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难忘的岁月

作者:作家皮镇江 | 分类: | 字数:14.8万

第四十章 召都巴大集

书名:难忘的岁月 作者:作家皮镇江 字数:1449 更新时间:2024-10-30 02:27:28

40、召都巴位居朝阳市区中心西北30华里,是朝阳西北重镇。召都巴是蒙古语,全称为召都巴胡什根台,汉意“宝仓、吉祥”,简称“召都巴”。

解放后设乡政府。1958年设为人民公社,1983年又改为乡政府,1985年建镇,一直归属朝阳县所辖,1992年划归龙城区。

朝阳市区周边大小近百个集市,没有哪个集在集字前冠以“大”字,唯独召都巴集俗称为“召都巴大集”。除召都巴临近乡镇赶集外,北票市及内蒙古客商是常客。集市繁华够头较广,二、五、八集日,熙熙攘攘的人群贯满整个主街道。而且,在集南侧还有较大的牲口交易市场,现召都巴小学西侧。

听明白人说,凡是集上有牲口市的,都应该叫“大集”,但别处并未叫出去,只有召都巴叫得开。我每次赶集,必须到牲口市观摩一番。否则,好像这个集赶的就毫无品味了。牲口市上主要是毛驴子居多,骡马较少。我并不买任何牲口,主要是观察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就是买主与卖主交谈时,首先扒开驴嘴看看几岁口,牙磨损的程度,认定这头驴有几岁了。然后,买者开始评头品足,什么腿短、腿细、瘦驴、戗毛哒齿之类,全是褒贬话一大堆。接着进入谈价钱程序,要不常言说“褒贬是买主”呢,还真是这么回事,说了一大堆坏话,最终还是要买,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主要是为了往下砍价。谈价钱时,二者都伸出右手插进互相的袖筒里,袖筒里的两只手来回拉扯很多遍,好像是要打架,其实不是,他们是在用手语互相讨价还价,旁观者一无所知,这叫”袖里吞金”。

再看看他俩的表情,那是变换多端,神鬼莫测:一会摇头,一会晃脑,一会假装生气,一会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一会又表现得无可奈何,眉头紧蹙的样子;一会又阴阳怪气,呲牙咧嘴。喜怒无常,变色龙一般。依我看就是奸商嘴脸,但有一定观赏价值。

我看这是两个人才,没遇上伯乐,瞎了千里马。若是让他们二位演哑剧一定获全国大奖。看热闹的不光我一个人,喜欢这个节目的更多是成年人,虽然谁都没看出子午卯酉,但却都感到津津有味。谈成了,喜笑颜开,握手言和,躲到一边数钱去了。看热闹的人最终谁都不知道这头驴到底卖了多少钱。

旁边有人悄悄说,这市场上驴贩子很多,老百姓来卖驴都得被驴贩子花言巧语地暗箱控制起来。这就是所谓“牵驴的”。看来,牵驴的话出自召都巴大集。召都巴大集有多大的知名度?方圆几十里流传着一个真实的故事为证:两个村民打架,其中一个村民说:“我召都巴集赶过,小白菜间(见)过,我怕过谁,难道还怕你!”这话直到现在仍是朝阳的口头语,在民间流传不息。说明该村民去过大地方召都巴,见过大世面,可以吓唬住没见过世面的人。如果对方真没赶过召都巴大集,只有甘拜下风退避三舍了。

奶奶就一辈子没去过召都巴,更没赶过召都巴集,当了一辈子“炕头王”。按说她什么事面都没见过,可我们全村人没有不尊重她的。爷爷倒是个集油子,家里的鸡蛋、母鸡、公鸡、自编的条菷、锅盖等等,没有他不上集卖的玩艺,也没有他不买的玩艺,应该算见过大世界了。可爷爷忠厚老实一辈子,没人怕他,有时奶奶尅他几句,也从不反驳。看来与赶召都巴大集没多大关系,何况爷爷还经常去朝阳呢。

有个事我也挺纳闷,奶奶从来不赶集,妈妈也不赶集。可是妈妈70岁左右以后却热衷于赶集,不能说个顶个集必去吧,那是说去就去,和西院皮锦成家二奶奶两个人结伴成了“集油子”。她们赶集不一定是买东西,好像是成了瘾,不去在家呆不住。来回16里地,有时也坐个顺路“香油车”。我想,可能是50年代的时候人们还有封建思想之故。妈妈也是两只小脚,活到93岁可能与经常赶集锻炼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