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晚金
作者:边郡箭手 | 分类:历史 | 字数:250.3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五章 犯错(上)
程宽、程福主张立刻大举进攻;裴渊主张继续试探,加以围困;夏全主张撤军,还有一位刚刚赶到的刘全,主张只留下部分兵力围困,主力去扫荡兖州、莒州。
在一系列的争吵之后,还是要刘二祖自己拿主意,这个中年人沉吟半天,让诸位头领好生心焦。
“敌人实力尚在,只是没了高俊一时间不成队伍,咱们要是继续频繁进攻,不但打不下来,还会给那个潘正树立威信。”
程宽立刻失望起来,夏全则大喜过望。
“但是撤走是万万不能的,我们三万多人围困这么久,还拿不下高俊,一旦撤走,军心就散了,各地的兄弟也很难跟咱们走了。”这也是刘二祖最大的苦恼,也是红袄军的先天不足所决定的。
高俊和何志也从小见到的是人民军队,电视上看的是根据地建设,小时候虽然生活一般,但是至少不愁吃穿,中学时期是中国经济爆发期,军队也早就不经商、不挖煤、不倒腾冰箱了,所以他们对军队的天生理解,就是至少要像高家军那样,有组织、有纪律、有根据地的统一后勤。最不济也是梁山那样,山大王立好规矩,众喽啰听候吩咐。
但是红袄军是流军,是义军、山贼、流民的混合体,特点就是小股居多,各自独立,虽然会在某位头领的号召下联合,但是内部还有相当的独立性,一旦情况需要,随时可以重新拉杆子单干。
刘二祖虽然名义上有五六万人马,但是都是大大小小数百个头领的,刘二祖只是盟主,而不是所有人的直接领导。
刘二祖能聚集这么多人马,有三个原因,第一是自己的江湖威望,名号响亮,自然有人来投奔;第二是南宋朝廷的支持,虽然刘二祖的京东西路宣抚使还没有获得南宋朝廷的承认,但是彭义斌已经被加封沂州安抚,这使得愿意效忠大宋的人都来投靠——相应的,想要自立旗号的都去投奔草头天子杨安儿了——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跟着刘二祖能打胜仗。
有红袄军起义,自然就有镇压的官军,还有效忠金朝的武装如花帽军等,小股的红袄军在田野里游荡时如果遇上这些人,那可就九死一生了——这些义军人头含量是蒙古人的八倍,去掉头领就可以吃了,口感像是南送人,嘎嘣脆。
所以,红袄军要尽量的聚集,但是聚集又会带来粮食不足的问题,好头领就要在这两者之间达成平衡,杨安儿、刘二祖就是因为精通此道,才能维持庞大的队伍。
既然义军因此聚合,就会因此分离,如果刘二祖不能带着他们连续打胜仗,这些人就会逐渐对刘二祖失望。虽说有江湖道义,眼下情分还在,但是失望累积起来,总会在一个比你想的早的日子爆发。
在座的都是红袄军的大头领,对于流民军还说,大头领和小头领的思考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大头领眼界更广,知道撤退的意义所在,知道要在长时间、大范围内消灭官军,小头领只关心明天吃谁、打谁、能睡谁,没有粮食,就要带队伍走,你不同意,他就要和你闹,闹到兄弟情分尽坏为止。
刘二祖经受不住撤退的苦果。
所以,对刘二祖来说,撤退、消耗都是不可能的,只有进攻,踏破那座不大的村寨,把高家军一个不剩的杀死在阵前,夺取他们的武器和用具,这才能让全军重新团结起来!
这算是一场赌博,但是刘二祖想了很多自己能够赢的理由:自己人多、高俊中过自己的埋伏、自己早已抢占先手、对手被围数日,一定丧气、潘正初当指挥,必然束手束脚……
如果他回顾过往,一定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有多少纰漏,可是现在的刘二祖就像是一个溺水的人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抓住这些想法,就再也想不到别的事了。
人在极度紧张的情况下,往往会受到心理暗示的作用,片面的接受那些自己想要的信息,却忽略的其他更有价值的东西,高俊如此,刘二祖亦如此。
“苍天不弃。”刘二祖在心里默默念叨。
第二天一大早,红袄军营地里到处是嘈杂的声音,于家庄的村民们都被吓的只敢旁观,这群红头子进来后各不一样,有的还算和气,有的甚至有些窝囊,但有些就飞扬跋扈,偷鸡摸狗的、随地便溺的、调戏庄内妇女的,乌烟瘴气,刘二祖也禁治不得。
红袄军们拿起了武器,准备再玩一把命,这次据说是全军出动,不留余地的四面猛攻,让大家多少振奋了一些,虽说那日全军出动也未能拦住官军,让他们夺了小庄,但如今将这些人围了这般久,还有传言说官军的头头高俊已死,总不能这次还不行吧?
在复杂纷乱的吆喝声中,红袄军们逐渐排开阵势,如果高俊能够看到眼前的景象,说不定还要称赞刘二祖一句,能把三万人组织成这样,才华已然算是不得了了。
战鼓声敲起来了,不管是否整理好了队伍,一听到战鼓,红袄军们立刻拿起了武器,向村寨这里涌了过来。
军兵早就做好了准备,弓箭手们最先启动,一轮轮的箭雨抛洒下来,缺少盔甲的红袄军损失惨重,上百人死于箭下。随即,军兵们靠近寨墙,用长枪奋力刺杀起来。
红袄军也不是光着膀子来的,他们的战术是火攻,大量的干草和油被送到木寨跟前,很快,火就被点着了,黑烟四起,在大庄的于家庄人不由得惊呼:“红头子放火了!他们放火了!”
红袄军各部人马不一,放火的经验也千差万别,北边这里火焰已经升高,南门火势也不小。但是潘正之前也预料了这种可能性,灭火的水和沙土早有准备,正军继续作战,贴军开始灭火,他们用铁锹、簸箕乃至衣服运送沙土,试图扑灭烈焰。
于家庄这么多年,防火的工作也是有的,拆掉两根木栅之后,火势没有蔓延,逐渐被高家军扑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