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明天下
作者:风中的失落 | 分类:历史 | 字数:376.3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四百八十四章 适得其反
“帝王心术。。。”
张至发用细微的不能再细微的声音暗自嘀咕了一句话。
在处理洪承畴的事情上面,杨嗣昌有私心,一方面杨嗣昌与熊文灿之间的关系不错,熊文灿出任兵部左侍郎,就是杨嗣昌直接向内阁和皇上举荐的,另外一方面,杨嗣昌觉得洪承畴冒犯了他的威严,想着借皇上之手,惩戒洪承畴。
殊不知这样的想法,皇上怎么可能看不出来。
所以张至发索性点名其中的道理,让皇上去做出决断,而皇上最终做出了决断。
张至发明白,这样的小事情,不会影响到皇上对杨嗣昌的信任,要说杨嗣昌也很聪明,在皇上面前堂堂正正的说出自身的想法,不藏着掖着,这样就能够让皇上放心。
Wωω★ тт kan★ c○
让洪承畴出任兵部左侍郎,这是绝佳的安排,以前洪承畴虽然挂兵部尚书衔,但并非是实职,回到京城后,出任兵部左侍郎,说的过去,皇上这样的安排,也是在变相的提醒杨嗣昌,在处理有些事情的时候,还是要多多的考虑,不要过多掺杂心机。
一石二鸟,皇上达到了目的,杨嗣昌也会自省,洪承畴被免去五省总督之职,出任兵部左侍郎,受到了敲打,至于说杨嗣昌与洪承畴之间是不是能够和平共处,那只有天知道了。
其实张至发也一直在考虑如何安排洪承畴,如果洪承畴回到京城,闲置的时间稍微长一些,皇上和杨嗣昌不提出职位方面的安排,张至发会提出建议,让洪承畴出任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也算是给了洪承畴安慰,让皇上能够下台阶。
既然皇上直接提出了意见,张至发就绝不会开口了。
王承恩离开后,张至发迅速草拟了圣旨,待到所有内阁大臣都到齐之后,简单的通报。
在这个过程之中,张至发一直都很关注杨嗣昌的态度,有意思的是,杨嗣昌压根就没有开口表示反对,但也没有明确的表示支持。
圣旨很快下发,洪承畴出任兵部左侍郎。
这道圣旨,在朝中还是引发了些许的议论,不过这些议论都是私下里的,没有谁会在早朝的时候提出来,至于说皇上,压根不会理睬这些私下里的议论。
几天之后,洪承畴回到了京城,正式出任兵部左侍郎。
。。。
休沐之后,张至发刚刚回到府邸,管家就来禀报了。
“老爷,兵部左侍郎洪承畴大人前来拜访,已经到府邸外面了。。。”
张至发看着管家,略微的楞了一下,他万万没有想到,洪承畴刚刚上任,就前来拜访了。
“知道了,你去请洪大人到会客室,我一会就过去。”
管家离开之后,张至发略微的思索了一会,才起身前往会客室。
刚刚进入会客室,正在等候的洪承畴就站起身来抱拳稽首行礼了。
“下官专程来拜访张大人,叨扰大人歇息了。。。”
“哪里哪里,洪大人刚刚回到京城,就任兵部左侍郎,本官还没有来得及向洪大人表示祝贺,今日就一并表示祝贺了。”
听见张至发这样说,洪承畴脸上露出了无奈的笑容。
“下官感谢大人的祝贺,下官自为官以来,一直都是在地方,从未做过京官,本以为能够为皇上和朝廷镇守边关,剿灭流寇,鞠躬尽瘁,谁想到突然被调到兵部,下官对兵部的事情实在是不熟悉,也不知道该如何的做,还请大人多多指点。。。”
张至发脸上带着笑容,但是眼睛里面已经没有了笑容。
洪承畴的这个要求很有意思,身为兵部左侍郎,洪承畴的直接上级是内阁大臣、兵部尚书杨嗣昌,按说洪承畴应该是首先去拜访杨嗣昌,期盼得到杨嗣昌的关照和指点,谁知道洪承畴舍近求远,直接找到自己,寻求帮助。
这样做,怎么说都不合适,也不符合官场和朝廷的规矩。
洪承畴不是初入朝廷之人,这么做肯定经过了考虑,所以张至发不会开口提醒。
几乎没有怎么思索,张至发紧跟着开口了。
“洪大人曾经在西北抵御后金鞑子,维护我大明边关,后又领兵剿灭流寇,获得多次战斗的胜利,深得皇上的器重,对于军事部署方面的事宜,还是很清楚的,本官从未领兵作战,倒是要向洪大人请教了,这指点的话可不敢说,日后洪大人若是有什么为难的地方,本官能够帮忙的,一定会尽力。。。”
听见张至发如此说,洪承畴眼睛亮了一下。
“那下官就感谢大人了,下官今日遇见一件事情,还想请教大人该如何处置。”
张至发微微点头,眼睛里面闪过一丝阴霾。
“下官说的是有关辽东以及北方相关事宜的安排,辽东之战,我朝廷大军打败了后金鞑子,辽东以及边关暂时稳定下来,奈何北方流寇趁此机会作乱,导致北方诸多地方不稳定,兵部拟提议,将用兵的重点放置彻底剿灭北方流寇方面,且抽调部分的辽东边军,参与剿灭流寇的战斗之中,至于说辽东和边关,则维持当前的稳定。”
“下官对此安排不是很赞同,其理由有三。”
“其一,辽东之战取得胜利,的确是稳定了辽东和边关的局势,不过后金鞑子的骁勇,举朝皆知,若是朝廷忽略辽东,将防御的重点放置剿灭北方的流寇方面,特别是抽调辽东边军进入北方剿灭流寇,必将削弱辽东和边关的防御,导致辽东和边关空虚。”
“其二,后金鞑子在辽东之战失败,肯定不甘心,会想方设法报复,以往有这等的情形,当年后金鞑子进攻宁远城池,遭遇失败之后,不长时间就卷土重来,规模和声势更大,此次的辽东之战,与当年的宁远之战,如出一辙。”
“其三,北方的流寇,尽管表现颇为猖獗,攻城拔寨,但其实质上面是流动作战,若是以大军的形式予以剿灭,则流寇会躲进深山之中,让朝廷大军无可奈何,此举让我朝廷大军白白的消耗粮草,还会让地方上无法彻底稳定下来。”
“结合这三个理由,下官认为,剿灭流寇的战斗,需要持久,以少量精锐的兵力,追击流寇作战,其余各镇的大军,固守城池和要塞,堵截流寇逃窜的路线,同时要求地方上规范百姓,让流寇无法筹集到需要的粮草。”
“至于说辽东和边关,需要维持目前的兵力,必要的情况之下,还要抽调各镇的兵力,加强防御,随时准备迎接后金鞑子的反扑。”
“下官将自身的建议提出来了,却被杨大人否定,下官不服气,与杨大人争论,可杨大人却说下官对于朝廷整体的军事部署不熟悉。。。”
张至发听得很仔细,他明白洪承畴的意思,大凡朝廷关于军事上面的重大部署,最终都会经过内阁,作为内阁首辅的张至发,还是有一定的建议权和决定权。
张至发本以为洪承畴入朝为官多年,应该是明白朝中很多事情的,现在看来,洪承畴的确是长期在外为官,一心想到的就是镇守边关和剿灭流寇,压根不明白皇上的心思,也不知道自身已经陷入到权力的旋涡之中。
杨嗣昌这样的提议,一定是皇上默许的。
杨嗣昌举荐熊文灿出任五省总督,负责剿灭流寇的事宜,肯定会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予以倾斜,让熊文灿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的剿灭流寇,而更加关键的理由是,皇上和朝廷抽调辽东边军参与剿灭流寇的战斗,则辽东守卫的事宜,由蓟辽督师吴宗睿和其麾下的登莱新军完全负责,若是流寇再次侵袭辽东,则登莱新军要全力抵御。
皇上巴不得出现这样的情形,让后金鞑子和登莱新军两败俱伤。
帝王心术无处不在,偏偏洪承畴不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
略微思索了一下,张至发咳嗽了几声,慢吞吞的开口了。
“洪大人,这朝廷军事部署的事宜,本就是杨嗣昌大人负责的,本官只是提出一些建议,很多时候也要听从杨大人的意见,至于你刚刚说的事情,本官以为杨大人的安排部署没有什么问题啊,辽东之战,后金鞑子惨败,想必短时间之内不敢觊觎辽东,趁此时机抽调部分辽东边军,参与剿灭流寇的战斗,岂不是能够在很短时间彻底灭掉流寇。”
“至于说杨大人与你的看法意见不合的事宜,本官以为,在牵涉到朝廷军事部署方面的事宜,你还是要多多向杨大人禀报和请示,实实在在说出自身之想法,若是杨大人做出了决定,你就要听从。”
“洪大人,你刚刚到兵部为官,一切的事情慢慢来,不用着急,时间稍长一些了,你自然是能够适应的。”
。。。
洪承畴离开府邸之后,张至发收敛了笑容。
也许皇上在安排洪承畴职位的时候,运筹帷幄,做出了最好的安排,但是皇上绝不会想到,洪承畴与杨嗣昌两人的观点和认识完全不一样,出发点更是不一样,这样两人必定在署理政务的时候发生矛盾和冲突,最终会直接影响到朝廷的若干军事部署。
皇上绝不会想到,精心的布局,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