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靖难攻略

作者:北城二千 | 分类:历史 | 字数:312万

第499章 天子点兵

书名:靖难攻略 作者:北城二千 字数:6692 更新时间:2024-12-19 02:03:38

“你要再说这话就滚出去!”

万寿宫内,面对大儿子的厚脸皮,朱棣也是被弄得无奈了。

这些个儿子打又打不得,骂又骂不动,他也没什么办法。

“好了老大,爹自己有数。”

看着老头被老大厚脸皮弄得无言以对,朱高煦也只能站出来为老头子开脱。

“现在已经有铁路了,爹这次北征也不一定要亲临前线,你着什么急。”

朱高煦这话自己都不相信,但为了开脱还是得说。

也在他说后,郭琰连忙开口催促道:“人都上桌了,怎么午膳还没上?”

“传膳!”王彦连忙开口,霎时间一盘盘美味佳肴就被端上了桌。

鲨鱼筋、煎烂拖虀鹅、蒸猪蹄、烧鹅火贲羊头蹄、羊肉水晶饺等菜肴被端上桌来。

诸如荷花蕊、寒潭香、秋露白、金茎露、太禧白等御酒也被一壶壶的摆在众人面前。

原本还想据理力争的朱高炽在看到这些饭菜美酒后,当即便忘了老爹出征的事情,开始埋头大吃特吃起来。

美食让他忘记了继续上疏,朱棣瞧他吃的香,虽说觉得安静不少,但还是示意王彦等会记得提醒这厮少吃点。

一场家宴,无非就是讨论家长里短,至于政务之类的,朱棣和朱高煦不开口,自然不会有人提及。

由于午后还需要接见各国使臣,故此朱高煦在吃了午膳后便率先一步返回了紫禁城。

阅兵前夕,他要做的事情还是挺多的,尤其是接见各国国王、使臣,调停一些藩属国的矛盾,还有沟通一些外交上的事情。

例如眼下,在他返回武英殿后不久,礼部尚书宋礼便为他安排了与日本国王足利义嗣的见面。

“义嗣叩拜陛下,陛下千秋万岁、万岁、万万岁……”

三十二岁的足利义嗣跪在地上,毕恭毕敬的五拜三叩。

若是当下哪个国家最听大明的指令,那无疑是足利义嗣手中的日本,这点就连朝鲜都难以赶上。

失去了大明的李裪顶多会陷入权力的内斗,可失去了大明的足利义嗣恐怕就会被人割头灭族了。

作为断绝日本天皇一脉千年传承的家伙,足利义嗣能活到现在可不是他的手段有多么厉害,而是在日本海陆驻扎的两卫兵马足以威慑全日本的守护与武士。

饶是如此,足利义嗣也常常被一些武士所刺杀,正因如此,他整个人日子过得十分压抑。

日本的朝贡年限被朱高煦限制在三年一次,每次朝贡都是有足利义嗣亲自以国王的身份带队前来。

他很清楚自己的王位是因为什么才能坐的稳当,所以对大明的指令,他往往都是来者不拒,哪怕被国内的那群人谩骂也毫不上心。

对于他的忠诚,朱高煦十分满意,不过满意归满意,这并不代表他不防备足利义嗣。

日本的环境造就了日本人矛盾的性格,这种性格影响了他们上千年,可不是那么容易就做出改变的。

“赐座!”

“谢皇帝陛下赐座,陛下千秋万岁!”

朱高煦开口赐座,两名班值太监端来椅子,而足利义嗣虽然仅有五尺身高,但放在大明也顶多是偏矮罢了,算不上侏儒。

他的身高是因为在国子监荤素不忌的吃了一整个青春期而长高,相比较他,他的那些哥哥弟弟们就显得很矮了。

正因如此,在日本国内,足利义嗣又被称为“巨人天王”。

对于日本民众来说,五尺高的足利义嗣已经足够被称为巨人了,而明军则是被称呼为天兵天将。

“你求见朕,有何要事?”

朱高煦松弛坐在椅子上,足利义嗣则端坐着,生怕自己的坐姿不端正。

“日本素仰慕父国文化,所以臣想聘请一些先生前往日本传播汉学,请父君恩准!”

足利义嗣交代了自己的心思,朱高煦闻言眯了眯眼睛。

足利义嗣打着什么小心思他心知肚明,无非就是想像隋唐时期一样派遣遣唐使,从大明学走一项又一项的技术。

“你准备聘请什么先生前往?”

朱高煦没有发作,只是平淡地向他询问。

“臣希望……”

“算了”朱高煦打断了足利义嗣的话,直接开口道:

“既然称呼天朝为父国,那朕就顺水推舟,派些先生前往日本传授儒学吧!”

“儒…学……”听到朱高煦的话,足利义嗣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

他想要的可不是儒学,只可惜这种事情可不是他想不想,而是朱高煦想不想。

日本这些年来的举动都在朱高煦眼里,仅西厂在日本收集的情报来说,日本实际上早已从大明偷渡了许多被开除的小学教习。

这些教习前往日本后,在当地传播汉文化和知识,而足利义嗣也利用他们开办了直属幕府的官学“太守阁”。

这个太守阁内有一百多名教习,两千多名学子,而这已经是足利义嗣所能培养最大数量的脱产学生了。

现在他想要的先生,无非就是大明中学的教习罢了。

第499章 天子点兵

这些中学教习每年俸禄高达五十贯,并且严禁离开学校区域,足利义嗣想下手也很困难。

正因如此,他才想获得朱高煦的批准,聘请一些教习前往日本。

不过他的如意算盘落空了,朱高煦很清楚自己治下的这些藩属国是个什么鸟样子,更清楚他们对大明的复杂心理。

中学涉及的知识太多,朱高煦用军事化管理中学,就是为了延缓中学知识扩散的速度。

仅凭三言两语就想获得自己编撰的教材,这个足利义嗣还真是异想天开。

“好了,还有事吗?”

朱高煦询问足利义嗣,足利义嗣眼看自己被拒绝,也不敢继续再提要求,连忙跪下叩首示意没事了。

“没事就退下吧。”

摆摆手,朱高煦便低头处理起了奏疏。

足利义嗣灰溜溜的再亦失哈的指引下离开了武英殿,而朱高煦也在他走后将朱笔丢在了桌上:“倭人反复,甚是卑贱。”

“陛下所言甚是。”亦失哈作揖行礼,朱高煦闻言轻哼道:

“这是这些天以来,第几个来求先生的藩国?”

“第十八个…”亦失哈给出回答,朱高煦闻言颔首,却并不在意。

以大明的体量,只有大明吃肉,藩属国喝汤的结果,绝不可能出现英法西班牙那种多家吃肉的情况。

想到这里,朱高煦询问道:“东洲三国这些日子走访了两京后,有没有什么变化。”

“更为谦卑了,不过那南国的国主还是有些仇视朝廷。”亦失哈说着,朱高煦也不以为意道:

“既然仇视,那就送他去见他父亲,大明需要的是听话的南国。”

尽管有些残忍,但时代不管怎么变化,弱肉强食总归是不会变的。

他对南国只是文化渗透和资源摄取,欧洲那群人可是实打实的将他们差点亡族灭种。

一想起欧洲,朱高煦便询问道:“西厂在鲁迷国(奥斯曼)的渗透如何?”

面对询问,亦失哈脸上露出笑容:

“已经渗透进入了,鲁迷国也很早就知道了朝廷的存在,很乐意与我们贸易。”

“不过现在鲁迷国没有港口能与我们直接在小西洋做生意,只能通过米昔儿和白羊、黑羊的商道与我们贸易。”

“胡季为此还上了奏疏,认为鲁迷国日后为了与朝廷贸易,必然会与米昔儿、白羊、黑羊乃至帖木儿开战。”

胡季的判断还是挺准确的,奥斯曼确实在实力强大后与马穆鲁克开战了,但那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

在十六世纪以前,世界的中心毫无疑问在中原,哪怕到了十六、十七乃至十八世纪,世界也是以东亚和欧洲作为两极。

直到进入十九世纪,欧洲才渐渐成为了世界中心,最终通过鸦片战争奠定了其世界中心的彻底性。

中原保持了上千年的海洋贸易顺差被打破,宗藩体系也被慢慢破坏殆尽。

这样的事情,只存在朱高煦一个人的脑中就足够。

“鲁迷都能知道朝廷,那更西方的国家肯定都会知道。”

朱高煦依照常理来判断道:“他们很有可能会知道昆仑宣慰司的事情,甚至可能知道了北洲和东洲的事情。”

“张纯、蒋贵得好好准备,另外昆仑宣慰司也得做好准备。”

“小西洋贸易可不是其它国家能随意加入进来的贸易体系,只有成为朝廷的藩臣,才能获得在这片海域航行的资格。”

给出指令后,朱高煦便低头处理起了手中的奏疏。

与此同时,偏殿门口的班值太监也唱礼道:“陛下,徐学士求见。”

“宣!”朱高煦回应一声,不过几个呼吸便见到徐硕带着两名官员走入偏殿内,他们手中各自拿着一托盘的奏疏。

虽然看上去吓人,但由于已经被处理过,所以朱高煦批阅起来也十分迅捷。

“陛下,这是吏科今年的评级奏疏,另外这是吏部根据吏科评级而上呈的奏疏,需要您亲阅批复。”

徐硕毕恭毕敬的作揖行礼,随后将两本奏疏率先呈给了朱高煦。

亦失哈接过后放在了桌上,朱高煦打开吏科的评级奏疏。

地方官员的功绩考核是由吏科评级,吏部拔擢或降职为流程,能被吏科写在奏疏上呈上来的,基本都是正七品以上官员的姓名,并且只有甲等和丁等会出现在这上面。

甲等代表可以拔擢,丁等则是降职或辞退。

朱高煦将奏疏打开后,上面以品级、功绩来排列。

今年得到甲等拔擢的官员大概一百余名,但被评为丁等,等待降职或辞退的官员却多达五百余人。

六百多个人背后写着他们的成绩和过去三年详细的功绩,翻看起来还是比较浪费时间的。

朱高煦摆了摆手,没说话,但亦失哈却明了的点头,随后示意徐硕他们先出去理政。

从送走足利义嗣到看完吏科的奏疏,他整整花费了两个时辰,这还是他翻阅速度比较快的结果。

换做旁人,这一本奏疏起码就得看整整一天,或者两本奏疏对照来决定是否朱批同意。

第499章 天子点兵

朱高煦不用这么麻烦,因为他记忆力很好,宛若传说中的记忆照相机一般。

放下吏科的奏疏,朱高煦开始拿起吏部的奏疏翻阅。

此时已经是黄昏,亦失哈上前作揖道:“陛下,先用晚膳,然后回乾清宫休息再处理吧。”

朱高煦摇摇头,仔细看着吏部的奏疏,一边看一边交代道:“这件事情不能拖,得早早落实。”

“你让人随便做点送来,我在这里吃就行,另外给大学士们也送去一些。”

“是……”亦失哈无奈应下,朱高煦也拿起朱笔,仔细的在黄昏下翻看奏疏。

不多时,天色黑了下来,但烛光却让他可以好好处理奏疏。

在文册中,他发现了许多熟悉的名字,例如江淮、陆愈、张渤海,还有于谦、邝埜、王直、石璞等历史上的名人。

以朱高煦的经历,他已经不会单纯的相信史书上的功过是非的,他可以采纳,但不会偏信。

现在的他只看能力和功绩,而这些人无疑再次证明了他们的能力。

对于他们,朱高煦没有太多犹豫便选择了朱批同意拔擢,剩下的一些人他则是挑灯直至夜半子时(23点)才朱笔批阅结束。

由于他不离开,殿阁的徐硕他们也不敢离开,所以一直等到他批阅奏疏结束并走出武英殿后,徐硕他们才各自松懈下来。

宫门已经关闭,他们只能在武英殿凑合一晚了。

翌日,沈国公王义难得穿上了武官的常服,与陈昶拿着两本奏疏前往了武英殿。

相比较文官的功绩还需要多方调查,武官的功绩就显得很容易盘查了。

大明两万多名武官,今年得到拔擢的有二千七百余人,其中需要朱高煦点头的是千户及以上的武官,而这类武官的武职通常十分稳定,所以需要他批阅的也不过一百多人。

坐在主位,朱高煦翻看着奏疏,殿内坐着的陈昶和王义则是假装很忙的打量殿内四周情况。

自上次他们为李察等人求情后,他们见到朱高煦便不自觉的会觉得愧疚尴尬。

用坐立不安来形容眼下的他们,再贴切不过了。

相比较他们,朱高煦的心思主要还是放在了军务上。

一百多名武官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在这其中朱高煦还是找到了几个比较醒目的人名。

“刘永诚、方政、朱勇、毛忠、曹义……”

瞧着这几个名字,朱高煦眼前一亮。

虽说他不会偏信史书,但这几个人名对于他来说还是有些熟悉的。

朱勇是朱能的儿子,这个朱高煦是知道的,不过朱勇虽勇,在历史却因为朱能去世太早而导致他没有专人调教,如果不是他带着骑兵在鹞儿岭惨败也先之手,朱祁镇即便被围也能凭借马力撤退。

当然,朱高煦不会把鹞儿岭惨败全怪在他头上,毕竟朱勇当时被朱祁镇所派太监节制,不救被伏太监,他也很难活着回到北京。

至于方政,他虽然不是特别出名,但朱高煦记得他的儿子方瑛。

方瑛年少出名,可以说参与了正统、景泰、天顺年间所有西南的战事,是明代中期为数不多以军功封侯的人。

剩下的毛忠和曹义,都是在正统年间比较出名的名将,也先兵分四路进攻大明,二人有效抵御并反击,同时曹义还在土木堡后驰援京城,战功不算显赫,但也足够了。

倒是最后的刘永诚,看到他名字的时候,朱高煦还以为自己看错了。

他记忆中的刘永诚是一个太监,并且是一个能文能武的六朝太监。

在明代中后期的宦官心中,刘永诚与郑和地位崇高,刘永诚也被宦官们尊称为“刘马侯”。

朱高煦以为自己看错了,可是他看了看,这上面记载的刘永诚战功确实不错,并且是北直隶人,靖难时投入军队作战。

“亦失哈,宫中有叫刘永诚的太监吗?”

朱高煦询问亦失哈,亦失哈摇摇头:“没听过。”

“嗯,知道了。”闻言,朱高煦也不再纠结,纷纷对这些人的拔擢批红。

做完这一切,朱高煦这才将目光投向坐立不安的王义和陈昶,二人在感受到目光的一瞬间也先后起身。

“处理完了,就这么办吧。”

朱高煦公事公办的说着,王义与陈昶闻言在心底叹了一口气,作揖过后拿着奏疏退出了武英殿。

瞧着他们那落寞的背影,亦失哈不免难受道:“陛下……”

“打住”朱高煦不想讨论他与渤海将领以前的事情,亦失哈见状也只能闭上了嘴巴。

时间一点点过去,随着六月二十日如期而至,整个北直隶都因为京城的阅兵典礼而热闹了起来。

在清晨的晨钟声里,北京的所有城门纷纷打开,而为了赶早的百姓们也鱼贯而出。

提前出城的军队已经在现场维持起了秩序,但他们低估了百姓看热闹的热情。

近二十万百姓涌上了阅兵台,除了诸国使臣阅兵的位置外,其余位置被抢占一空,说是人挤人、人坐人也不为过。

好在阅兵台的工程质量不错,不然这么多人一口气冲上来,这阅兵台恐怕会被一些震动给弄塌。

一个时辰的时间转瞬而逝,百姓们也渐渐的冷静了下来。

“增加护卫,从几个城门分别抽调!”

负责护卫整场安保工作的陈昶冷脸下令,将领们连忙调派兵马,将现场的安保工作加强。

大明门被控制,在近二十万军民的注视下,一辆辆华贵的四轮马车出现在了他们的视线里。

其中最为显目的,便是一辆由两头大象拉拽的大辂。

“吼!!”

当大象出现,原本稍微安静的现场立马热闹了起来。

那山呼海啸的声音,让大辂之上的朱棣笑得合不拢嘴,坐在他身旁的朱高煦也嘴角带笑。

“好多的人……”

“这些人比我们国家的人都多……”

“这得有十几万吧?”

“不止,最少几十万!”

“我看最少有一百万人!”

常言人一过万无边无际,而长达数里的阅兵台更是给人一种一眼看不到边的错觉。

在诸国使臣眼中,这是他们见过最大场面的一次阅兵,大明的国力在此刻彰显无疑。

要知道他们刚刚从城中乘车出来时,道路两旁还有许许多多的百姓。

也就是说,几十万人在城内,几十万人在城外,这就是世界的中心……北京城的底蕴。

别说一些小国,就连日本、朝鲜、帖木儿、米昔儿、南国等自认为大国的国王和使臣都不由感到了震撼。

“阅兵还没开始,这群人就已经被吓到了,哈哈……”

朱棣爽朗的笑声在朱高煦耳边回响,朱高煦也摸了摸自己的八字胡:

“万国来朝,二圣同车……此当为千古佳话!”

朱高煦的话,让朱棣的笑声更为爽朗,而他也愈发期待起了接下来的阅兵典礼。

大象拉拽的大辂在万众瞩目下来到了一处特别往高处修建的阅兵台前。

朱棣与朱高煦被人搀扶下车,而朱高煦侧过身子示意道:“长者先请!”

“好,那俺就不客气了!”朱棣没有拒绝,高兴的将俺这个自称都搬出来了。

他们走上了七丈高的高台,高台如一个金字塔,他们父子二人所坐的地方为最高处,接下来则是亲王、公主,再往下是郡王和诸国国王,以及诸国使臣和大明官员。

走上高台,这里面积不过二三百平,修建着一座规模不算大的亭子。

亭子正中是两张椅子,而六部尚书与六府都督则是站在左右。

亭子四周有竹帘遮挡四周目光,保障了通风的凉爽和隐私。

二人入座,鸿胪寺卿见状走到了一个巨大的铜制喇叭面前。

他深吸一口气,随后开始唱声:“天子入座,群臣入班!”

声音喊出,经过训练的军队当即开始由近到远的加入其中,并进而唱礼。

一时间,“天子入座、群臣入班”八个字通过一排排的阅兵台前兵卒口口相传,使得阅兵台上的百姓们得知了阅兵进度。

兴许是紧张,总之百姓们纷纷安静了下来,一些孩童吵闹着,也被家长几个巴掌被打得安静。

距离天子高台较近的百姓们,很快就看到了一辆辆马车上走下了一队队穿着各类服饰的藩国队伍。

即便没有护卫跟随,这七十余国的国王、使臣数量也达到了上千人之多。

这上千人代表了世界上八成以上能被称为国家的政权,掌握了除大明本土外,世界近一半的人口。

只要大明开口,他们完全可以凑出几十万军队来征讨那些不臣服大明的国家。

这群在本国位高权重的人,现如今却站在朱高煦与朱棣所在的高台下,等待鸿胪寺卿的宣召,方可入座。

传承自先秦的华夏畿服体制在经过汉唐的发展,最终在大明洪熙年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