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战国风云人物之君王篇

作者:傲双 | 分类:历史 | 字数:65万

赵武灵王篇(30)

书名:战国风云人物之君王篇 作者:傲双 字数:3571 更新时间:2024-10-11 11:16:50

真正的较量

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之后,国力大涨,尤其是军事力量,突飞猛进,不可同日而语。胡服骑射后,赵国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出中原诸侯陌生的兵种:骑兵。

赵武灵王锤炼出第一支万人骑兵,并搬上了舞台。

赵武灵王也用这支骑兵,做了几件大事:

1、 攻伐中山,小试牛刀,不仅收回鄗城雪耻,还攻入中山腹地宁葭,占领井陉要塞。

2、 西渡黄河,收复河西北地。

3、 北上击林胡,林胡王献马。(这也是推行胡服骑射,真正的与北胡骑射交手)

4、 赵国五使入诸侯。

因为,这几件大事,骑兵给了赵武灵王前所未有的自信,也让他看到了赵国的未来,更让他相信赵国定能崛起诸侯,成为强盛之邦。

此时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燕国休养生息,秦国还在内乱,齐、韩、魏和楚国打得不可开交。

战国有七雄,六个万乘大国,都很忙。赵国也是七雄之一,做为万乘大国,他也不能闲着。于是,赵武灵王利用这个良好的环境,要干自己想干的事:攻伐中山。

赵武灵王打了中山国两次,这一次也叫三伐中山。此次,三伐中山,赵武灵王不想小打小闹,而是动真格,来一场真正的较量。一场决定赵国和中山国命运的最关键的大战。

此次攻伐中山,不是前两次那般小试牛刀,而是为了给中山国致命一击,消灭敌国有生军力。赵武灵王想通过这一战,彻底击败中山国,并使中山国数年之内都没有力量反攻赵国。

对于赵武灵王而言,此战不仅是他推行胡服骑射以来对中山国展开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决战。也是为了证明他推行胡服骑射是否正确的一战。

此战,他只能赢,不能输!

赵国决定集合邯郸、晋阳、代,三郡的兵力,动用三分之一以上的力量攻打中山国。

此战,赵武灵王不求攻灭中山,而在于重创中山军主力,令中山国数年内不能恢复元气。所以,赵武灵王集中了赵国最精锐的战车、能攻能守的步卒以及中原诸侯第一个拥有的新式兵种铁骑。

中山国实力也不弱,要想取得压倒性的胜利,盲目开战,只会赔了夫人又折兵。动手之前,要周密部署,选拔优秀的将领。

赵武灵王颁下诏令,一边命大司马许虔和左司寇李兑负责筹集大军备用的粮草,另一边将散落在赵国各地能征善战具有将帅之才的人,不论军功、不论身份高低贵贱,全部都召回赵国邯郸。

赵武灵王亲自严格考核和选拔,挑选出合适的统兵大将。

为了预防诸侯,干涉赵国内政。赵武灵王让楼缓注视秦国最新的动向,让赵固坐镇代郡,监视北胡和燕国。公子成等宗室之人坐镇邯郸,固守国都,同时监视齐国,并密切关注齐、楚之间的混战。

这些工作准备就绪,赵武灵王就开始登台点将。经过海选,大批能打的将领,被选了出来。

这些将领的名单:赵希、赵与、赵袑、牛翦、许钧、赵章(赵武灵王的嫡长子,赵国的储君,未来的国君,年仅十五岁)。

从这份将领名单得出一个结论:赵氏男儿,不仅能治国,还能披甲上阵。

还有赵武灵王负责统筹全局,肥义、田不礼、鹖冠子、李兑等人组成最高的智囊团,以及后起之秀乐毅、庞暖、剧辛等人的助阵。

此时,是赵国最闪亮的时刻。

攻伐中山,赵武灵王分成南、北、西三路军,从三个方向进攻。

北路军分两路,一路由赵希统帅胡、代六万兵马。另一路由牛翦统帅新招募的三万铁骑。北路军作战路线,由北向南挺进,攻打丹丘、华阳、鸱之塞。

北路两军在曲阳汇合,剑指中山国国都灵寿。

西路军的作战路线,由赵与率一万军前往苦陉邑,骚扰中山国大后方,牵制、分散中山国兵力。一边策应南、北大军的军事行动,另一边做好准备,随时进攻中山国国都灵寿。

南路军是主力,也是精锐之中的精锐。又分为左、中、右三军。

右军由赵袑统领,左军由新人许钧统领,中军由太子章统领。赵武灵王总领左、中、右三军,有八万步卒,八千战车,五万骑兵,总共十五万大军。

南路军的作战路线,由南向北,攻打石邑、封龙、东垣、房子等中山国腹地。

此战,赵武灵王集合邯郸、晋阳、代三郡,总共二十五万大军,分南、北、西三个方向,对中山国发对猛势。南、北、西三路大军,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剑指灵寿。

就在赵武灵王准备就绪,又发生了两个意外情况:

1、占卜卦象不吉,不适合征伐。

2、邯郸上空出现彗星异象,大凶之兆。

面对,这两个意外情况,赵武灵王是怎样做的呢?

1、 用自己的双手,打破天命。

还举了一个例子:武王伐纣,打破天命。提兵东征攻破殷商,建立周国数百年的基业。(武王伐纣,卦象也会不吉)

2、 不信天命,敢于逆天抗命。

也举了一个例子:嬴姓赵氏先祖不信天命,敢于逆天抗命,嬴姓赵氏才能绝处逢生,显赫诸侯。(嬴姓在姬周时,因效忠殷商,遭到打压,被破迁移,成为奴隶。因为逆天改命,才有这般成就。)

3、 表明态度:不破中山,绝不南归。

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二十一年。赵国三伐中山。

此战,不仅是赵国和中山国之间生死的较量,还是赵武灵王和中山王姿之间最关键一战。这一战,双方势在必得,都不能输。赵国和中山国,赵武灵王和中山王,谁才会是最终的胜利者。

那么,来分析一下对战的基本情况。

交战双方:赵国VS中山国。

国君:赵武灵王VS中山王尚。

兵力:赵国出兵三十万,中山国能战之力二十万。

攻守:赵国攻,中山国守。

战果:赵国取得压倒性的胜利;中山国惨败,无力与赵国对抗,割四邑求和。

战术:赵国利用骑兵的灵活性和优势,改变以平推、围城稳打稳扎的战术,全面向中山国开战;中山国被动防御。

赵武灵王攻伐中山国,南路军第一个要攻克的目标:高邑、南长城防线。

高邑、南长城防线是中山国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构筑的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赵国声东击西,出奇制胜,轻而易举就攻克。

赵武灵王开局取得大胜,趁势北上。中山国元邑、封龙相继沦陷,兵峰抵达东垣。东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位于滹沱河南岸,是中山国南疆最重要的军事重邑,也是捍卫灵寿的南大门。

东垣被赵国攻破,灵寿便无险可守。

与此同时,赵国南路军由赵袑统帅的左军,也是势如破竹,攻破了中山国的宁、赵邑、晋邑、下曲阳、肥等。许鈞统帅的右军攻下了房子、上原,兵围石邑。石邑是中山国西入太行门户,也是拱卫灵寿的屏障。

战局对赵国出奇的顺利:东垣、石邑相继沦落。

中山国南疆再无抵抗之力,灵寿也无捍卫屏障。

赵国南路大军,攻克中山国高邑、长城、封龙、肥、石邑、东垣等重邑。赵国北路军有什么表现?

北路军的表现也十分优秀,赵希率领的胡、代兵马攻破中山国北疆要塞鸿上塞。又趁势长驱直入,连克华阳、鸱之塞。牛翦率领代郡铁骑也攻破了中山国丹丘等重邑。

赵希和牛翦按照战略规划的路线,汇合于曲阳,大兵压境给中山国造成一种压顶之势。

那么,西路军有何表现?

赵国西路军攻破宁葭等邑。赵与率军也在苦陉邑给中山国造成合围之势。

赵国取得大胜,中山国大败。那么,中山国还能翻盘,转危为安吗?

答案:很难。

现在来看一看,赵国攻占的这几个关键的城邑。

鸿上塞是中山国北部要塞;石邑是中山国西入太行的门户,也是拱卫中山国都灵寿的东边最重要的城邑;曲阳是灵寿北边的门户;东垣是中山国滹沱河南部重镇,也是拱卫灵寿的南边的门户。苦陉邑等又有大量的赵军捣乱。

曲阳、石邑、宁葭、东垣这几个关键的城邑落入赵国的手中,中山国国都灵寿已近在咫尺,完全暴露在赵国铁骑的威胁之下。灵寿四面被围,中山国败局已定。

赵国三路大军都取得显赫战果,剑指中山国国都灵寿。此战,赵国攻占了中山国三分之二的疆土。

这里有个问题:几年前,中山国以一敌燕、赵,向北斩杀燕国大将,向南占领赵国鄗城。为什么中山国的战斗力急剧下滑。

导致这个原因:中山衅王的改革。

中山衅王在位期间:东向齐国叫板称王,北破燕国。晚年之时,还北败燕,南破赵。也算,称雄中原的男人。为了向中原诸侯靠齐,以儒治国,重空谈之士,轻视勇士,忘了国之根本。

中山衅王改革,也是第一个向中原诸侯学习的蛮夷之君,更是第一个在战国时代以儒治国的人。

他这样做,错了吗?

其实,没有错。他的初心,也是为了让中山国强大,得到中原诸侯的认可。他忽略了一个问题:改革要适应本国的国情。

结果:改革,导致中山国士气涣散。

同时也用自己的失败证明:大争之世,儒学能治学,不能强国。

中山国也是拥有英雄、勇士的国家。可惜啊!中山衅王厝、中山王姿,在这个大争之世,贵儒学,轻壮士,导致国力大损。中山国一片乌烟瘴气,朝堂混乱,奸佞当道(司马喜乱政)。

中山国落败,也留下了一个结论:一个没有英雄、勇士的国家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勇士,却不被国人传诵、敬仰、爱惜的国家,注定是无药可救。中山国落得这般田地,皆是中山衅王、中山王尚不重英雄、轻勇士之故。

总之,中山国落败,有自身因素,也有外在因素。

自身因素:自己作死。

外在因素:赵国强大。

赵武灵王VS中山王尚,这场决定两国国运之战,最终是赵国赢了。从此,中山国只能苟延残喘,再无力量与赵国对战。接下来,赵武灵王和中山王尚之间的恩怨,又会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