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长生不死啊
作者:吃白菜么 | 分类:历史 | 字数:115.7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四百九十七章 诸葛无明大婚!
在等待了将近十分钟后。
诸葛无明终于匆匆赶来了。
君臣相见。
诸葛无明淡定的给皇帝行了大礼。
皇帝却根本没看这些礼仪,摆手道:“诸葛爱卿,不知你有何事要说?若不是什么大事的话,可稍后拖延一下,朕这边倒是有件事要去办。”
诸葛无明听说皇帝有事情要忙。
不由感到尴尬了。
只能硬着头皮,说道:“陛下,其实也没什么大事……是臣私人的一件事,只是想要来请求陛下的意见而已……”
私事?
皇帝愣了一下,旋即问道:“说说吧。”
在他印象中,他这个好战友,可是一直维持着一副忠臣的样子的。
简单的说,披着一张忠臣的皮。
有这一张皮,这个诸葛无明也很少来找他说什么私事。
这次居然会找他,说有私事。
奇怪得很。
诸葛无明脸上很罕见的露出了窘迫的神色。
只听他说道:“这个……陛下,臣与一姑娘相爱,臣想要续弦,娶这姑娘为妻,特来请求陛下赐婚!”
你和一个姑娘相爱,这还要劳资赐婚??
你怕是闲的没事干了吧。
李城翻了个白眼,都想骂诸葛无明了。
诸葛无明看皇帝的脸色,似乎明白皇帝在想什么,硬着头皮道:“陛下,此女名为李秋然!”
他说完,都不敢抬头看皇帝了。
生怕看到皇帝暴怒。
这件事也是他做得不对。
皇帝让人家来保护他,他居然反手泡了人家暗卫……
皇帝久久没有言语。
这让诸葛无明忍不住抬头看了一眼皇帝。
却发现皇帝并没有任何发怒的迹象,反而是一脸迷茫。
“陛下?”
诸葛无明试探性的问了一句。
皇帝立马回神,道:“爱卿,这李秋然是何家的女子?可是朝堂臣子之女?”
诸葛无明闻言,脑袋一转。
一下子就懂了!
皇帝这是同意了么?
为了不暴露暗卫这个身份,所以问他,是何家的女子,以此掩盖李秋然的出身,让别人发现不了暗卫这个暗中势力!
陛下,我懂了,我这就编一个身份出来。
诸葛无明眼中精光闪过,拱手道:“陛下,李秋然乃是江南地区,一商贾之女!”
一个商贾之女,值得你过来亲自要劳资赐婚??
李城已经感到非常无语了,现在也只想着打发诸葛无明离开了,摆手道:“此事,可,朕稍后就会让人拟旨,为你们赐婚的,朕还有些事,若是没有其他事,爱卿你就先退下吧。”
诸葛无明闻言,顿时欣喜的道:“臣,多谢陛下赐婚成全之恩!!”
皇帝可没空去管诸葛无明,三两下就把诸葛无明给赶走了,自个带着一些护卫,悄悄的离开了皇宫,去‘探望’袁缘去了。
这可苦了还躺在床上的袁缘了。
皇帝一进门,看到袁缘,就忍不住笑出声了。
皇帝这一来,差点没把本来已经快好了的袁缘送走。
光是皇帝笑也就算了。
那群护卫也跟着笑了起来。
这一笑,就好像有传染力一样。
最后整的整个国师府的人都围在他厢房外笑,整得袁缘差点没疯了。
……
当朝安城的两道消息传出去,在天下之间,引起了一番惊天波澜。
第一道消息,便是西厂建设的事情。
这事情当然不可能让天下掀起惊天波澜。
真正让天下掀起惊天波澜的,是西厂提督的人选。
皇帝的贴身太监小毕子!
东厂的提督是谁?
许公公!
许公公的身份是什么?
皇帝贴身太监!
东西两厂全是皇帝的贴身太监出身。
保不齐还有没有南北两厂。
天底下很多人,都将目光看向了皇帝贴身太监的位置了。
一个个都犹豫着,要不要牺牲一些什么,去竞争,当皇帝的贴身太监。
一时间,皇帝贴身太监这个职位,变成了香饽饽。
而第二道,则是诸葛无明即将大婚的消息了。
为国尽忠的大唐宰相,要大婚了,这一消息传出,也是令大唐无数百姓都在高兴的。
在大唐帝国。
若是论威望,在皇帝之下的,赫然就是诸葛无明了。
其他人比之诸葛无明,都有一段差距。
诸葛无明即将大婚,这让大唐帝国上下都张灯结彩的,为诸葛无明祝贺。
……
在皇帝赐婚的半个月后。
这一天。
诸葛无明正式迎娶李秋然。
朝安城这边热闹得很。
皇宫内同样热闹得很。
皇帝要亲自出宫,去参加诸葛无明的婚礼,同行的,还有姬凝,林轻衣,诸葛英等三名贵妃。
别问皇帝为什么要亲自去。
昨天,诸葛无明的宰相府,往皇宫送了一大批金银珠宝,说是什么聘礼什么的。
这把皇帝差点搞懵了。
你娶妻,把聘礼整到劳资皇宫来干什么。
左右思考了一会儿。
皇帝觉得是,诸葛无明嫌那个姑娘的出身低,把聘礼送到他这里来,就可以让别人以为,那个姑娘出身皇宫,这样就不会丢人了。
皇帝在想通了之后,也是有些烦恼的。
这诸葛无明一堆聘礼弄过来,这不是让他难受么。
这些聘礼要是入了国库,那增加的,都是大唐的国力啊。
于是乎,皇帝直接从国库,挪了一大批金银珠宝出来,要拿去当‘嫁妆’。
嗯,这个法子自然是皇帝想出来的,既然你诸葛无明能整出一个聘礼来,那他就能整出一个嫁妆来。
并且嫁妆更大。
这样败掉的国力更多。
……
在皇帝的命令下。
无数金银珠宝都以陪嫁之礼送出。
皇宫外,八条街道尽皆拥挤。
无数带甲之士,护送着这些陪嫁之礼前往宰相府。
引得百姓们都在围观,感慨着诸葛宰相深受皇恩。
不过,当皇帝的仪仗队出现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