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战国风云人物之名将篇

作者:傲双 | 分类:历史 | 字数:23.8万

犀首篇(5)

书名:战国风云人物之名将篇 作者:傲双 字数:2398 更新时间:2024-11-25 22:42:39

无力回天

公元前318年,韩、赵、魏、燕、楚,以楚国为合纵长,缔结盟约,出兵伐秦。此次,中原诸侯动员的兵力,加起来有三十多万,对外号称百万之师。

那么,六国亡秦,,公孙衍能够得偿所愿?

接下来,看一下五国联军伐秦有哪些优势?

1、兵多将广。

2、参战诸侯之多。

3、声势浩大。

面对五国联军气势汹汹前来伐秦,秦惠文王会做什么?

答案:死战。

那么,秦国对战五国联军有哪些优势?

1、一关:函谷关。

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一座雄关要塞。由于洛邑至镐京古道中间崤山至潼关多在河间谷之中,深险如函,称之函谷。此关东西长不足5公里、谷道最狭窄处仅能容一车同行。函谷关易守难攻,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美誉。

2、一人:张仪。

张仪和公孙衍的恩怨情仇实在是太多了。公孙衍再掀合纵,张仪就要破纵。韩、赵、魏、楚、燕和秦国之间的争斗,又何尝不是公孙衍和张仪之间的较量。这些国家只不过是两人博弈利用的棋子罢了。

3、秦国上下一心。

面对国难,秦国上下众志成城,共赴国难。

无论是五国联军,还是秦国。他们都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是取胜的关键,劣势就是胜负的突破点。公孙衍没想到五国联军加上义渠助阵,竟然输了。

现在来看一下,公孙衍之计,为什么会输。

1、联军离心离德,号令不统一。因此,被张仪那张嘴坏事,诸侯被离间。

2、忽略了另外一个敌人:齐国。秦国为了争取拉拢齐国,不惜自称为西番之臣。

有几个字说得好:雷声大,雨点小。

五国伐秦,用‘雷声大,雨点小’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五国联军加上义渠助阵,可谓是雷声很大。但,收到的效果,却是雨点很小。那么,是公孙衍的计策不行,还是说秦国的实力太强。我在《赵武灵王英雄传》中特别讲解了这个问题。这里就不多说了。

秦惠文王死战,张仪离间诸侯,齐国在背后捣乱,最终让公孙衍伐秦大计,灰飞湮灭。函谷关之战不克,加剧了公孙衍的悲剧。

接下来看一下,公孙衍的悲剧人生。

函谷关之战打完了,但,战后的余波,越演越烈。

公元前317年,秦惠文王挥出了复仇的第一剑:攻韩。

韩宣惠王打不赢秦国,一边抵抗,另一边向兄弟魏、赵两国求助。赵武灵王是韩恒惠王的女婿,主张救。魏襄王伐秦不克,窝了一肚子气,也主张救。

秦韩之战,演变成秦对三晋。

秦国拉拢齐国,对抗三晋,又变成了三晋对秦齐。

东边观泽之战,魏赵输给了齐国,折损将士好几万。西边休鱼之战,三晋输给了秦国,被斩首8.2万。两战之后,留下了一句话:三晋男儿多悲凉。

同时,也象征着三晋无敌于天下的时代,彻底告别了舞台。齐、秦两国的势力,可以左右三晋。

此次战败,改变了中原诸侯的格局。也改变了三晋君主对秦国的态度。

魏襄王送女儿去秦国联姻,这就是秦武后。韩宣惠王送儿子去秦国为质,这就是韩襄王。唯独赵武灵王有脾气,不送子,也不联姻,更不赔款,拒绝割地,导致秦、赵两国战事升级。

函谷关之战、休鱼之战、观泽之战,三战皆败,不仅打击了魏襄王的万丈雄心,也磨灭了公孙衍的雄心壮志。只能说明一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公孙衍心灰意冷,离开魏国,又去了韩国。这就是公孙衍第二次,入韩。

像公孙衍这种有大才的人,他的存在总会让很多人不放心,尤其是秦国君臣。被人惦记,是一种幸福。但,有时候被人惦记,是一种痛苦。对于,公孙衍而言,就是一种痛苦。

秦国离间楚齐之盟,又出兵攻打韩国。

岸门之战,成为了公孙衍最后一战。此战,公孙衍输了,输得相当惨,被秦国斩首两万。连遭打击的公孙衍,最终选择退出了历史舞台,从此再也看不见他的身影。

公孙衍有大才,也有军事才华。可惜,这个时代的诸侯都很强,能人辈出。正所谓,强中自有强中手,公孙衍才落得郁郁不得志。但,公孙衍屡战屡败、为国的那种精神,值得敬佩。他在秦国,收复河西;他在魏国,首倡合纵,攻赵伐楚;他在韩国,也尽心尽责。

他虽有大才,却平生不得志。无论是收复河西之战,还是联合齐国攻伐赵国,五国会葬,五国相王,五国攻伐秦国。他的计谋,都足以撼动山岳,填平江海。只可惜啊!战国时代,为公孙衍留下了一句话:一怒诸侯惧,一安天下歇。

公孙衍的战功、谋略,足以列为战国时代的名将,只不过是不得志且屡败屡战的名将。纵使公孙衍之才,也无力回天,再难让三晋回到无敌于诸侯的时代。

这里有个问题:公孙衍是魏国人,却在秦国一战成名。公孙衍为什么后半生都在对抗秦国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理解。

公孙衍去了哪国,就会为哪国效忠。公孙衍入魏,首倡合纵,攻赵伐楚。本来和秦国没有什么战事。结果,秦惠文王干涉魏国内政,以张仪为魏相,赶走公孙衍。

你是公孙衍,面对如此羞辱,会怎么办。

答案: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随着,天下风云动荡,尤其是魏惠王、齐威王甍逝。公孙衍回到魏国,得到魏襄王重用。那么,就要替魏襄王解决问题:伐秦。

伐秦,不仅是魏襄王想要做的事情。同时,也是公孙衍想要做的事情。他屡次遭到秦国的驱逐,怎能不报此仇。也可以说,公孙衍后半生与秦国对抗,有以下原因:

1、 魏襄王想打秦国,恢复祖先的荣耀。

2、 公孙衍和秦国之间的恩怨情仇,尤其是与秦惠文王、张仪之间的个人恩怨。

3、 公孙衍个人性格:三晋想要安宁,就要压制秦国。

再说了,公孙衍的计谋,不只是针对秦国,还有齐国和楚国。只不过,公孙衍与秦国对战,有主动(五国合纵伐秦),也有被动(休鱼之战、岸门之战)。

总之,公孙衍是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出生魏国,成名秦国,彰显光辉在魏国,却两次被魏国驱逐,两次被韩国接纳。连连战败,最终让他心灰意冷,消失在了历史的舞台。

对于公孙衍的结局,有两种看法:

1、 回到魏国,被杀。

2、 岸门之战后,归隐山林。

无论是被杀,还是归隐。岸门之后,再无一怒令诸侯惧男人的身影。从此,天下,再无犀首。

那么,纵横子弟,号称犀首的公孙衍,告别了历史舞台。下一个出现的名将,又会是谁?他将如何持戈,征战天下,留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