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唐
作者:枪手1号 | 分类:历史 | 字数:388.4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九百八十三章:落实
即墨,因为一桩盗墓案,现在已经成了天下瞩目的中心所在。
李泽的身世,亦让天下人侧目。
有人冷笑不语。
有人愤慨激昂。
有人满不在乎。
而更多的人,却是一副本该就如此的恍然大悟状。
原来李相是当年天策上将秦王的后裔,难怪能呼风唤雨,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不管世人作何想法,成德李氏一脉,作为秦王后裔的这一点事实,也已经无法改变。先是李安民抵达即墨确认了这一点,然后,李泽夫妇二人,离开了刚刚攻占的洛阳径直赶往即墨,也向世人诏示了这一件事已成定局。
对于唐军前线士卒来讲,这自然是一件可以鼓舞士气的事情。
前线总指挥,大将军尤勇并没有在洛阳停留多久,便挥师直扑潼关,而屠立春则从河东,出南阳,直逼长安。
小山的周围,早已不复先前模样了。一道简易的栅栏,将小山附近数里之地全都圈了进来,而被圈起来的地域当中,百姓已经全体搬离。
至于这些百姓搬迁所需要的费用,补偿等一应所需,全都由李氏宗族私人拿出来。在这一点上,李安民做得极其到位。他甚至以兵部尚书之尊,亲自上门去拜谢这些将要被迁走的百姓,一来是感谢这些年来这些人对于自家祖坟的照应,二来也是对这一次的搬迁对他们造成的不便表示歉意。
上位者做到这一地步,老百姓们还能说什么呢?别说是人家态度诚恳,补偿远远地超过了自家所损失的,单是以人家的地位,一文不给一声令下,你能不走?你敢不走?
现在已经远远地超出了他们的期望,除了赞赏一声李氏宅心仁厚,竟是说不出其它的什么来了。
李泽与柳如烟赶到这里的时候,这里已经成了一片繁忙的大工地。
李安民成了祖坟修建一事的总管,而即墨县令吴秋北则成为了副总管。这让他又是惶恐又是兴奋。
对于他而言,这当然是一次绝好的机会。就此能真正地抱上李安民甚至于李泽的大腿,此次之后,青云直上并不是什么不可想象的事情。李氏祖坟出现在他的治下,这简直是上天对他的眷顾,平白地给了他更多的机会。
论才华,吴秋北并不认为自己会输给其它的同僚,论做事,他也认为自己绝对是一把好手。但问题是,他很清楚在同为武威书院毕业的那些同学们,没有谁会比他差。大家的水平差不多,能力也相差不大,那谁能更早地往前踏一步,那就真是一步领先,步步领先了。
官场就是一个金字塔,越往上,位置便越少,机会也越少,竞争的人却是更多了。这个时候,你不但需要能力,还需要机会。
能力几乎人人都有,武威书院不培养废物,但机会,就真的不是人人都能碰到的了。
现在,自己却获得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除开李泽李安民等李氏一族之外,大量的高官显贵云集于即墨,而自己这个副主管,每日周旋于这些人中间,不说别的,首先便混了一个脸熟,至少这些人都记得了吴秋北这个名字。只要这件事情做得漂亮了,升迁,便是可以预料之中的事情。
当然,前提是把事情做好了,万万不敢稍有疏忽。
事情总是有两面性的,要是把事情搞砸了,那自己也就要被拍到地底了。
吴秋北这些天一直忙得脚不点地,一天睡不上两个时辰。大量的工匠涌进即墨,大量的民夫被调集了过来,这些人需要住,需要吃,天气逐渐转寒,还需要取暖,每一样,都需要他这位副主管亲历亲为,至于李安民这位主管,基本上是只动口的。
这些天来,李安民大体之上只做了两件事情。
每起一座坟墓,他都需要祭奠,哭诉一番。说起来李氏的这些个祖先,大部分都过得很艰苦,所以墓葬也显得极是寒酸,这自然与现在他们的身份不符,而下葬的时候,起初还是有些规矩的,或者是后来一代一代的没落,便愈来愈没了讲究,很多只是草草地埋葬下去而已。现在,自然都要一一的规整过来。
每天都要哭,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李安民这些日子也显得很憔悴,心情便也显得极是不好,弄得吴秋北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所以到李泽抵达即墨的时候,吴秋北只觉得神经一下子崩到了极点,坐在李泽的下首,藏在袍袖之中的手,都不由自主地在微微颤抖。
不过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见面之后,李泽并没有问到关于墓葬的问题,而是仔细地问起了本地的民生经济治安。
对于这些,吴秋北自然是烂熟于胸,山东归于朝廷治下已经数年,不管是土地改革还是其它农商政策,早就踏上了正轨,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比起过往,不知好上了多少倍,吴秋北在本地,也是深得民望,关于这些,他自然是不怕问询的。
详尽地回答着李泽一个又一个有些刁钻的问题,一个又一个的数据信手拈来,有理有据,吴秋北的心情反而平复了下来。
李相果真非常人也。即便是到了这里,到了这个时候,心中所装的仍然是民生民情,这才是人君之相啊!
吴秋北在心中着实感慨了一番。
李泽当然不知道吴秋北对自己的崇敬之心又上了一个档次,实际上,对于这件事,他完全是当成了一件不得不做的例行公事来对待了。
如果说他对李安国,王夫人是的的确确有感情的话,对于这些所谓的祖宗,就真的没啥可说的了。毕竟他是知道的,他的这具身体,跟这些人是压根儿没有半分联系。
当然,作为李泽这个外来者来说,给这些人嗑嗑头也没啥大不了的,不说虽的,单是人死为大这一项,也不让他觉得便吃了亏,更何况,这一次还真是他占了人家的便宜。
倒是李安民,是真真正正地认为自己就是秦王的后裔,即墨候的后代。
真正的知情者,不过廖廖几人而已,自然也不会有人去跟他解释这件事,让他信以为真反而是一件好事。
李泽亲至,自然便又是一场大的祭祀,其规模和声势,都不是先前李安民所能比拟的。李泽带领着自己的两位妻子,一儿一女,在礼部尚书章回的指导之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一项一项的礼仪。每进行一项,便等于在这一件事情上又重重地敲上一枚钉子。
整整三天的大礼仪终于落下了帷幕,李氏认祖归宗一事,便也正式地落下了最后一笔,大唐周报用整个版面向天下刊载了此事,将此事的来龙去脉以及一应证据,详细地告知天下百姓。有公孙长明与章回这样的两个人主导此事,基本上做到了滴水不漏,而心思缜密的两人,更是在后面还设计了一系列的后续事件来为这件事敲砖钉脚,将假的完全做成真的,这便是公孙长明与章回两个人的总体思路。
公孙长明是那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家伙。
章回虽然是正统的读书人,但却不是迂腐的读书人,同样地他也认为,如果这件事能够帮助李泽更好地收拢人心,更快地一统天下,更好地让天下百姓过上山晏河清的好日子,那他做做假,也算不得什么。
为了天下万民,这算是做假吗?
就在李泽呆在即墨完成了这些家务事之后,辽东的好消息也终于传来了。
这让云集于即墨的高官显贵们都是欢呼雀跃。
李泽对张仲武的重视远甚至重视南方向训等人,为了消灭这个心腹大患,他甚至于在数年之前便开始布局,数年筹谋,终获成功。
布局时的无比艰辛,到了收获的时候却显得异常简单了。短短的数月功夫,一代枭雄张仲武便被打得万劫不复。
李泽收到的报捷文书之中,不仅仅有张仲武就擒,还有万福已经攻克了辽王城,张仲文在城破之日自杀,张氏一族,男丁大都战死,其它的尽皆被俘。
辽东,已经正式纳入到了大唐的统治之下。
当然,报告之中也有不好的消息,那就是张氏溃散之日,整个辽东的统治土崩瓦解,而大唐的治理,明显是跟不上军队前进的步伐,大量的张氏旧部溃散于山野,沦为了流匪。更多的辽东大户或因为惧怕唐军的报复清算,或担心大唐朝廷的政策,有的据堡自守,有的占山为王,更多的则与流匪相勾连以图自保。
总之,现在的辽东,是一片稀乱。
而这,显然不是靠着军队便能解决的。
军队,永远只是暴力镇压机器。而解决辽东问题,很显然首先便要从地方治理之上开始。文福和韩琦的奏折,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希望朝廷马上派遣大量的官员进入辽东,以将管理体系尽快地恢复起来,然后才能谈到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