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小克虏伯
作者:长征和诗 | 分类:历史 | 字数:20.6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二十九章 哥廷根大学
哥廷根大学坐落于德国西北部的下萨克森州南部哥廷根市,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前,是世界学术的中心。历史上除了著名数学家高斯、黎曼、希尔伯特、克莱因、闵可夫斯基、冯·诺依曼等,有46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此学习、工作或任教,如普朗克、海森堡、狄拉克、玻恩等量子力学先驱。
被称为“数学王子”的高斯就于18世纪任教于此并开创了哥廷根学派。此后,黎曼、狄利克雷和雅可比在代数、几何、数论和分析领域作出了贡献。到19世纪,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被后人称为“数学世界的亚历山大”)和克莱因更是吸引了大批数学家前往哥廷根,从而使德国哥廷根数学学派进入了全盛时期。到20世纪初,哥廷根已成为无可争辩的世界数学中心和麦加圣地。当时全世界学数学的学生中,最响亮的口号就是“打起你的背包,到哥廷根去”。
德意志帝国时期的“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联邦德国前总统里夏德·冯·魏茨泽克及前总理格哈特·施罗德均曾于哥廷根大学学习法律。德国大诗人海涅也在此取得法学博士。格林兄弟在此任教并编写了第一部德语词典。现象学大师埃德蒙德·胡塞尔在此任教,哲学家亚瑟·叔本华,社会学大师马克斯·韦伯与尤尔根·哈贝马斯等也先后求学于哥廷根。
这一时期,正是德国大学处于世界学术最顶端、最辉煌的时期。欧美各国的学生纷纷以去德国留学为荣,尤其是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当时,如果一位学者没有德国的学习经历,会被认为没有受过完整的学术训练。而德语也成为了国际通用的学术语言,甚至英美国家的许多论文都是直接以德语命名的。
克虏伯集团“产学联动”最重要的基地就在哥廷根大学,流体力学的开山祖师路德维希·普朗特(1904年出任哥廷根大学应用力学系主任)领导着克虏伯集团的三个研发组(船体阻力研究组、螺旋桨研究组、汽轮机研究组),非常忙碌,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他的很多同事(哥廷根大学的教授)和学生(硕士、博士)也兼职于克虏伯的研发组。
克虏伯集团将研发体系的项目重点分为:技术预研、技术开发、产品预研、产品开发共四大类。
技术预研又称为科学研究: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很多理论只是一些概念,还没有做实验来验证,甚至无法做实验。普朗特研究的流体力学,大部分都是先提出理论或者概念,然后再去用实验去验证。
技术开发: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是描述质量与能量之间的当量关系的方程,如果要验证这个方程,那就要用核爆炸实验来验证。普朗特提出的边界层理论,可以计算流体经过不同形状物体时的阻力,得出的数据还能用水槽中的水流实验来验证。
产品开发:普朗特运用边界层理论来设计螺旋桨和汽轮机叶片,这就是产品开发。核子武器算是运用质能方程做出来的产品。
产品预研:下一代产品的研发储备,现在还没有出现的产品,比如普朗特带领研发小组预研的可变距螺旋桨和多速度级汽轮机。
由于克虏伯集团规定每年研发费用占总营业额不低于五分之一,所以巨量的资金涌向德国的各种科研机构以及克虏伯自身的研发部门,有了这些资金的支持,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开展了各种实验,得到了大量的数据和科研理论。由于科技跟着资金走,全世界的优秀科学家都向德国汇集。克虏伯研发中心、哥廷根大学、慕尼黑大学、柏林大学等科研基地的规模每年都在增加,取得的科研成果也呈井喷式的成长。
为了抢占科技制高点,并拉开与竞争对手之间的距离,克虏伯的产品采取了预研(论证)一代、开发一代、改良一代,这种“三代同堂”的研发模式,持续的开发投入和改善,令克虏伯的产品在很多领域占据了世界领先的位置。
像路德维希·普朗特一样,许多哥廷根大学的教授,还会定期为克虏伯的技术人员上课。最受欢迎的学科当然还是数学,各种数学工具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希尔伯特、克莱因、闵可夫斯基等数学大神的课,堂堂爆满。而各位教授也从科研、授课、参与项目中获得了不菲的报酬。
随着科研人员的收入大幅增加,也刺激了德国社会对科学的热情,到了二十世纪初叶,克虏伯已经在冶金、造船、机床、化工、电气、机械等领域,领先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