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晚金
作者:边郡箭手 | 分类:历史 | 字数:250.3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三章 雅俗共赏:元好问改良文艺(上)
“骑白马,挎刀枪,三哥哥吃了太平军的粮,本想回家看姑娘,打黑鞑就顾不上。铁骨朵,头正亮,光军的军兵没婆娘,等到打下太原城,一人一个女绣工。”
一队正在行军的士兵扯开嗓子唱起了歌,光军法令森严,大部分娱乐活动都是被禁止的,唱歌也只能唱指定的歌。但士兵们最喜欢的娱乐活动就是破坏法令,趁着行军没人注意扯起嗓子唱两句小调,是最忠诚的士兵也乐于干的事情。
哪怕是高俊撞见这种事也往往一笑了之,只是口头上责备一句,但今天他却有点心烦,狠狠瞪了这群士兵一眼。
说起来,还是士兵的歌唱到了他的心里去,就在前些日子,某师某镇某营在进行突击卫生检查的时候有了意外收获。卫生方面倒是没有问题,只是当营长史掀起帐篷进来的时候,所有的士兵都面色通红,目光炯炯,无比兴奋的只穿着内衣,跳起来排成两队,但都把右手背在身后。
被查抄出来的违禁书刊很快送到高俊这里,不得不说给士兵扫盲就是有效果,这会儿都可以看这种东西了,高俊翻开扉页,首先的题目就是劝善篇:
“诸位君子听分明,常言道: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切莫犯了一个淫字,以至于破家毁业,乃至一命呜呼。诸位君子如若不信,小生这里倒有个事例讲与大家。”
这段文字的效果也就相当于烟盒上印的“吸烟有害身体健康”,关键内容在高俊看来内容平平,肉太少,甚至都不如呻吟体。过几年根据地就要停止发售彩票了,说不准高俊现在动手把记忆中的几本宝书写下来能卖个好价钱,成为一代的流行书籍。
这是一件坏事,毕竟拤有害身体健康,尤其对于士兵来说,保持体力充沛,行动机敏是战场保命的要诀,应该尽可能的避免他们私藏这样的书籍。但另一方面,民众的文化水平逐渐提升,并且有了通俗文化的需要,这让高俊感到欣喜若狂。
不过通俗文化要是只能以这种形式出现,那未免太可悲了一些,高俊灵机一动,开始考虑要不要把四大名著作为一项国家工程来进行。
所谓的四大名著,除去红楼梦之外,另外三本都有前人的整理记录。金代三国文化就已经颇为流行,士兵们也都很喜欢听三国的评话。高俊已经写信给何志也,希望他能帮忙搜罗一些民间艺人以及愿意进行此项工程的社会文人,尤其是让元好问亲自参与主导,写出个150回的三国演义。
“第一,必须要有张星彩和马云禄,第二,后半段的剧情要丰满,我要看到姜维的几次大战,第三,争取比三国演义更向史实靠拢一点,稍微加一点诸葛亮治国理政的内容,不要怕民众理解不了,你能解释清楚大家就能理解,最好还能贴合我们的政策,方便大家进行两学一做。”
三国演义交给元好问他们处理,高俊倒是想自己执笔去写水浒传,把水浒的故事从梁山挪回太行山,讲述太行英雄们在北宋末年先是如何啸聚山林,抵抗花石纲的暴政;然后又深晓大义,抵抗金贼入侵,响应北伐,最后却被赵构的投降主义路线出卖,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
但是,想了一天,高俊还是扔下了笔,对于21世纪的高俊来说,无论梁山还是太行山都是悠久的历史传说,可对于现在的高俊来说,太行山抗金英雄就是在100年前发生的事情,如果能够进行细心考证的话,还会获得很多的一手史料,此时不应该随意的用文学作品来误导大众,等到全国解放之后,高俊要派专门的调查学者到当地去深入采风,了解当年的抗金实情。
这也就是高俊发愁的事情,现如今,百姓的教育水平上去了,通俗文学的需求也上去了,高俊为了塑造新风也必须要推广通俗文学了。可是他身边却缺少这样的人才,写小说写不了,办报纸,没有记者,就连深入调查历史实际,也缺少足够的人才,那帮人,只会对着一堆宫廷史料各种抄写。
有士大夫却没有面向公众的知识分子,这让高俊十分头疼。
程元凤也注意到了高俊今天心情不大好,身为私立似乎不应该多说话,但他还是忍不住询问郡王今日为何如此苦恼。
啊,高俊虽然心烦意乱,但他很看重程元凤这个人,凡是在他身边工作过的,都最有可能近距离完全吸收高军的行事作风,以后一定会在工作上与高俊相当合拍,所以,高俊也乐意向身边的工作人员解释自己所作所为。
得知了高俊正在苦恼的事情,程元凤略一皱眉头:“,那这么说的话,要想办法给不怎么识字的农民和士兵们写书,唱曲,这种事情倒也不是干不来,但是,这种事掉荒淫,毕竟为世人所不齿,恐怕……”
这点高俊倒不是特别担心,只要集中力量,搞出几部有影响力,有艺术高度的作品,是怎么很快就会受到影响?正是通俗文艺作品的艺术价值,就好比诗词,原本也是墨夜,但随着一批优秀的创造者出现,不也,成为了文人墨客托付感情的载体吗?
但是仅仅依靠这个来维持创作热情,短时间内有用,长期下来还是不行,现在高峻着手准备,建立文艺宣传队制度,以固定薪酬的方式先笼络一批有些才学的文人,帮助他们编写通俗文艺作品,尤其要紧扣时事,表达出抗击蒙古的决心来,演出给农民们看。
但另一方面,这样的制度毕竟不能持久,日后也必然僵化,高俊已经开始考虑实行稿费制度,决心,目前在根据那个报纸上都开始进行稿费计价,并欢迎读书人们踊跃来稿。
别看大头亲们一个个都说谈钱很俗,等到真要谈钱的时候没有一个手软的。
关于这个的考虑很快就传递到了元,好问哪里,后者忍不住击节赞叹:“,高太尉果然非我等能及。”
元好问本来就交游广泛,贩夫走卒无不涉猎,而且金元是人们写词写曲也很盛行,元好问更是精通此道,关于高俊所说的这些,他当然不反对,反而这位主席都跃跃欲试,打算亲自下场写几首好作品来做个榜样。
也就是几天之后,根据第1个面向普罗大众的综合读物诞生了,元好问亲自为其题写了名称《读者》。
通俗的读物很快就吸引了大众眼球,除此之外,在赶集的时候,也能看到个别人在售卖一种小小的唱本,印刷的很粗糙,都是些戏剧唱词之类的东西,在富裕农民那里也很受欢迎。
高俊也在努力的向这方面渗透,元好问还亲自接见过几个民间艺人,希望他们出版的,唱本里面能添加一些时事内容,万众一心抗击蒙古,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