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岁月
作者:作家皮镇江 | 分类: | 字数:14.8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二十四章 看火车
24、皮杖子在朝阳城北面,按老城中心大什字说,偏点西北。按着现在的道路走,过去北大桥,直接上狼山,翻过狼山那道梁就是凌北乡的姜家窝铺村。继续往北走是波珍沟,再往北走是花梁村,翻过花梁就是召都巴镇的皮杖子。我们村与凌北乡以花梁为交界。
据说,皮杖子到朝阳大什字直线距离是20华里。路过铁路大桥的火车“哞哞”鸣笛声及“隆隆”的咣当声有时能传到皮杖子,听得真真切切。火车的叫声能传出20里地,这是什么样的一种大家伙?一头驴叫唤那么洪亮,连半里地传不出去。为此,我们蒙生了要看看火车的念头。
西院的皮永从,东院的皮永刚,我们院内皮永年,预谋了多日,终于在一个晴空万里、风和日暖的冬季里一个早晨稍稍出发了。为什么选择在冬季?因为夏季庄稼棵子长起来不安全,不知道里面会藏着什么东西。我们顺着蜿蜒崎岖的小道一直向南走去。大约一个多小时就到了狼山。站在山上朝南边一看,立码感觉天也大了,地也宽了,海阔天空,心旷神怡,朝阳城一览无余,尽收眼底。久闻其声,不见其车的火车大吊桥就在脚下。我们几个气喘吁吁坐在山梁上,一边休息,一边大饱眼福,感觉眼睛有点不够用。这是我们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世面。
我们几人商量,不能再走了。一是路况不熟,二是大吊桥就在山下,是火车的必经之路,居高临下,俯揽全貌可能更有情趣。再者,据老人说,到狼山正好是走了一半,还有10里地才能到大什字。只要看见火车,在哪都无所谓的事。另外,看完火车还得赶道回家,绝不能贪黑。我们耐心等待,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突然听到了清脆震耳的火车鸣笛声,然后,“咣当当、咣当当”的声音越来越近。瞬间,一个庞然大物顶着一柱白烟向我们脚下飞驰而来,宛若一条黑色的巨龙,无比壮观。在驶向大吊桥时,又鸣起了长笛,加之大桥产生的共鸣,感觉大地在震颤,天地在呼唤,浑然一体,威武壮观,我们无比激动,心潮澎湃。此情此景,我仍然没有忘记查一下共有多少节车厢,我清晰记得一共是54节,至于每节都拉的什么,确实无暇顾及了,一切都被这种壮观所淹没。我们还没看多久,可火车已呼啸而过,可能是开火车的司机根本不知道我们大老远的特意来看他的车。但我们仍然感到非常幸运,不虚此行。
我们商定再等一阵儿,看看有没有票车路过,那样就算真正圆满了。据说票车就是客车,当时为啥叫票车?可能需要买票吧。可是,等了好半天,什么车都没过,山下一片静悄悄。打量天色已晚,不能再继续等下去了,尽早打道回府吧。
回到村子,我们就不是从前的我们了。那是看过朝阳、见过火车、见过大世面、不同凡响的人物了。谁再敢小瞧我们几个,他得心思心思。没去的孩子们听我们一阵扇乎,那是两只耳朵竖得溜直,比听天书还引人入胜。哪怕就是我们扇乎错了,他们也得点头哈腰,毕恭毕敬。遗憾的是那次没能看到票车,不然,会扇乎得更有滋有味。
下一步,我们酝酿直闯朝阳城,亲临火车站,一看究竟,不能像上次那样坐山观火车,一定要深入腹地,现场观摩。这次观摩团扩大了一个成员,皮永从的弟弟皮永富,比我小1岁。经过他一再申请,勉强通过,同时也是看在他哥哥的面子上。我们是讲究原则的,像我二弟皮文起根本不够资格,年龄段不够。
我们选择了一个立秋后的凉爽天气,分头到村前南沟集合后,就浩浩荡荡的出发了。有了上次的成功,又添加了一名成员,胆子比上次大多了。轻车熟路,很快到了狼山,下山的路还是一条小道,一边是大沟,不是人们现在见到的样子,那时也没有北大桥。我们沿着羊肠小道,趟河穿过火车大吊桥,直超北门走去。那时的北门,好像就是现在的朝阳市交警大队门前。城门外有一大片坟地,据说是八路军解放朝阳牺牲的战士。那座所谓的大吊桥,现在仍然健在,实际上并非吊桥,而是有水泥墎子的,但远远望去好像横空出世,人们习惯叫“大吊桥”。
进入北街,两侧多是老式瓦房,街道有一丈多宽,全部由鹅卵石铺就,甚是好看,但多少有点硌脚。路的两边各有一道膝盖深的排水沟,两侧有住户,也有买卖商铺。我们没敢进屋观光,因为身上分文皆无,再说,进城的目的是看火车。
我们经过南塔根再往西走就是火车站的方向了,当时人们习惯叫“西站”,但不知道有多远。出了南塔没几丈远就全是庄稼地,有苞米、高粱、谷子。庄稼长得很壮,都没过我们。道宽只能走开一辆大车。路上没遇见一人,我们有点紧张。
终于走到了火车站那片空地,也算凉爽一些,喘出了一口大气,因为,在庄稼地里非常闷热不透风。眼观车站,一点没有出奇之处。就是5间瓦房,我们试探着进去看看,室内有几个长条椅子,总共也不超过10个人。火车道与外面用栅栏隔着,栅栏就是带尖的木头板子,一条一条的,刷着白漆。看火车就算近在咫尺了。
左等右等,望眼欲穿。别说票车,货车也没过一列,就连个马车也没看着。眼看后半晌了,再不打道回府恐怕要贪黑了。于是,我们决定无功而返。后来我们琢磨,过不过火车,什么时候来火车,为啥不问问车站上的人?他们肯定知道。可当时没有一个人这么聪明。再说,压根也没敢这么想过,一群七、八岁要饭花子似的小孩子去问火车,人家不撵走你们就算给面子了。也许是我们进北街、钻高粱地的时候,火车就偷偷过去了?现在回想起来,那时七、八岁的孩子,能步行往返40里路,没有一口给养,哪有那么大的气力和精神头?现在的孩子们营养如此丰富,能达到吗?假如现在让我重复那时的故事,我想恐怕是难以实现了。看来,七、八十岁肯定是干不过七、八岁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