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史周期
作者:基建工程兵子弟 | 分类: | 字数:129.9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429章 那年,他含泪退伍之后,回村当了民办教师,30岁考上大学
人们常说,部队是个大熔炉,军营是所大学校。这话很有道理,咱当兵的人体会最深刻。
在那里,像我们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十七八岁的“毛孩蛋子”,你可收获:素质优秀的强健体魄,令行禁止的纪律观念,吃苦耐劳的革命精神,成长进步的难得机遇,改变命运的两用技能,感情深厚的战友情怀和终生难忘的美好记忆。
古人云,“拂石坐来衫袖冷,踏花归来马蹄香。”是的,一个人如若经历了军营的磨练砥砺,不论你时间长短,职位高低,一旦退伍归来,回到故乡或其他机关单位,充分发挥自己在部队培养的优良素质和聪明才智,不怕艰难曲折,必定能够成就一番事业,花开芬芳,马蹄留香……
我的老班长叫祝运廷,江苏沛县人,比我早当三年兵,却比我大五岁。那年他以新兵团的排长身份(实际身份是班长职务)到我们家乡接兵,不但成全了我当兵的心愿,而且他还把我带到他的连、他的班。说真的,他对我厚爱有加,我对他也是感恩不尽。
与他朝夕相处不到一年,不仅跟他学了许多军事技能和知识,也发现他确实是个人才,让我望尘莫及。
班长和我一样,是个农村孩子,可他1965年就已经是县高中三年级的一位高材生。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那时候班长所在的县上百万人口,全县只有一个高中,一共两个班,不到80人。
那时候的高中生,凤毛麟角,可比现在的大学本科生金贵多了。不信?那年秋季高考,该县高中毕业生90%的被录取,而且还有2个清华、7个北大、11个南京理工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像标杆似的立在那儿,至今无人超越。当时班长在班里的成绩不出前三,对高考信心满满,不料名落孙山。
事情是这样的。考试过后不几天,学校通知他到医院体检,结果拍片查出他曾经患过肺结核病。虽说病灶已经钙化,但结论是“病灶不稳定”。
至于什么时候生过结核病,大概由于年纪轻,抵抗力、免疫力较强,祝运廷自己都不知道;但就是这五个字的结论断了祝运廷的大学梦想。
后来班长坚持在家一边检查治病,一边复习功课,等待来年的高考,重整风帆再扬波。在班长看来,只不过晚一年的事,就是多吃点苦,没什么大不了的。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就在第二年即将高考的六月,却迎来了“十年特别时期”,学校全部停课,运廷大学梦断南柯。
那年他才18岁!
时间,总是不紧不慢、不急不躁地信步前行,真的无情——当你幸福愉悦时,它轻轻拂过你的肩头,悄然离去;而当你深陷悲痛之时,它却犹如漫长的冬季依然如故,让你无法挣脱。
停课后,运廷又回到乡村故土,在那个“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广阔天地里,面朝黄土背朝天,食不裹腹,力不从心,前途无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没想到两年后赶上了征兵,那是1968年的初冬。“盼星星盼月亮”的农村青年祝运廷终于盼到了人生的转机,他义无反顾地踊跃报名参军,有幸来到我们部队。
不瞒你说,那时候的新兵都才十七八岁,“奶娃子”。由于那时候农村贫穷落后,他们大多没有上过学;个别小学毕业的都十分稀罕了。然而祝运廷却成了个另类——20岁,作为一个高中生,不仅让一众“新兵蛋子”们羡慕称奇,就是领导也另眼相看。
再加上后来他军政皆优,能文能武,而且人品素质众望所归,不到一年,老祝就当了班长入了党,并被作为干部苗子培养。那年领导让他当我们新兵连的排长,就是提拔干部的信号。
可就在关键的时候出了“岔子”。那时候部队提干直接从战士中择优选拔,虽然说不重文凭,但看重个人表现,讲究家庭政治背景。结果在政审时,家乡的大队来信说,祝运廷的爷爷是地主成份,父亲做过小生意,被生产队批斗过。
就这一封信,断送了祝运廷的仕途前程——“煮熟的鸭子飞了!”
说到这里,有的战友可能说,那老祝当初是怎么当的兵、怎么入的党?其实也很简单。当年划成份的时候,祝家父子分家不久,结果老子有财,成了地主;儿子,也就是运廷的父亲,刚结婚,自然没有分到多少家产,所以划了个中农成份。
按政策规定,中农的孩子可以当兵,这就为后来老祝入伍创造了条件。至于后来地方出政审时为什么说了坏话,听老祝说,大队支书与他是邻居,两家有点小矛盾。当看到运廷要当官时,人家心理不平衡,结果没仇没恨地在背后“捅了一刀”,给祝运廷添了大麻烦!
在1972年,万般无奈的班长只能含泪退伍,营连首长很惋惜,不过爱莫能助,只好放人。
记得临别前的一天傍晚,弯月如钩,寒风料峭,营房外的山树林边,我和班长促膝而谈。班长悲从心来,泪如雨下,茫然的我也泪流满面,只能献上一份无助的劝慰和祝福。
第429章 那年,他含泪退伍之后,回村当了民办教师,30岁考上大学
四年来,班长在部队历经磨练,长进不小。然而“拂石坐来衫袖冷”,部队这块巨石他没暖热,依旧石凉袖冷。我就想,人总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东方不亮西方亮。换个环境,回到家乡,命运之神一定会助他一臂之力,时来运转,“踏花归去马蹄香”。
祝福,只是一种希冀,与现实相差甚远。在一派流水潺潺、莺歌燕舞的喧嚣声中,老祝回到阔别四年的家乡。可在老祝眼里,四年后的家乡山河依旧,人事如故,老模样,并没有什么新的生机和希望。
鲁迅先生曾在他的作品《过客》中这样描述到:同样一个地方,由于不同的视角和心态,少女看到的是鲜花,老人看到的却是坟墓。然而,不管是鲜花掩盖着坟墓,还是坟墓的尽头是铺满鲜花的原野,我们还必须面对现实向前走,事情还得做,日子还得过。
回到老家后,祝运廷把过往的尴尬事当成克服困难,笑对人生的精神动力,重新寻觅人生之路。
由于父辈的影响,四年的军旅生涯不仅没有给班长带来什么荣誉和光环,而且其生存环境比以前更恶劣。
战友们都知道,当年的退伍军人大多是哪里来哪里去。但由于在部队的历练他们都有着良好的素质,许多农村的战友回去不久就当了大队支书、生产队长一类的职务。
而祝运廷为了在家乡立足,他以一位普通退伍军人的自觉,一心扑在生产队里,像远古的先人们一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精通了割砍锄耪,懂得了春种秋收。
然而,由于家里的政治包袱和环境,他不仅没弄个一官半职的当当,而且家里的十几口人连吃饭都是个大问题。
说实在的,现在的农村孩子为了谋生都出外打工,一年也能挣个十万八万的。一些有文化有心计的青年还能自创企业,当个老板经理什么的,更是取得不错的成果。
可在当年,由于政策不允许,像祝运廷这样有文化且受过部队培养锻炼的青年,根本就没有用武之地。
为了生存,他曾随父兄外出逃荒打工,远离家乡三百里,开山碎石一年半。二十斤的铁锤天天轮,虎口震裂,汗流浃背,一天下来,也只能挣个两块来钱。
说到挣钱,老祝连在砖瓦窰场打工脱砖坯的活都干过。他曾告诉我,那时他无早无晚地拼命干,一天能脱600块砖坯……就这样劳累折腾一天,还挣不到三块钱。
生存的环境如此恶劣,祝运廷以军人的坚强毅力支撑下来,可政治环境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因受家庭成份的影响,他好不容易找了个媳妇。结婚那天,亲戚战友同学前来祝贺。
班长就准备了四盆菜、上了两瓶酒,以表谢意。可就这,也有人借大操大办之名告到大队。大队的工作组竟然搅了他的婚礼,没收了礼金。不瞒你说,工作组这种丧心病狂的行径差点要了运廷的命。
还好,也算老天有眼,那时,农村的学校已经复课,乡里还扩建了一个初中。由于缺少教师,老高中毕业生祝运廷被学校盯上了。可有人说,他是地主的孙子、落后分子的儿子,不行。
可校长说,他是退伍军人、共产党员!最终,他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再加上当时确实缺少人才,祝运廷终于走出了砖瓦窑厂,脱掉了满是泥污的工作服,侥幸当上了一个民办教师。从此,老祝重拾笔墨,又闻书香。
这是老祝第一次沾到当兵的光!
四年的军旅生涯,让老祝成熟老练了许多,面对如此窘境,他对国家、对党从未说过一个“不”字。
后来我和班长相聚,顺便聊起他当时的心情。运廷一脸无奈地说,当时的气候环境就是那个样子,自己的命运自己无法掌握,没有办法,只能听天由命。唯一能做的,就是想方设法,让困难和痛苦尽量减少一些。
后来形势逐渐地变好,国家实现了政策的根本转变,祝运廷终于迎来了时来运转的那一天——1977年恢复高考。消息像春雷,让早已麻木不仁的老祝猛然惊醒,重新振作。
由于当初基本功扎实,老祝忙里偷闲,煤油灯下苦读,仅复习一个多月,在年底的高考中竟以优异成绩考取南京师范大学,在家乡轰动一时。
古圣贤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老祝坎坷不平的人生之路告诉我们,人生,就是一路不知疲倦地向前奔跑。没有雄心壮志,没有远大理想,怎可采撷生命之树的绿叶,尽情享受生命的绚烂多彩?
当然,也有人说,个人的前途是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国家的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哪有老祝的今天?噢,也对!
不过,也有宿命论者。那些信天命者说,人的命,天注定。老祝的人生之路,老天八百年前都给安排好了!是呀,各种机缘巧合的因素,也确实帮助老祝先抑后扬,走上人生的坦途。
人们常说,“不论啥事,一个理说不到头。”细掂量,这话还真有道理!
说到这,有心的战友可能已经猜想到,老祝上大学的时候年龄可能不小了。是的,那年班长已经年满30岁,儿子已经可以打酱油了。
最搞笑的是,他们班的一个同学,17岁的小丫头小李子,见了他竟慌不择路地称呼他“叔叔”,弄得老祝一个大红脸。“哎,那个时代见怪不怪。不论怎么说,这是个天大的喜事,毕竟我来了!”后来,祝运廷不无尴尬地说。
诚然,啥事都要一分为二。“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上大学,小有小的优势,但大有大的好处。老祝天资聪颖,又有扎实的文化功底和较为丰富的社会和部队阅历,如今进了大学校园,重拾旧爱,有了用武之地,竟一发不可收拾。
他除了门门功课优秀之外,他还利用多余时间常跑图书馆,拓展知识面。后来他竟搞起学术研究。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有关郁达夫的研究。
就读期间,他先后撰写了十几篇研究论文,先后在学报和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老祝一时成了学生中的佼佼者,让人刮目相看。
大学毕业时,曾因其文学功底深厚及专业爱好,师大及有关的院校愿意接纳他。然而老祝情在家乡故土,不舍穷家破院、糟糠之妻和幼小儿女。他义无反顾地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园热土。
后来被母校诚恳相邀,当了县中学的一名教师,以报家乡的养育之恩,学校的培育之情。
花开花落,月缺月圆。一眨眼间几十年就过去了。回眸过往,老班长终于成就了一番事业,他不仅先后当了县教育局、县报社的领导,而且他还利用业余时间,笔耕不辍,赞美家乡,歌颂生活,先后出了几本书,成了家乡知名的作家学者,收获满满。
一时间,被树为全县退伍军人的先进典型和楷模。
如今,老祝年逾古稀,退休多年,但他不和岁月论安暖,只与文字共悲欢。你看,祝运廷眼下身心尚好,还经常驾驶着他那轻灵的电动车,不急不慢,无声无息地穿梭在家乡小城的大街小巷,阡陌交通,坚持调查研究,继续秉笔书写家乡的美好篇章!
“踏花归来马蹄香。”不错,退伍军人祝运廷回乡砺志的故事,至今诗意盎然、花香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