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战国风云人物之名将篇

作者:傲双 | 分类:历史 | 字数:23.8万

白起篇(5)

书名:战国风云人物之名将篇 作者:傲双 字数:2827 更新时间:2024-11-25 22:42:39

战神归来

华阳之战,秦韩胜,魏赵败。魏国元气大伤,无力再战。战后,秦国没有加大对魏国的打击力度,反而与魏议和。这是因为,秦忧山东诸国恐合纵抗秦。秦国接受魏国南阳之地并退兵。有了南阳,秦国将攻占楚国上庸之地合并起来,设置南阳郡。

秦国撤军,韩国默不作声,魏国不敢应战,赵国注意力放在燕国。华阳之战后,中原诸侯格局又发生了变化。尤其是燕惠王被权臣公孙操刺杀,吸引了中原诸侯的注意力。这就是燕武成王继位的时候,遭到赵、魏、韩、楚四国,干涉燕国内政。

赵惠文王干涉燕国内政之举,导致燕赵两国自从燕昭王以来和平友好的关系破裂。这也是为什么长平之战、邯郸之战,燕武成王对赵国落井下石。燕王喜在位,没事就找赵国麻烦。

中原诸侯干涉燕国,秦国这边也没闲着。

公元前271年,秦国国内发生两件事:

1、范雎入秦。

2、魏冉免相。

穰侯魏冉与客卿灶商议, 要攻打齐国夺取刚、寿两城,借以扩大自己在陶邑的封地。这时有个魏国人叫范雎,自称张禄先生,讥笑魏冉竟然越过韩、魏等国去攻打齐国。他趁着这个机会劝说秦昭襄王,并提出了重要的战略方针:远交近攻。

范雎指出攻齐刚、寿是战略错误,因中隔韩、魏,难以固守。建议采用"远交近攻"战略,使攻占土地尽为秦有。又认为地处中原的韩、魏系天下枢纽,欲兼并天下,应先用兵韩、魏以"断山东之脊"。秦昭襄王借机,免除了魏冉的职务,范雎为客卿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一波未起,另一波又起。这就是导致秦赵两国发生大战的原因:秦赵换地。

秦攻取赵地三城,赵以公子部为质于秦,并与秦签订以焦、魏、牛狐交换三城的协议。赵惠文王见秦国内政不稳,魏冉被贬,得到秦国土地,拒绝交出赵国的土地,还派了一个重量级的人物:派郑朱前去做秦昭襄王的思想工作。

秦昭襄王不但没有得到赵国的城池,还被郑朱忽悠,越想越气。君王生气,注定是血流成河。秦昭襄王干了一件事:出兵讨伐赵国。

可,奇怪的是秦昭襄王没有把伐赵的任务,交给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白起,反而交给了一个战绩不是很出众的新人:胡阳。

此时,胡阳的职务是中更。按照军功授爵,是十三级,也算高的。但,与白起相比,一个是莹莹之火,一个是日月之辉。

那么,秦昭襄王伐赵为什么用胡阳,不用白起?有以下原因:

1、魏冉被免相(白起和魏冉关系好,难免遭受牵连)。

2、秦昭襄王想要借机削弱宣太后、四贵的影响力,巩固自己的地位,培养有能力且听话的将领。

3、胡阳有军功:a、攻占魏国的卷、蔡阳、长灶三城;b、华阳之战建功,进入秦昭襄王的视线。

也许,还有其他原因。总之,秦昭襄王把伐赵的任务,交给了中更胡阳。

接下来,看一下胡阳的个人的简历和表现。

对于胡阳的出生、家庭背景、此时年龄有多大,史料没有记载。但,他的官爵是中更,又得到征伐赵国的任务,说明了他有能力、有军功、很能打,还得到了秦昭襄王的信任。

胡阳伐赵,刚开始打得很出色,围攻赵国重地:阏与。

为了截断赵国出兵救援,胡阳发兵一支,向东直插武安,以成犄角之势,牵制赵军行动。赵惠文王面对秦国的攻势,阏与告急,问了两名武将:廉颇、乐乘。

问的话题,只有一个:救与不救。

这两名有资深、有威望的武将,给出了答案:不救。

理由:道远险狭,难救。

此时,站出来一个人主张救,这个人就是一战成名的马服君赵奢。

理由: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狭路相逢勇者胜)

赵惠文王也想打,以赵奢为将,救援阏与。这就是公元前270年,战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秦赵大战:阏与之战。

现在来看一下,阏与之战,秦赵两国的基本情况。

时间:公元前270年---公元前269年。

君主:秦国秦昭襄王(公元前306年继位)、赵国赵惠文王(公元前299年继位)。

主将:秦中更胡阳、赵奢田部吏。

战绩:胡阳攻魏取三城,华阳之战;赵奢曾是燕国上谷郡守,伐齐麦丘。

兵力:秦军十万;赵国不详。

结果:秦军惨败,赵国大胜。

从这份简历来看,秦国占据优势,无论是国力,还是主将,甚至国君的年龄和继位时间。再加上,赵国的廉颇、乐乘都不赞成打,也不看好打的形势。

谁也没想到,赵奢逆袭,打败了秦军。

至于阏与之战,秦国为什么会输,赵国为什么会赢,分析的有很多:比如赵奢用兵、突袭战、情报战、出其不意、居高临下等。以后在名将《赵奢篇》,再细讲。

这场大战,是自从以齐国为首合众攻破函谷关(公元前296年)之后,秦国纵横诸侯,近三十年未尝一败,最终折戟沉沙。此战之后使威行诸侯的强秦遭受了一次最大的挫折,多年后仍不敢轻举妄动。赵奢尚在,秦国和赵国没有发生大战。

赵奢因功,被封为马服君。

阏与惨败,也让秦国朝臣认清了一个现实:胡服骑射之后的赵国,很强大。

同时,赵国将会是秦国东出,最强大的一个对手。

秦昭襄王为了脸面,又出兵伐赵,却没有取得战果。秦昭襄王战败,就要平息众怒,做了两件事:

1、魏冉复相,稳定局势。

2、承认失败的责任。

谁也没想到,隐忍了几年,秦昭襄王干了一件举国震惊的大事:驱逐四贵,囚禁宣太后,以范雎为相,独断朝纲。(我在《赵孝成王英烈传》中介绍了这件事。)

同时,为了转移矛盾,还干了一件事:伐魏征韩。

结果:这场夺权,是出奇的顺利,平稳。秦国也没有发生动荡,一点流血事件都没有发生。

公元前266年,是值得秦昭襄王值得纪念。这一年,秦昭襄王驱逐四贵、囚禁宣太后,彻底摆脱了一个骂名:傀儡之君。

大权在握的秦昭襄王想要证明自己,同时也为了说明一件事:没有四贵、没有宣太后,他一样能够征战诸侯,带领大秦,争霸天下。

秦昭襄王等来了机会,送走了一个很强大的对手:赵惠文王。

赵惠文王去世,给秦昭襄王看到了机会。趁着赵国内政不稳,赵太后主政,秦昭襄王欺压韩国,恫吓魏国,征伐赵国并取三城。由于赵太后不是一个软弱的女人,联合齐国,击退了秦国。

公元前265年,这是大丧之年。

这一年,赵威后去世、秦宣太后去世、齐襄王去世。趁着齐、赵换主,楚内政不稳,韩魏无暇他顾。秦昭襄王挥出了东出诸侯之剑,攻伐三晋。

这是秦昭襄王自从秦宣太后死后,首战。因此,他要考虑的因素只有一点:必胜。

赵国最强,文有蔺相如、虞卿;武有勇冠诸侯的廉颇、马服君赵奢、都长君田单。不好打,不能打。

魏国次之,自从华阳之战后,国力有所恢复。最主要的是魏安釐王侍秦恭顺,没有借口。

韩国最弱,离秦国最近。

秦昭襄王挑了一个软柿子:攻伐韩国。

谁也没想到,立志东出的秦昭襄王,重塑秦国欺压三晋的历史。这一次,秦昭襄王派出了最能打的将领:白起。

这就是秦国的战神,白起归来。

自从华阳之战后,白起再也没有活跃在将星的舞台。阏与之战,没他的事。秦国宫廷政变,也没他事。秦昭襄王伐赵三城,与他无关。随着四贵倒台、宣太后被囚禁,第二年甍逝。白起以为自己的人生到头了,他会被秦昭襄王雪藏,最终老死,郁郁不得志。

谁也没想到,十年后,白起再次领兵出战。战神白起归来,将会取得怎样的成绩。是白起宝剑出鞘,天下无人与之争锋。还是,白起老矣,再难重建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