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之军工系统
作者:远征士兵 | 分类:军事 | 字数:51.2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997章 导线
第997章 导线
其实王学新在这方面也有深远的考虑。
在鹰酱那发展反坦克导弹一方面会给八路军省很多事……八路军同样也需要反坦克装备。
虽说此时八路军手中的火箭筒完全够用。
但军事装备的研发是必须走在需求的前头的,否则,当战场需要这款装备时再研发,那时就已经太迟了。
火箭筒的确好,它有生产简单、操作容易、成本低廉等优点,但缺点也同样明显:命中率低、射程近、穿甲厚度小。
这其中尤其致命的穿甲厚度,以八路军此时的工艺,生产出能穿透50MM厚度装甲的火箭筒几乎可以说是极限了。
其实这不只是生产工艺的问题,更是火箭筒本身的问题:
如果说要穿甲厚度更高,就应该更多的装药。
如果有更多的装药,就意味着火箭弹更大、更重。
而如果火箭弹更大、更重,就不适合单兵作战……
因此这其实是矛盾的而且几乎无法解决。
不是说生产不出来,而是生产出更大、更重的火箭弹,就失去了火箭筒灵活、机动、易隐藏的优点,在战场上很容易被敌人发现并反制,于是就失去了实战意义。
这就要求八路军需要开发一款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精度更高的反坦克装备以应变将来的战场。
反坦克导弹显然能满足这个需求。
王学新其实考虑过更远……将来有一天,鹰酱与志愿军相遇如果多了一款反坦克导弹,会不会对志愿军装成影响?
王学新认为这影响不大。
原因是志愿军几乎没有坦克,同时这场战役鹰酱在装备上全面占优,炮火能把志愿军阵地反反复复的轰个几遍,鹰酱还需要用反坦克导弹炸么?
更何况,志愿军与鹰酱打的是坑道战,反坦克导弹又有多少机会能派上用场?
再退一万步说,这是鹰酱与八路军合作研发的,如果鹰酱有,是不是说八路军,将来志愿军也应该有?
反坦克导弹对于火力全面占优的鹰酱起不了什么作用,但在志愿军手里就不一样了。
鹰酱有坦克,而且还有大量的坦克。
志愿军战士手里的反坦克装备奇缺,他们还是用手榴弹、炸药包组织爆破小组上去炸,因此,志愿军几次在战场上包围了鹰酱部队都被他们用坦克强行突破包围圈。
在这情况下,为志愿军加强了火箭筒和反坦克导弹,是不是给志愿军增加了许多战机甚至可以说是补上了短板?
王学新是考虑到这些问题,才没有顾虑的把线导导弹的想法告诉了斯金奈。
斯金奈得到这个很有创意的想法后如获至宝,马上就着手研发线导技术。
不得不说,鹰酱一出手就是不一样。
线导这东西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
说它难吧,它其实就是用一根导线连接弹体实现对其控制。
说它简单吧……直做起来却会有一大堆的问题。
就比如八路军研发的X1,其导线是用普通的细铜线,因为铜线不够线只能喷上漆绝缘。
但它长度一长依旧超重。
王学新是用了两端设置滚筒的方法解决,但射程依旧很难超过三百米。
这不是导线够不够长的问题,而是铜线一长全部拉开,铜线本身的重量就能将铜线扯断……铜线一断,显然就无法控制了。
另一方面,X1可以使用铜线的另一原因,就是X1的飞行速度不快,飞行速度不快就没有那么大的冲量不至于将导线扯断。
然而,难道X1就不发展了?
如果要发展,将来该往哪个方向发展?
显然就是要提高X1的速度增加X1的射程。
而决定这两个指标的重要因素最后就会归结为一个看似不起眼的东西:导线。
导线的粗细以及韧性决定了X1的射程和速度,没有一个合格的导线,一切都将停滞不前。
这原本对王学新来说是个大问题,因为八路军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工业基础,无法生产出又细又有韧性的导线。
但这个问题却被斯金奈这个反坦克导弹的项目解决了。
因为有这个需求,鹰酱马上就动用他们的科研人员,在鱼雷导线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开发反坦克导弹的导线……
这个项目是在鹰酱国内做的,八路军这没有这样需要的设备。
据说鹰酱第一时间就把研究最先进战机以及改进型鱼雷的专家都紧急调来研发这种导线了。
鹰酱不愧是鹰酱,仅仅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研发出合格的导线。
这种导线也是铜质的……铜的导电性好,即便细如发丝也能准确的传递信号。
但铜的质地偏软,做细了就很容易被扯断。
鹰酱就想了一个办法,在细铜线外包上一层尼龙纤维增加其韧性,而且是用精密仪器包裹的,成品依旧细如发丝,如果不用放大镜看根本就无法发现它外层还有一层东西。
导线制作完成后马上就用飞机运往华夏送到斯金奈手中。
斯金奈把导线装在火箭弹上一试验,效果出其的好,精度比之前高了许多,火箭弹可以在射手的控制下飞行并奔向目标。
虽然依旧没有命中目标,但那是因为射手控制不熟练……线导反坦克导弹就像玩游戏一样,用摇杆和按钮控制火箭弹飞行,射手也需要一段时间的训练才能把握控制的“度”。
因此,斯金奈就高兴的把电报发向国内:“我想我们已经找到其中的决窍了,他(指王学新)没有骗我们,的确是可行!我想,X1也是这样操作的!”
斯金奈的想法很正常,他认为反坦克导弹可以用这种方法,X1当然也可以。
问题是……
斯金奈没有考虑到一点:反坦克导弹的发射环境相对稳定,几百米的范围而且还有射手控制,相对较容易。
X1所在的环境就不一样了,那是战机发射出去的,周围到处都是强劲的气流,如果没有控制系统将弹体稳定住,只怕还不等射手控制,X1就被吹得到处拐弯做无规则运动了。
而斯金奈的这个成果,具体说应该是导线,自然就被王学新移植到X1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