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天下末年

作者:慕寒千雪 | 分类:历史 | 字数:208万

第719章 犍为之战(28)

书名:天下末年 作者:慕寒千雪 字数:2244 更新时间:2024-12-19 02:05:50

狄道城外,六七万大军聚集,连营二十余里,威势凛凛。

简略的栅栏营寨,数不尽的帐篷,延绵不绝。军中旌旗滚滚,遮天蔽日,兵马涌动,列阵于中,戈矛林立,寒光四射。

随即,诸军各部,纷纷出营,阵列潮涌。

以曲为制,四百余人,横竖二十列,刀矛在前,弓弩在后,徐步二进。身侧军候,呼声不断,整肃队形。

其后,每隔三十步,便有一曲,阵列一如,源源不断,滚滚携来。

一眼望去,入目所见,皆是旗帜如云滚荡,戈矛如林竖起,甲士如海行进。烟尘遮天蔽日,顿声震天颤地,气贯长虹,威风赫赫。

三军齐动,至狄道西城而止。

三丈高的点将台,高耸伫立,方寸百步,旌旗遍竖,甲士徐徐。

东面不远处的狄道城楼上,早已人满为患。数不尽的城中守兵,以及郡府掾属、诸曹吏员、士族子弟,悉附门楼,端望军威。

普通百姓自然是享受不了登门楼望远的待遇,故而闻讯早早出城,争伫高处,一观天兵盛威。西城外,少之又少的几处山丘上,自平地止于顶,人满为患。左右两侧,亦是百姓聚集,拥拥攘攘,摩肩接踵。

但见天兵如林齐动,顿声抑错,直击人心。虽目不能及,视之不清,可仍旧不耽误百姓们为那惊天地骇鬼神的声威,而举足欢舞,山呼不绝于耳。

点将台上,徐荣领周国诸大将,聚在一起,时不时探手指点着远远靠近的军列,似乎是在评论着自家军队的威势,面上洋溢着满满的喜意。

这场临时起意的校兵,并非是出自徐荣的计划。先前大败宋建麾下羌兵,却没有达到自己心中满意的战略成果,心情压根就没好到哪里去。尤其是在挑选进入河首地区训练的将士时,更加让人忧心忡忡。

数万大军,只有千余老兵曾去过河首一带,且安然无恙归来。其余人,都没有这般经历。而根据那些去过河首的士卒所言,无俱河首瘴病,千人无一。

也就是说,这个计划,还没有开始,就基本上算是胎死腹中了。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成为了徐荣念念不忘的心事。

由此,怎么可能有那个闲心,去搞今日的校兵之事。若非苏则、傅燮等人,鼎力支持,理由也足够充分,恐怕就不会有这场即将载入史册的校兵。

举全军之兵,校武狄道城,引万千百姓,举足观望,重提军心民气,振陇右之武风。

“启禀将军,三军已至,静候将军之令!”

一骑快马,飞奔而至,高呼一声。

徐荣望了一眼距离最近,尚有三百步的一曲兵马,又微微抬目,眺望其后连绵不绝的军阵,心中不由猎喜。

自己观军势,便已感气势倍增,信心满满,更不用说周围聚集的百姓,民气必如贯长虹。

最重要的目的,达到了!

苏则一走,能够接替其负责西北军事,同时兼顾巴蜀战事,估摸着也就是自己了。

借今日之盛举,提军民之气,对于日后自己处理西北之事,无疑减轻了极其之多的压力。最关键的是,经此一事,自己在凉州所欠缺的威望,也一口气给补足了。

“传令,三军校武,始!”

徐荣伫立在点将台上,众将之前,压抑着心中的激动,轻吐一句。

闻令,守卫在点将台周围的力士,当即接连不断的高呼,向两侧传达主将的军令,直至鼓阵、诸旗牌官前。

令下而动。

南侧一片旌旗,齐齐舞动。

军列之中,旗官一见点将台之侧主阵涌动,立即解读军令。当下,挥旗示令,军吏明之,高呼下令,使兵马行进。

除此外,百余个军阵之间,更是信骑奔波不断,高呼不绝,向每一位掠过的士兵,传达着原定的校兵部署。

“进!”

军吏手臂一挥,打头的第二军第一师甲校甲曲诸将士,齐声嚯声,提起精神,阔步而进。

隆隆声逐渐响起,愈演愈烈。

身后百余阵列,相继涌动,脚步声在瞬间达到顶峰,震耳发聩。

行近二百步。

“驻!”

“驻~”

“驻~~”

“驻~~~~”

接连不断的呼声,将一个个凶猛而来的猛兽拦住,摁在原地。

略候一刻。

军列之中,三军将士整理甲衣,补充水分。

“进!”

“嚯!”

第二军的一曲将士,率先抬步。

鼓阵之中,力士忽然敲起,雷声震震。

似有神助,轻风骤起,原本焉卷在一起的旌旗,突然间迎风起伏,咧声凛凛。

军列靠近点将台前,四百余猛士,顿挫昂扬,齐声高呼:“大周威武,王师荡荡!”

“大周威武,王师荡荡!”

伴随着呼声响起,军阵愈加严密,顿步声更是猛烈,直击天灵,望而生畏。

周围围观百姓,无不是鸦雀不语,专心注注的盯着行过的军列,感概难言。而其后,心中起伏未止,又见雄师频临。

威势不减,盛壮未休。

甲士如云,呼声如潮。

延以时刻,军阵犹进。

复观已校阵列,悉数列于台侧,栉次鳞比,相依排序。

七十余阵,悉数而合,驻步扬起,顿矛肃身,左右相望,不见其边。

余下四十三阵,仍虎步狼行。

将台之上,徐荣尚感腿脚酸麻,更何谓其下兵将。周围百姓,多以席地而坐,饮水吃食,却不愿离去,以免终生再见此壮景。

不止周国百姓,由于并非封锁消息,西北各族、诸侯,皆有密探闻讯而来,欲观周兵声势。

忆想近二三年,周兵多有受挫,纵是成胜,亦无往日所向披靡之势。使得各方势力,都有些摸不清周国兵马实力。而伐蜀一役,周国动兵数万,无功而返,更让一些人心中大为轻之。

可击宋建一役,又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究竟是羌人太差劲,还是说周兵威风尚在。

现在....

一切,全都明明白白的摆在朗朗乾坤之下。

西凉大马,关中锐士。

扛起秦汉两朝武风之盛的雍凉大地,最不缺善战、敢战之辈。

周国的些许失利,并非是周兵实力不济,怕是另有原由。

徐荣也在坚持维持着大将之风,伫立不动,虎目环视,威摄三军。

此次盛举,所表现出来的益处,远超自己心中预估。不消旬月,消息传达开来,大周兵威之盛,必然远达河西、河首、益中、南中等地,震之宵徒。

也许,不需要着急拿宋建立威,仅凭此就足以使诸胡夷,望而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