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岁月
作者:作家皮镇江 | 分类: | 字数:14.8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一百二十三章 压绿肥
123、什么是压绿肥?60后的朋友们也许听说过?70,80后的五六十岁的人可能连听说都没听说过。
然而,在1963年我们中学毕业之前,压绿肥几乎耗掉了我们一半的劳动时间。简单说压绿肥就是人工“沤粪”:沤粪的材料90%是荆条,其次是容易腐烂的杂草青稞草之类。先挖一个直径不等的坑,名曰“粪坑”,放入粪材,加入适量的土,加入淹没过粪材的水,人脱掉鞋挽起裤腿进粪坑踩踏,目的是把粪材、土、水踩匀,以便更好的发酵。
如此反复舔加荆条、土、水,一直到秋天温度下降,不在发酵为止。当粪坑深度不够时,用四股叉将粪坑踩踏发酵好的粪土在四周垛墙,粪材土越多就约垛越高,形成的压绿肥就越多。
整个一个暑假我们就是割荆条,从山上挑回来,让记工员过称,根据斤数记工分。然后,将荆条均匀的撒在粪坑里。实际上沤烂的只是荆条叶,荆条杆儿是沤不烂的,等第二年倒粪时拣出来当柴火烧。
第二年春天还没等化冻,生产队就开始号召起粪、倒粪,然后把这种压绿肥送到地理,一堆一堆的存放,以便春耕时和种子一起撒在垅沟里,作为底肥。这种粪肥严格叫压绿肥,但有时也叫农家肥。实际上农家肥多指猪粪、驴粪、羊粪、人粪(也叫大粪)鸡粪等等牲畜家禽粪。
真正意义上的倒粪是把各种不同的农家肥捣碎,一般要重复捣几遍,通常称之为“倒粪”。而在文学艺术上常把倒粪当做形容词,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说话来回、反来复去的重复,叫“来回倒粪”。
那时候没有化肥,全靠农家肥,每年的沤粪占农家肥的50%以上。自从有了化肥以后,压绿肥基本消逝了,就是比较好的家畜粪人们都不愿意使用了,因为必定不如化肥省事,还得用车往地里送粪,非常麻烦。所以,很多养猪、羊、牛等专业户,常常拿农家肥不当一回事。长此以往,造成耕地板结,腐殖质减少是不可避免的,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压绿肥可以不搞,但必须加强禽畜肥的管理力度。况且,上农家肥的粮食也可能比上化肥的好吃。也有人称之为“绿色食品”。
在生产队时,每年春耕之前各处都在送粪,就是往地里拉农家肥,有条件的生产队用大车拉,有2个跟车的社员到地里“散粪堆子”。通常一个生产队只有一台大车,或者上不去大车的山地,只好用毛驴子送粪,把土粪装到口袋里,由毛驴子驼着送到地里,一口袋就是一个粪堆子。
由于农家肥不够用,很多地就不能得到施肥,当时也叫“干种”。当然,产量是不会高的,就算施了农家肥的地,由于施肥量小,肥效不高,特别是压绿肥肥效更低,最好的地块亩产苞米也就500斤,而现在的亩产几乎都接近2000斤。当然,除了化肥外,种子也有关系。
由于粪肥的不足,当年家家都有粪筐子,几乎每个大人,孩子都曾经背着粪筐子拣过粪。农村表达时间就用到了粪筐子,说现在到什么时间了?说:“太阳到粪筐子那了。”表明不但家家户户都有粪筐子,而且,粪筐子的放置还有一定位置。虽然有一定的幽默风趣,但也真实表达了当时的现状。
在我小时候,大粪被认为是最好的粪肥,都当做宝贝,甚至于城郊农村都到城里买大粪,人工掏大粪,用毛驴车拉到农村使用。北京的时传祥就是掏大粪的,曾受到刘少奇的亲自接见。而现在的农村几乎把大粪都扔掉了,因为嫌太脏。而我在初中毕业之前,我们家的大粪几乎都是我处理的,当然是跟着父亲学会的。首先挑好一定数量的土,做成像大锅一样的形状,把大粪锅里的大粪用大粪勺到里面,像和泥一样和均匀,聚成一个泥土堆样,四周用铁锨抹光,然后上一层湿土,等待发酵。
这种发酵后的大粪,虫卵等都被杀死了。过去,农村就常用这种最有肥效的大粪种植园田蔬菜,几乎没有用作大田的。这种肥的肥效要胜过压绿肥的数倍。压绿肥是肥效最低的粪肥,但没有办法,因为禽畜肥是绝对不够用的。因此,那时候除了生产队沤粪外,家家户户都有粪坑。而现在可好,家家户户都没有粪坑,而是挖了下水道或渗水井处理废水,一般垃圾有垃圾点,农村的正宗压绿肥早已不见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