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长姐当家,我在大明做外贸

作者:种菊南山下 | 分类: | 字数:115.7万

第114章 以工代赈

书名:长姐当家,我在大明做外贸 作者:种菊南山下 字数:2458 更新时间:2024-11-08 15:50:58

周阿公说,今年灾荒,很多人家卖儿卖女,难民中也有很多孤儿,不如趁着这个时候,买几个丫头小子,教会规矩以后,放到公子小姐们身边伺候。

舜华想着王衍爵的建议,点头同意,她也想体验一把呼奴使婢的大小姐生活。

要买下人,家里房子不够住,舜华更加迫切地要起院子了。

袁大匠的工程队已经大半年没有开工了,大灾之年,人都养不活,更别说修房子了。

见舜华来邀请,他欣然而来。

舜华拿出了效果图、项目书、和袁大匠一项一项的做预算表,把很多袁大匠认为不重要,可以临时准备的材料,都罗列得清清楚楚。

袁大匠在心里感叹,秀才祖上积了几辈子的德,养出这么一个聪慧的女儿,华姐儿要是个男子的话,前途未可限量啊。

做完预算,舜华说:“二爷爷,你看我家现在这情况,也没人去买砖瓦灰石,我们也分不出好坏。

一客不烦二主,舜华干脆拜托给二爷爷了。这次建房,就请二爷爷给舜华家做主了。”说罢盈盈拜了下去。

袁大匠忙扶起她:“一笔写不出两个袁字,华姐儿这样信任,老朽接下来就是。”

当下点了银票,交给袁大匠去定砖瓦灰石。

舜华准备再建两进院子,场地和木材都是准备好的,只等袁大匠的工程队进场。

周阿公把后花院通往后山的小门封上,又在花院里拴了一条狗,嘱咐润娘茵华,和一帮来找她们玩的小姑娘,不准到后面工地上去。

雷老师父到后花院转了一圈,提议在侧门边建一间小房子,他晚上去那里守夜,免得有人从后花院翻墙进来。

舜华曰善,对雷师父一家,又高看了一眼。

三天后,袁大匠带着工程队进场,这年头,难得有一桩活计,他的徒子徒孙们,全都来挣份工钱,可以直接拿粮食,做一天拿一天,这样,他们的家里人就不用饭肚子了。

袁鸿泰常年在外奔走,族里的事务就管理的少了,为了社仓借粮的事,袁族长心力交瘁,都累病了。

族里不少的妇人,到社仓借粮,偷偷接济娘家。还有出嫁女,回娘家来卖惨,爹娘不忍心,也纷纷接济出嫁的闺女。

社仓的粮食眼看着减少,按这样的速度,根本撑不到明年夏收。

袁族长又气又急,病倒了。

舜华去看望老族长,袁族长靠在床上,满脸的疲累,棋姐儿在一旁伺候。

“大爷爷,你怎么把自己累成这个样子?”舜华有点心疼,这个还算公正的老人家,两千多个人的大家族,家长不好当啊。

“天灾人祸的,你幺叔又抽不开身。”袁族长有气无力

琪姐儿在旁边气愤地说:“都是被那些人气的,眼看着自己就要饿肚子了,还把社仓的粮食拿去接济娘家,接济出嫁的女儿,接济亲戚,把我阿爷都气病了。”

舜华说:“大爷爷这事太辛苦了,村里有六位族老,还有十三位房头,一位里正,他们都应该担负起村子的治理工作。”

“来来来,舜华帮大爷爷理一理,把组里的事务,分配给族老和房头们去做,让里正做监管。

大爷爷只负责把握方向,处理重大事务。”

袁族长一听舜华愿意帮他,立即来了精神,吩咐棋姐儿:“快快准备笔墨纸砚,一条条记下来。”

舜华从随身的挎包里,掏出自制的本子和碳笔,向袁族长举了举说:“不用麻烦,等舜华记下来,交给大爷爷就行了。”

棋姐儿搬来桌椅,摆在袁族长的床前,舜华坐在桌前,边与袁处长商量边做着笔记:

“俗话说, 生米恩,斗米仇,太容易得到的东西,没人珍惜。”

第二天,祠堂的告示墙上,贴了一则通告,很多人围上前去观看,有识字的人就给读了出来:

一,即日起,社仓只给断粮的人家借粮,由各房头负责检查,确定断粮的人家,才能到社仓借粮食。

每人每天只能借一斤稻谷,由房头负责到社仓领取后发放。

二,族里决定翻建族学,袁家村人到现场劳动,每个劳力,每天可领取三斤稻谷的报酬。

青壮妇人也可以去打下手,每人每天两斤稻谷。

每个房头组建一个小队,由各位房头带领。记工和发粮事宜,由房头负责。

五奶奶丁氏,听说族里的新规定以后,傻眼了,自己一家人都不够吃,拿什么去接近女儿?

大儿媳妇对她偷偷接济女儿的行为,早就不满了。

不但把袁鸿祥的工钱换成了铜钱,母女俩摘花的工钱也换成了铜钱,尤氏恨恨地说:“这下没粮了,看你拿什么接济你闺女?”

这天,女儿又回来打秋风,丁氏打开装粮食的柜子,发现没粮了,这才想起来,儿子已经好几天,没往家里拿粮食了。

肯定是被尤氏撺掇的!气得她在院子里大骂:“不拿粮食回家,想饿死老娘啊?老头子,去族长那里告他忤逆不孝。”

尤氏早憋了一肚子的气,也不甘示弱,和她对骂起来:“去啊,你去啊,看看忤逆不孝的都是谁?

你三个儿子,哪个不比我们好过?为啥就逮住我一家子坑啊?

这都年底了,孝敬粮没见到一粒不算,我一家子起早贪黑,挣回来几升粮食,你还往外拿。

没看到你儿子背都累弯了吗?都是儿孙,怎么就不心疼心疼我们?”

说完,委屈地蹲到地上大哭。

都是饥荒闹得。

女儿谢袁氏哭着对尤氏说:“大嫂,你就可怜可怜我吧,袁家村还可以做工挣粮食,谢村的人,哪里有工做?

我一家人都断粮三天了,妹子也实在没办法……”

这时候,五房一家人,才感受到袁族长的好,至少,他们还有地方借粮,还有活干,还没有饿肚子。

尤氏不松口,她娘家还等着接济呢。

丁氏就对五老爷说:“你是族老,让女婿替你去族学做工,每日领三斤粮,先吊命吧。”

第二天,当五房的女婿谢二,出现在族学工地上的时候,引起了现场的不满。

为了生存,亲戚也不好使了,当即有人对领工的房头说:“不是说只有袁氏族人,才能上工地吗?怎么还放外人进来了?”

房头也很无奈,想了许久才找出一个理由:“他是代替袁五爷来的,不让他来,就得让袁五爷来,袁五爷能干活吗?”

里正跑来找族长,对外嫁的女儿,袁族长也不忍心拒绝,就默许了。

此例一开,族里那些七老八十的老头子,都找来女婿、外孙子来代替自己上工。

家里女儿多的,恨不得多出几个老爹来。

袁家村的以工代赈,还扩大到修整村道、修整被大水冲毁的田埂水渠和山塘。

吴知县听说后,跑来参观取经。

比起其他村子那些,窝在家里等待救援的乡民,袁家村的人,精气神是最好的。

吴知县下决心,要在全县推广以工代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