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我能看到未来世界

作者:筷子老叔 | 分类: | 字数:50.4万

第一百三十章 文明枷锁

书名:我能看到未来世界 作者:筷子老叔 字数:2092 更新时间:2025-02-02 06:16:39

第128章 ,文明枷锁

这些生物虽与蓝星生物有一定共通之处,但差异还是相当明显的,蓝星上组成生物的细胞大小在五到两百微米之间,而这里的生物细胞的大小差别更大。

看似相同大小的两个浮游生物,一个是多细胞生物,而另一个可能是单细胞生物,想给火星生物依照蓝星上的科属分类绝对是一件相当复杂的事。

单就那些浮游生物,可能就要分成上百个科,几千个属。

而依照蓝星对于动植物的划分来看,林轩他们发现的那些物种全是动物,崖壁上的那些看似是植物的东西本身也是附着在崖壁上的动物,不管是从细胞结构还是从习性以及繁殖过程来说,都属于动物。

浅水区部分类似藻类的浮游生物团倒是有些更像植物,细胞内有叶绿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不过这些个体也不单单是依靠光合作用进行能量交换。

研究这些东西是一件麻烦事,好在林轩他们回来的早,这些浮游生物即使在精心维护的培养皿中死掉的速度也是极快的,而且繁殖能力也是大打折扣,估计要不了多久就只能研究一些死掉的细胞了。

火星上的探索还在继续,不少地方干员也发现了地下水,一些丰度远超蓝星的富矿,还有大片的煤矿,不过这东西现在对于已经有可控核聚变技术的九州来说意义并不大。

如果在火星建立基地的话,日子一定比在月球舒服的多,这里不仅有水,还有大气,温度相比较月球也更加适宜一些,就连深层土的土壤成分也更像蓝星。

林轩之前带回去的火星深层土在脱硫之后加入了部分微生物,甚至可以种植苔藓,虽然与实验室中精确控制的环境脱不开关系,但苔藓都能种,种土豆种青菜自然要比在月球简单的多。

但蓝星用不了两年就要搬走了,火星不像月球一样会一同带走,这个火星基地自然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未来的人类不缺可以移民的星球,火星的意义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对于蓝星上的普通人来说,探索火星,意味着将来给人类找一个接盘的地方,对于九州来说,火星上的矿产资源更吸引人,但对于林轩来说,探索火星唯一能得到的就是在将来给蓝星人民公开星海的时候,让他们多一个心理跳板。

毕竟哪怕是火星曾经都存在过文明,宇宙这么大,有一个文明集合体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而且人类能以平等的身份加入这个集合体,这绝对算得上一件好事。

火星上的探索如火如荼,而林轩却有些兴致缺缺,除非现在告诉他火星的地下水中依旧有活着的火星人,不然他对火星已经没有多少兴趣了,毕竟这颗星球将来距离人类太过遥远。

现在不但找到了这么多地外文明存在的证据,还找到了这么多现存的地外生命体,有这些作为公布星海的跳板已经足够了。

足以让老吴疯狂的外星生物将会在未来几年后多到让他麻木,林轩早就麻木了,因为从可乐的口中,他知道星海这个组织中文明的数量很多很多,与天上的繁星一样。

单单是可乐的种族就进化出了无数亚种,单是蓝星上的生物学就细分了无数专业,将来步入星海后如果没有脑接芯片辅助学习,估计学到死都摸不清星海的皮毛。

科技大爆炸已经开始了,认知大爆炸也已经在路上了,但是这些天鸾鸟平台上的论坛就有无数内部干员惊呼宇宙的奇妙。

生物样本刷新了一众干员们对于新奇生命的认知,原本只能以蓝星作为参照物来推测,而如今有了火星的参照,一些对的理论被证实,错误的理论也被直接推翻。

火星生命同样是碳基生命,同样需要氧气与水,而在海沟中的水中,氧含量要比火星大气充沛的多,高达百分之一左右。

而生物喷泉附近的水,氧气含量更是高达百分之一点二。

而在这两天对于那些单细胞生物的研究中,众人还发现其中一种火星独有的细胞体,可以吸收热量与二氧化碳,直接吐出氧气。

这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蓝星上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

尤其在生物喷泉附近收集的水体样本中,带有这种功能的浮游生物占了绝大多数,这种浮游生物吸收地热与二氧化碳,吐出氧气,自己通过海水中和,得到部分有机物,算是火星生态位中的生产者。

由此看来,火星人如果真的转入火星地下水中,搞不好还是有一定活路的,可能真的可以活下来,但几十亿年太久,在那种地方就算可以活下来,科技必然会很受限制,甚至科技发展越来越往回也说不准。

在黑暗的地方太久眼睛会被蜕化,那这个文明就算还存在,也必然没有迈入星海的机会了。

随着各个登陆组在火星各地的采样勘探,众人也终于靠向了那个曾经辉煌过的火星国度。

在火星曾经的一片海洋中,海底存在着一个无比辉煌的石器国度,其先进程度甚至要超过曾经蓝星新大陆的那几个文明。

火星上并不激烈的地质活动,让这个规模庞大城市群没有像蓝星上的化石一样深埋地底,而仅仅是盖上了一层尘土。

海底的城市自然跟蓝星的城市不同,这是一个规模庞大的碉堡,用石块儿与生物凝胶铸成,碉堡最顶部是城市的入口,而这个碉堡四面的墙壁则是居民居住的地方,有无数密密麻麻形似蜂巢一样的小型碉堡挂在大碉堡的墙上。

长年累月的风吹日晒也没有让这个城市被完全掩埋,顶部依然露了出来,如果不是海底原本一马平川,探索的干员估计会以为这是一个小土包。

在用安全绳从顶部的入口索降下去后,众人这才知道这个城市群的庞大,半径达到一公里的碉堡,相当的圆润,单就从圆的程度就能看出这个文明曾经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