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岬尾岛的春天

作者:赫尔克里波洛的猫 | 分类:游戏 | 字数:11.3万

第十四章

书名:岬尾岛的春天 作者:赫尔克里波洛的猫 字数:1910 更新时间:2024-10-11 09:11:32

翌日清晨,天蒙蒙亮。高阳和渡边等众人都像雕塑一般立在这棵银杏树下。高阳清楚地记得昨夜发生的事,要不是渡边用枪口拦着,佐藤建男一定会杀了哈哈大笑的佐田刚。现在两个人被隔开,但都被关在派出所的牢笼里,可以想象那个狭小的派出所里的景象。它的主人毛利警官醒酒恢复了理智,一边流着泪,一边在维护现场。

初春的清晨寒风比冬天还刺骨,风不算大但却能吹得树上倒挂的尸体随风摇曳。一具被挖空双眼的尸体在头上摇摆,树下的人们浑身上下都觉得寒冷,似乎是冬天又回来了。

高阳直勾勾地看着面前可怕又寒冷的画面,他百思不得其解。如果一具尸体还可以定义为单纯的谋杀案,那这第二具尸体的出现就是板上钉钉的连环杀人案。弹丸大小的岬尾岛三天内死了两个人,其中一个还是村里最德高望重的村长佐藤章建,真是了不得。

“高先生,想不到你也在这里。”

一夜的折腾,渡边十分疲倦,准确的说他自从上岛后就一直没怎么休息。事情一件接着一件发生,让他疲于应付。当他忙碌完毕,才惊讶地发现高阳也站在广场的远处,好像在思索着什么。

“渡边警官,我昨天和考察队的人在这喝酒,恰好遇见此事。”

“您不用解释,我没有别的意思,真是个可怕的夜晚。不是吗?”

渡边摆了摆手,打断了高阳的话。香烟是拉近男人之间的有效桥梁,当烟雾从喉咙深处喷出,疲倦似乎缓解不少。

“渡边警官,也许我不该问,但是山洞里的那具尸体?”

“山洞里的不是佐藤章建,DNA的结果昨天法医已经告知我。为此我还特意去拜会了佐藤夫人。唉,本以为佐藤村长人没事,可这。”

渡边苦笑,他原本以为这案子很简单,可现在他已经意识到事情远远比他想象的要复杂的多。

“那山洞里的又是谁?还有那支钢笔。”

“不知道,现在我的脑子很乱。谁知道山洞里的倒霉家伙又是谁?”

高阳陷入思考,他最初的判断没有错,凶手一定是岛上的村民或是对岬尾岛十分熟悉的外人。如渡边所说,岬尾岛一天最繁忙的时段是清晨和傍晚。而到岬尾居酒屋必经过这个广场,尸体挂在树上一定会被村民们发现。

只有一种解释就是凶手是在入夜以后,广场上没有人的时间把尸体挂在树上。昨天两家带头人在这单挑,之后水手和矿工差一点上演全武行,还是渡边及时赶到加以制止。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械斗吸引,自己一直站在广场西边也就是酒馆这边,东边那棵树上何时被人挂了尸体,真的没有注意。

“渡边警官,不要气馁。有一件事可以肯定,凶手还在这岛上!”

高阳说得对,挂尸体的时间就在昨夜的八点到十点之间。虽然暂不知道凶手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但是他现在一定出不去岬尾岛。

“凶手在这岛上有窝点,可以存放佐藤村长还有山洞里的尸体。也许他在这岛上还有帮手。”

听到高阳的话,渡边只是冷漠地点了点头。但这一次他表示赞同,可岛上小一千人,凶手真的藏匿其中一时也不好找,毕竟警察才十几个人。

“高先生,您分析的没错。这也是我当初下令封岛的原因。凶手不会插着翅膀飞走的,现在只是需要一把钥匙来解开这把迷雾之锁。”

刑警判断案情首位需要分析凶手作案动机,故意杀人的理由无外乎一个钱字和一个情字。两者都能产生足够多的仇恨,仇恨可以让人变成魔鬼。魔鬼做出来的事情常人都无法理解和接受。目前这两具尸体就是魔鬼的杰作,它的确像一把沉重的枷锁笼罩在岬尾岛的上空,笼罩在每一个人的心头。

“中国有句古话,心病还需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渡边警官,我想你说的这把钥匙应该就是他。”

顺着高阳手指的方向,年迈的毛利警官正在拉着警戒线,和一旁的村民时不时攀谈几句。经过昨夜的风吹雨淋,他本就红润的脸庞更加泛着红晕。悲伤的情绪溢于言表,那挂在脸颊上的泪痕说明一切。

毛利警官自从见到那只钢笔后,整个人的状态极不正常。山洞里那头巨大的黑熊是真实存在的,昨天在病房只有毛利没有质疑高阳的说法。但是他为何一个人在酒馆买醉,又为何见到佐藤的尸体高喊山神,高阳心中充满了疑问。

“山神?对不起,我,我昨天喝多了。胡言乱语,胡言乱语。”

毛利一口否认自己失态时说过的话,但是渡边明明感觉到了这位老成持重的警官心中那份说不出的紧张感。他和高阳对视了一眼,示意后者既然开了头,就要负责到底。高阳心领神会,他想要第一个搞清的事情并不是什么山神,也不是两具尸体,而是他在山洞中遇到的那只可怕的黑熊。

“毛利警官,山神暂且不谈。能不能和我说说那头熊?”

此话一出渡边立刻眯起了眼睛,他知道高阳不会小心眼到这种地步,为自己的胡闹行径辩解,难不成高阳真的在山洞中遇见了熊。

“唉!罢了!”

毛利知道在聪明人面前靠插科打诨和装疯卖傻是无济于事的,何况面前还站着两个聪明人,一个是大学教授,另一个还是他的上司。

“村子里现在还记得那头熊的人应该不多了,话说那是四十多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