对我们的要求。诚心,所作所为都是称性,都是自性本具的,没有丝毫勉强做作。凡夫现前的种种想法、看法、作法,是因为迷失自性;迷失自性之后,起了种种妄念。妄念就是自私自利,妄念不是自性本具的。这些妄念变现妄境,众生无知以此为实,害得我们生生世世搞六道轮回,常常堕在恶道里受苦。佛在经里教导我们,这一生有幸遇到佛法,遇到佛法的好处,就是得到出离三界,永脱轮回的机会。必须依教奉行,才真正不辜负我们这一生遇到佛法,这还是要靠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缘。我们知道这一生中遇到大乘佛法的人很多,但是几个人往生?正如李老师所说的,一万个念佛的人,真正能往生的也不过是三、五个,不念佛的就不用说。为什么往生会这么少?即是自私自利的念头没有放下,没有舍贪嗔痴慢、是非人我;虽然念佛,心不清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是‘心净则土净’。要想心清净,不看破、不放下就不成。

佛法的修学,无论那个法门,可贵的就是‘老实’,老实人就得度。凡是这一生在佛法里打滚,而不能得度的,仔细观察,都是不老实,自作聪明。古人常讲,‘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一类的人也就是佛法讲的‘八难’之一。八难里的‘世智辩聪’,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他不能老实进修,真是非常可惜。当然,这与过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因缘有关系。真正有善根福德的人就是老实人,遇到善知识指出一条路,他能一直走到底,一生中绝不改变,那就决定成功。

佛在此地教我们“当求度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生死众恶之本’就是‘妄想、执著’。我们依照此经修学,肯定承认此经是一切诸佛出现在世间所说的第一经。善导大师所说的‘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弥陀本愿海’就是指这一部经,所以此经是诸佛如来所说的第一经。除了一句‘阿弥陀佛’是正念之外,皆是邪念。这话有几个人肯相信?为什么说其他一切念头都是邪念,而念佛是正念?念佛能往生不退成佛,能拔断生死根本,能出离六道轮回,一生不退成佛。你说这一念是不是正念?其他所有一切念头都办不到,都障碍一生出离、不退成佛的大因缘。凡是障碍这个大因缘的都是邪念。

佛说一切经,是对不能相信念佛法门的人而说的。要是相信这个法门,佛就不说一切经。不相信这个法门,佛再应机施教,再委曲婉转慢慢诱导你,到最后还是归到这一部经。一切法门引导你入华藏世界,到了华藏世界,最后还是教你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华严经》云,‘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但是要知道,无论修学那个法门,一生想入华藏世界的人,在历史上也没有看到几个,这就晓得修行证果是多么不容易。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五欲六尘扰乱六根,是过去任何一个时代所不能比的,谁有能力在这样境界里不动心。如果在这个境界里还起心动念,功夫决定不成就。轮回不是容易超越的,生死不是简单可以了断的;唯有‘老实’念佛,这是净宗法门的殊胜,不可思议之处。

学佛人要把目标认清楚,我们的目标就是拔断生死根本,超越三界六道。三界六道就是“忧怖苦痛之道”。‘怖’是恐怖;‘忧’是忧虑;‘苦痛之道’是指六道。一定要把这桩事作为我们今生修学最重要的一桩大事,是我们真正的目标。果然认识清楚,自然就能‘放下’。认清楚就是‘看破’,就是看清楚事实真相,然后才能把世间一切法舍掉。不但世间一切法能舍,出世间一切法也能舍。‘法门无量誓愿学’,我奉劝诸位同修,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学,不要在此时此处耽误我们的宝贵光阴,扰乱我们精进,妨碍我们往生,那就得不偿失。我们决心先把西方极乐世界这一桩事办好。如果说自己有把握往生,那是另当别论,涉猎一些其他大乘佛法没关系,因为你有把握去。没有把握去,可不能做这些事,万一因广学而不能往生,这一生又空过,这才是真正可惜,不晓得要到那一生、那一劫才能再遇到如此机缘。

若曹作善。云何第一。

佛劝我们,教导我们作善。那个是第一善?这个‘第一’涵盖世间与出世间。世出世间第一善是什么?

当自端心。

‘端’是端正。‘端心’就是八正道的‘正心’。什么是正心?八正道只讲原则,没有具体说明,没有落实,而在这部经上讲的才是落实。‘端心’,心里只有阿弥陀佛,只有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心就是真心。除此之外,若还有其他法门,有其他东西夹杂,这个心就不端,这是最糟的事。菩萨行化在世间,示现在世间,无论宣扬那个法门,那部经论,心里都念佛。其他的法门是为了度众生,不得已所设的权巧方便,不是真实的。真实的只有这一部经,只有这一句名号。这话也不是我在此地随便讲的。黄念祖老居士的《大经解》引用隋、唐的大德,他们讲得很清楚,即使《华严》、《法华》也是《无量寿经》的导引而已。如此就能了解《华严》、《法华》也是权说,也是方便说,最后导入净土法门才是真实说。《华严》后面若没有‘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就不能圆满。《华严》之圆满就在本经,所以本经才是究竟圆满的成就。

今天时代不断向前进步,不会后退。时代愈进步,我们的生活愈紧张,工作愈繁忙,宣扬大经大论的机会愈来愈少了。将来的时代是《无量寿经》的时代,从此时起一直到佛法灭尽,就要靠《无量寿经》了。我们细细想一想,有道理支持此一认知。这部经不算长,也不算短,随时随处皆有机会宣讲全经。若讲演时间有限制,则经中任何一、两句都可以采撷来讲。合起来是全部经,分开可作无数的单元。确实能适应今后的时代,无论是那个国家地区的众生都欢喜,都能接受。这才能弘遍全世界,超越法界,超越国土,超越种族,超越宗教,一切众生无不适合。净土法门妙!这是我们要真正认识的。所以,大家学佛就在这部经上一心勤修,奠定根基。有能力,将来再涉及其余;没有能力,以这一部经自行化他,功德就圆满。确实能成就自己,帮助别人,此即是‘端心’。

当自端身。耳目口鼻。皆当自端。

此句经文意义甚深甚广。‘端’的标准,即是阿弥陀佛的行谊。学佛之人三业应当如佛。‘端身’是只礼阿弥陀佛。礼一佛即是礼一切诸佛如来,不再分别执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死心塌地。我劝同修们只供养一尊佛像,常常想著、念著,常常观此尊佛像。临终时阿弥陀佛化身来,就跟所观之佛像一样。你天天想他,到最后他真的来了,就可以放心跟他去。这是属于‘观想’。凡夫心粗,佛的境界太微细,没有办法观察。即使展开《观无量寿佛经》,我们对于其中任何一观都观不成,因为心太粗,烦恼、妄念太多。不得已,佛教给我们第十六观‘持名念佛’。因此,我们以持名念佛为主,自己供一尊佛像,天天观他,以此作为辅助,作助修,正助双修。选择一尊佛像,一生都不离开,我每天就观这尊佛像。佛没有一定的像,佛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临终时,你心里喜欢他现什么相,他就现什么相。

身拜佛,听这一句佛号。佛号的音调也很多,现在台湾流通念佛的录音带,就有上百种之多。可以选择音调听起来自己感觉很舒服,听了能令心定下来,这个最重要。如果听了佛号心不定,就不契自己的机。必要听了令自己心清安定,烦恼不生,妄念不生,这种声调就非常适合自己,就采取这个声调。不要人云亦云,别人用这个声调,我也要跟他学习;过几天那个人说,那个音调比这个更好听,你再改变,你的心就乱了,‘念佛三昧’就不容易得到。所以,要一、要专,专一才能得念佛三昧。眼观佛、口念佛、鼻闻供佛之香。如果佛念多了,则有感应,你会闻到异香。‘鼻端’则不闻世俗的香气。

这是总括身、口、意三业,“皆当自端”。经云,‘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不要别人来约束,自己要知道检点,要知道用功。用功要重实质,形式没有关系。我也跟诸位同学说过,形式主要的目的,一是表自己的敬意;另一更重要的意义是启发其他的大众,表演给别人看。让别人看了之后,对佛法生起恭敬之心,引诱他入佛门。所以,在大众之中,要讲求律仪;个人修行以戒定慧、觉正净最为重要。这点要晓得,因为个人修行如果也很重视形式,必有一类众生就不能得度。那一类众生?怕约束,怕规矩太多、仪式太繁的,他就不敢来学佛。

所以,佛在《法华经》里讲,末法时期一定要弘扬大乘,才能普度一切众生。现代是开放的时代,思想开放,行为也开放,若约束得紧,大家害怕,都不来了。古时候是封建时代,思想保守,行为也保守,每个人都很拘谨,所以弘扬小乘非常适合。今天的时代,还要用保守的小乘法,只能度一类保守的少数人;多数心胸开放的人,就度不了。佛开示无量无边的法门,是度无量根机的众生,门门第一,不能说这门比那门优越。门门平等,门门都好,只是度的对象不同。有人很重视戒律仪式,固执成见,小乘法就度这一类众生。他一见到就生欢喜心,认为这样严格,才是佛法;而大乘一切开放,以为他们没有修行,不是佛法。大乘心量的人看到小乘人的作法就害怕。佛的善巧方便无机不摄,普度一切众生。

身心净洁。与善相应。

佛在此教诫我们。‘与善’的‘善’就是清净心,就是平等心,就是觉心。经题上的‘清净、平等、觉’是本经大善的标准,身心要与此相应。

勿随嗜欲。

万万不可随顺自己的贪心,随顺自己的嗜好,那就错了。‘嗜欲’是烦恼习气。不可以随顺烦恼习气。

不犯诸恶。

此句指‘身业’。一定要持戒,一定要守法,不作诸恶。

言色当和。

此句指‘口业’。我们的言语,对人要和颜悦色,如普贤大士之礼敬诸佛。

身行当专。

此句是佛真心全体显露,真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苦口婆心劝我们,修行证果,成功秘诀就是身行要专一。

动作瞻视。安定徐为。

此句是讲佛弟子生活的风度。佛经里讲‘威仪’,世法里讲‘风度’。不论是行、住、坐、卧,所表现的仪态要安祥,要缓慢;不要仓促,不要慌张。

作事仓卒。败悔在后。

行持上不稳重,表示心不定。如果心是安定的,行为一定非常稳重,不会表现得慌慌张张。作事仓皇失措,总难免失败与后悔。

为之不谛。亡其功夫。

如果所行不慎重、不如理、不如法,我们修持的功夫就丧失。‘谛’是真实。若不是真实的修行,心不真诚,行持言语不真诚,所用的功夫皆是假的,都不是真实的,也就是迷惑颠倒,盲修瞎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