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酒海钩沉

作者:酒趣 | 分类: | 字数:41.9万

第34章 酒诰劝酒

书名:酒海钩沉 作者:酒趣 字数:2518 更新时间:2024-11-06 02:39:21

宇文邕上任后,面对堂兄宇文护的专权,并没有像两个哥哥那样针锋相对,而是采取韬光养晦的策略,麻痹宇文护。

宇文护见这个堂弟对自己极尽阿谀奉承,并没有放松警惕,俩人就这么着都小心翼翼的维护着并不牢靠的关系。

宇文护带队攻打北齐,结果一败涂地,这次出征使宇文护在北周的威望大打折扣,也为宇文邕铲除专权提供了机会。

公元572年,去同州出差回来,同州就是现在的陕西大荔。宇文邕亲自到宫外迎接。

按照礼仪,宇文护得先拜见皇帝交差,然后去拜见宇文邕的母亲,也就是宇文护的婶婶。

宇文邕接住宇文护,哥俩一路有说有笑,一片和谐。

宇文邕从怀里拿出一本书,对宇文护说,我的母亲年龄大了,还天天喝酒。我们几个兄弟劝过多次,却总是不奏效,所以想请哥哥劝一劝,给太后读读这本书,让少喝点。

孝敬老人,那是所有人都无法推辞的,更何况他们这种身份地位,更应该为天下人做出表率。宇文护没有任何理由推脱,也乐的做这种事,便接过那本书。

看了看,是《酒诰》。

酒诰是周公旦所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禁酒的书。其大意是商朝的纣王就是因为酒而亡国的,所以酒一定不能经常喝,也只有祭祀时候才能饮酒。对于那些酗酒以及聚众饮酒的,应该抓起来杀头。

对照酒诰想想,劝大家少搞那种群聚会,否则被周公旦抓住了,可不是闹着玩的。

另外经常找理由聚餐喝酒,过这节日那节日的,都尽量减少吧。

不过我个人认为,很多东西在人不在事。一把刀在厨师手里做出美味佳肴,在罪犯手里那就是凶器,你总不能把罪过怪在刀本身吧。

高速公路出行便捷,但出车祸也挺多的,这时候是埋怨车还是路呢?

所以酒也是同样的道理,明知道自己半斤的量,非得喝一斤,能怪酒吗?

最早酒是用来祭祀的,可不是老百姓谁想喝就能喝。可以说它最初的功能跟咱们现在烧纸钱差不多,明知道烧纸钱没什么用处,但是还得烧。

闲言少叙,宇文邕陪着宇文护,来后宫见文宣太后。

进来一看,嗬,老太太还在喝着呢。大家都是一家人,也没有过多的客套。宇文护先是问候了几句,说婶婶以后年纪大了,酒还是少喝点吧。我这里有本古人写的书,要不侄儿给您老读一读?

老太太是看着这个侄儿长大的,可以说从小就有一种亲切感,如果是平民百姓,不存在争权夺利,一定是一个和睦相处的大家庭。只是帝王家没什么亲情可言,牵扯到皇帝宝座,只能六亲不认。但面对掌握着实权的侄子,只能曲意逢迎。

读就读吧,老太太能说什么呢?就这么着,这边慢条斯理的喝着小酒,面前站着一位读酒诰。

酒诰并不是长篇大论,真读起来,用现在的话估计几分钟的事。

早有预谋的宇文邕,悄没声的转到宇文护背后,从袖筒中取出早就准备好的玉珽,照着宇文护的后脑勺,使出吃奶的力气,啪的一声,玉珽碎成数段!

看到这里就有点奇怪了,既然早就想杀了宇文护,你好歹弄个金属武器下手啊,干嘛要用玉珽呢?

玉珽是啥玩意?

电视剧里演过,古代特别是宋朝以前,大臣上朝时候,手里拿着的那个芴板,大概就是这么个东西。只不过材质并不是固定的,以象牙为最常见。玉制的当然得看是出自哪里的玉,和氏璧的话肯定最贵重。

芴板长大约一尺左右,宽基本上五厘米以下,你说拿这玩意打人,虽然能打疼,但是它本身不结实,一两下这玩意碎了,人家头上大不了起个包。

所以当宇文护挨了一下,虽然疼的难受,但并没有受伤,也不过是懵了一下。要知道宇文护也是常年征战,皮糙肉厚的,打这么一下不至于让他手足无措。

假如换个铁家伙或者匕首之类的,那就没后面这么多麻烦事了,直接了当的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多爽快呀!

提前安排好的小太监何泉,哆哩哆嗦的跳出来,一刀砍在宇文护旁边,吓得撇了刀,就差尿裤子了。

俗话说上阵亲兄弟,关键时刻还得看自家人的。早就躲在幕后的卫王宇文直,急忙从幕后转出,提刀就砍。

宇文护先被玉珽打了后脑勺,虽然倒地却并没有受伤。次后躲何泉的刀,也没能顾得上站起来。

说时迟那时快,眼看着宇文护就要起身,幸亏宇文直赶到,一刀剁翻,复几刀下去,哪里还有命在啊!

哥俩商量这事时候都是密谋,老太太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呢,看的是目瞪口呆。

见宇文护已经没气,哥俩这才翻身跪倒,向文宣太后请罪。

这时候肯定顾不得详细解释,因为宇文护虽然死了,但是他的儿子亲信还一大群呢,不趁着他们不知道的时候马上解决,一旦反应过来,麻烦可就大了。

早就暗地里培植的亲信,兵分几路同时下手,连夜将宇文护的几个儿子以及一众党羽统统逮捕。这些人当然不会留,肯定死路一条。

掌握了北周朝政大权的周武帝宇文邕,接下来看着国内形势,再对比周边的北齐和南陈,决定先好好把国内整治理顺,再考虑对外扩张。

这时候的南北朝,佛教比较盛行。南朝梁武帝萧衍本身非常尊崇佛教,而宇文邕则是在佛道两边摇摆。说不上喜欢不喜欢,但也不刻意推崇。

总的来说,佛教寺院占比很大,超过了道观。

寺院也好,道观也罢,都占据着大片良田。而这些方丈观主们俨然一副大地主模样,管理着大片土地,佃户成群,却并不缴纳赋税,也不去服兵役,以至于在动荡的乱世情况下,能出家为僧,成了躲避战乱灾祸的最好途径。

老百姓都跑去当和尚道士,你们清闲自在了,天子成了光杆司令,吃啥喝啥呀!

所以看了一圈,周武帝觉得不能任由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否则国库收不来税,部队招不到兵,国家那不就完蛋了。

当然,周武帝做决定之前,也需要先论证,给接下来的行动找出来理由,先有理论基础,才能事半功倍不是。

宇文邕先后三次召开由僧、道、儒以及文武大臣齐聚一堂的辩论会。做到畅所欲言,看看最后到底哪一派能胜出。从这点来说,宇文邕还是很民主的嘛。

想想也是,我们听这个那个说,佛像不能这样那样,拿个东西找老和尚嘚吧嘚吧叨叨几句就算开了光。得罪佛了怎么怎么遭报应等等。

确实,宇文邕大规模灭佛道二教,将当时北周境内寺院道观拆了三万余座,佛像更是砸了不计其数,据说遣散还俗的僧道达两百万人。想想那时候整个南北朝才多少人,国家养活这么多吃饭不干活的,怎么可能强盛!

如果说周武帝灭佛道,得罪了神仙,三十五岁病死。

那么南朝梁武帝萧衍,吃斋念佛,最后什么下场呢?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