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们求着我登基
作者:周梁梁 | 分类:言情 | 字数:201.9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288章 主公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孟长策即将到京城来讲学一事,对赵曜没有什么吸引力。一:他并不想拉拢孟长策。二:他又不是文人学子,对学问没有那么热衷,也不想做什么文学大家。三:孟长策是太子殿下和代王殿下极力想要拉拢的人,赵曜只会对他避而远之。
赵曜也没有打算去听孟长策讲学。他读书不太聪明,没必要去听孟老先生讲学,听了也不一定能听得懂。
虽然孟长策德高望重,深受天下文人学子的推崇和敬重,但是赵曜心里对孟老先生并没有那么……崇敬。不过,孟老先生的品性还是让人非常敬重的,他不沽名钓誉,也不欺名盗世。他是真正做学问的,在文学上的造诣非常高,推动了大周的文学的发展。
贺莲芳一向讨厌儒家那些文人学子,觉得他们浮名虚利又迂腐刻板。但是,对孟长策,贺莲芳也是非常尊敬的。
孟长策是当世的第一大儒,毫不夸张地说他在天下读书人心目中有着非常崇高的地位,可以说他在现在的文人学子中是圣人。他对天下读书人的影响比皇帝还要大。
天下文人学子可以不知道皇帝是谁,但是他们绝不可能不知道孟长策是谁。
一个当世的大儒的影响力甚至比皇帝还要大。如果孟长策对朝廷不满,那么朝廷的名声会变得非常差,处境自然也会变得非常艰难,甚至有时候会毁了朝廷。
皇帝想要好的名声,哪怕心里不服当世大儒,但是表面上也要对大儒恭恭敬敬。好在真正的大儒对俗事不感兴趣,也不会插手朝廷的事情,所以皇帝并没有对他们做什么。
如果一个大儒,对朝廷的事情指手画脚,还大骂皇帝,那么他的下场会病死,又或者出意外而死,绝不可能好好的活着。
当初,大周刚建立的时候,先帝几次前去请孟长策出山,重新修订礼乐规矩,人伦纲常,但是被孟长策拒绝了。
在前朝时,孟长策曾出过山,然后对世道非常失望。自此以后隐居山林,一心钻研学问,再也不过任何世间事。
这次,孟长策竟然要出山讲学,真是太让人吃惊意外了。看来,他这段时日被太子和代王的人烦的不轻。
孟长策即将来京城讲学一事,对天下文人学子们来说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可以说是他们心中的盛事。
贺莲芳原本以为赵曜会想要去听孟长策讲学,没想到他并不想去。
“你为何不想去?”
“有什么好去的。”赵曜懒得去凑这个热闹,“我又不做学问,又不用当官,不需要去听学。再说,像孟老先生这样的大儒讲学,一定会将一些深奥的东西,我一个小孩子肯定听不懂。”
“不会,像孟长策这样的大儒讲学都讲的通俗易懂,不管是谁去听,都会听得懂,并且受益匪浅。”贺莲芳劝说赵曜道,“你去听一听,对你没坏处。”
“我怕我会听的睡着。”赵曜对自己还是非常有自知之明的。
贺莲芳浅笑道:“孟长策是真的有学识,他讲的东西都是他这一生钻研出来的,不像那些草包忽悠人,你最好还是去听一听。”
见贺莲芳这么推崇孟长策,赵曜心里有些意外。
“二叔,你去听吗,不然我们一起去?”
赵曜没有发现,他说这句话时,贺莲芳的眼底划过一抹黯然。
“我腿脚不便就不去了。”贺莲芳的神色看起来没有任何异样,他语气平静地继续说道,“我不需要听讲。”
赵曜看了看贺莲芳,张了张嘴想要说什么,但是想了想还是没有说。
贺莲芳没有再说这事,转移话题教赵曜兵法。
赵曜没有留在贺莲芳这里用晚膳。在用晚膳前离开,前去以前的太尉府。现在,应该称作郑府比较合适。
郑诚和郑谦早就恭候多时了。
至于郑让,他在两年前就去了梁州,如今是楚王殿下身边的大司农,深受楚王重用。
郑让去梁州,并不是他自己主动要去的,也不是他支持楚王。在进京城做官后,郑让跟何相他们一样只效忠皇帝,不效忠任何皇子。
两年前,皇帝忽然下旨让郑让去梁州辅佐楚王。
对于皇帝的这道旨意,郑让自然不能违逆,只能老老实实地去梁州。他在去梁州之前,皇帝曾召见过他,并再三叮嘱他好好辅佐楚王。
郑让一时半会捉摸不透皇帝的心思。他在临走前,还特意去请教何相跟刘太师,询问皇帝是不是让他做楚王殿下的人。
何相跟刘太师对他说,皇帝让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既然皇帝让他辅佐楚王殿下,那他就尽心尽力并忠心耿耿地扶持楚王殿下。
郑让听明白后,心里一开始是有些不乐意的,因为他不愿意参与皇子之间的争夺中来,他只想实现他的抱负。不过,等他去了梁州后,他就改变了看法,因为他发现楚王殿下是一个明君,跟随辅佐楚王殿下并没有什么不好。再说,能遇到楚王殿下这样的主君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两年前,因为郑让前去梁州任职一事,在朝中可是掀起了不小的风波。
郑让他代表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他身后的郑太尉。当然,这是大臣们的看法。皇帝竟然让郑让前去梁州扶持楚王殿下,等同于让郑太尉辅佐楚王殿下。
郑太尉太有分量了,这让大臣们不得不怀疑皇帝最中意的皇子是不是楚王殿下?
因为这件事情,朝中又有不少大臣支持楚王。
这几年,前往梁州的文人学子非常多,同时前往梁州的官员也不少。
虽然楚王不在京城,但是朝中大臣对却对他非常关注。在早朝上,时不时有大臣夸赞楚王,当然也有大臣时常参奏楚王。
楚王明明不在京城,也明明不在朝中,但是他的存在感极强,并且彻底让朝中的局势变成三足鼎立。当然,现在楚王的势力还不够鼎。
支持拥护楚王的人,暂时没法跟太子和代王相比。
太子和代王都知道楚王是皇帝用来制衡他们的棋子,他们并不是十分在意,但是又不得不防楚王。
这两三年,太子和代王不知道派了多少人前去梁州。还有,他们的人不知道给楚王上了多少次眼药。
楚王虽然没兴趣参与太子和代王之间的事情,但是并不代表他是个软柿子,任由他们拿捏。对于太子他们派去梁州的人,楚王都是毫不客气驱逐。不过,也留了一些人。
对于太子和代王在朝中搞他的事情,楚王懒得理睬,他一门心思地想管好梁州,让梁州百姓都能吃吃得饱饭,穿得暖和,还能让读书人能读上书。
郑让的才能虽不如他的父亲,但是跟其他人相比却也是非常优秀的。他去了梁州后,楚王让他大展拳脚,他终于发挥出他的才能。因此,郑让非常感谢皇帝派他去梁州。
他去了梁州,曾写信给郑诚,邀请他二弟前往梁州,因为梁州需要墨家人才,不过被郑诚拒绝了。
郑诚早就认赵曜为主公。他一开始并没有认赵曜为主公,毕竟他来京城的目的就是学习各种机关术和制造术。但是,自当他见了赵曜造出曲辕犁,就彻底被赵曜的才华折服,然后厚着脸皮认赵曜为主公。
郑谦对于郑诚认赵曜为主公一事很高兴,觉得他二哥跟他一样有眼光。他以前一直嫌弃他二哥笨,但是自从他二哥认了赵曜为主公后,他觉得他二哥变聪明了不少。
郑让见两个弟弟都认了赵曜为主公,心里并没有什么不满,也不为他们感到可惜,相反他为他们感到高兴,并且鼓励他们好好跟随赵曜。他之所以不反对两个弟弟认赵曜为主公,一是他这个做大哥没有资格干涉或者插手两个弟弟的选择。二是十殿下跟楚王殿下是好兄弟,楚王殿下很在意重视十殿下这个弟弟。
话说回来,赵曜今晚来郑府是找郑谦谈话的。
郑谦已经在太学读了几年书。他之前向赵曜表示,在太学,他已经学不到任何东西了。他想先去岭南。
这几年,郑谦在做了不少事情。他在京城的文人学子圈里非常有名。
他没有去挑战其他书院的学子,但是被其他书院的学子挑战了。然后,没有任何意外的他赢了所有人。
直到现在,京城所有书院的学子还经常向郑谦挑战。他们和郑谦比试很多东西,除了读书,还有君子六艺,又或者其他的东西。不管比什么,他们都输给了郑谦。
郑谦在京城非常有才名,同时他的怪脾气也非常出名。
他身为郑太尉的小儿子,又如此有才华,太子和代王,还有三皇子他们自然想笼络他,可惜都被他拒绝了。
郑谦直接放话出去,他绝不会效忠比他笨的人。他这话说的非常狂妄,但是却又是事实,因为整个京城的文人学子们没有一个比他聪明。
太子和代王他们见郑谦没有跟他大哥一样跑去效忠楚王,也没有效命其他皇子,他们心里便放心了,也没有再笼络他。
郑谦因此才落得个清净。
见赵曜来了,郑诚和郑谦忙招待他。
他们不像郑让会做饭,或者做点心,但是好在他们家的厨子会做赵曜爱吃的东西。
赵曜边用晚膳,边和郑谦他们聊天,聊的都是一些平常小事,并不是什么大事。
等用完晚膳,赵曜才跟郑谦聊正事。
“你不打算入朝为官?”以郑谦的才能,李仆射早就向朝廷推荐他。
“主公,我不打算在京城做官。”郑谦说着,面上露出一抹嫌弃的神色,“在京城当官没意思。”
赵曜被郑谦这句话逗乐了,揶揄他道:“那你当我的官就有意思呢?”
郑谦用力地点头说:“有意思,非常有意思。”
赵曜早就猜到郑谦会这么说,但是还是觉得好笑。
“都是当官,有什么不一样。”
郑谦一脸认真地说道:“非常不一样。”
赵曜饶有兴味地问道:“你跟我说说有什么不一样?”
“在京城当官是为皇上效命,而不是主公,我只效忠主公。”郑谦神色严肃地说道,“我只为主公出谋划策,其他人不配!”很明显,其他人中也包括皇帝。
听到郑谦这么说,赵曜心里又震惊又感动又很无奈。
“郑谦,你有没有想过你给我当官也好,给朝廷当官也罢,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我只想效忠主公,不管什么目的,只要主公让我去做,那我就去做。”
赵曜听了他这番话,在心里深深无奈地叹了口气。郑谦跟别人不一样,别人当官无非就两个目的。第一个目的是为了权势和荣华富贵,第二个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为朝廷效力,造福百姓。但是,郑谦却没有这两个目的。
对郑谦来说,权势和荣华富贵没有任何吸引力。至于实现自己的抱负,他更没有兴趣。准确来说,他没有志向。
他从小就聪明,想要什么能轻轻松松得到,这就让他没有什么目标。至于造福百姓,他压根儿没想过,百姓过得好不好,跟他有什么关系。
郑谦这个人可以说是无欲无求。他效忠赵曜,是因为赵曜比他聪明,他打从心底信服赵曜。赵曜需要他当官造福百姓,那他就当官造福百姓。
“主公,如果你想让人入朝为官,那我就做官。”郑谦虽不喜入朝为官,但是要是赵曜要求他这么做,他会照做。
“郑谦,就算我让你去做官,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要怎么做官?”赵曜是了解郑谦这个绝世天才的,他对天下百姓的死活毫不关心。“你有没有想过做官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郑谦没想过,“主公需要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
听到郑谦还是这句话话,赵曜的嘴角微微抽搐了下。算了,他明知道郑谦是个什么样的人,还抱有希望郑谦能说出不一样的话,真是为难郑谦,也为难了自己。
“我并不需要你入朝为官。”赵曜心里清楚,郑谦如果入朝为官,就如一只小羊羔掉进了狼窝里。他会被各种拉拢和收买,这是他最厌恶的。再者,他也不需要郑谦为他拉拢大臣。
“既如此,那我就不入朝为官。”
“离我成年封王去岭南还有好几年,你这几年总不能无所事事吧?”赵曜看着郑谦问道,“你就没有自己想做的事情?”
“没有,不过主公,我可以提前去岭南,帮你做事。”
“你不能提前去岭南。”
郑谦不解地问道:“为何?”
“在我去岭南之前,岭南不能有任何变化,不然等我成年,说不定就去不了岭南。”赵曜慎重地说道,“岭南得保持原样,不能引起朝中任何人的注意,也不能被岭南周边的国家察觉到异样。”
郑谦明白赵曜的顾忌,点点头说:“主公考虑的是。”
“这样吧,你趁这几年四处游历吧。”在来见郑谦之前,赵曜已经想好怎么安排他。
“四处游历?”郑谦一脸惊讶,旋即说道,”主公,我不需要游历。“
“我让你四处游历,不是让你四处游玩,而是让你观察民情。”赵曜劝说道,“有一句话叫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你觉得你现在学的东西很多,其实只是冰山一角,你只有多出去走走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我不能四处游历,只能让你代替我四处看看。”
郑谦似懂非懂。
“我让你帮我去民间了解百姓的生活,日后等我去了岭南,我才能管理好岭南,才能让岭南的百姓过上好日子。”赵曜又说道,“你四处走走看看,然后把你看到的,听到的都记下来,然后告诉我。”
听到这里,郑谦明白赵曜的意思,神色郑重地点点头说:“好,我去做主公的眼睛,去四处看看。”
赵曜见郑谦终于理解他的用意,满意地笑了笑。他旋即又看向郑诚:“你应该在尚方令也学不到什么东西了,你跟郑谦一起四处游历吧。“
郑诚诧异道:“我也去吗?”
赵曜微微颔首道:“很多好的技术在民间,你应该去看看。再者,你们兄弟一起游历也有个伴。”
郑诚看了一眼郑谦,旋即明白赵曜安排他跟着小弟一起游历的用心。
“那我跟小弟一起去游历。”
郑谦虽不太乐意跟郑诚一起出去,但是这是赵曜的吩咐,他不得不答应。
“记得一定要多看多听。”赵曜之所以安排郑诚他们兄弟俩去游历,一是为了让他们代替他看看,二是为了让他们学习,三室为了让他们体验民情,了解百姓。
郑诚在情感虽然比郑谦好一些,但是他也是……说的好听点就是心无旁鹭,两耳不闻窗外事。说的难听点就是不管百姓死活。他们兄弟二人心中没有江山社稷,也没有百姓,只有他们自己的世界。
“主公,我们什么时候出发?”郑诚问道,“过两日就出发吗?”
赵曜道:“过段时间,孟老先生要来京城讲学,你们听了他老人家讲学后再走吧。”
郑诚对孟长策讲学不感兴趣,他对机关术外的东西都没有兴趣。
郑谦倒是想听听,因为太学的先生和学子都说孟长策是当世的圣人。他没有见过圣人,想见见,也想和圣人切磋下。
“对了,你们第一站就去梁州吧,顺便去看看你们的大哥。”
如果可以,他真的想自己去梁州,看看四哥他们。等等,说不定可以,不知道四哥有没有写信给父皇,让父皇答应他去梁州。如果父皇答应,那他就可以和郑谦他们一起去梁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