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史周期
作者:基建工程兵子弟 | 分类: | 字数:129.9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448章 和我同龄的战友,已备好了棺材和墓地,他说出真相后,
在我的战友中,有一位来自安徽黄山的,今年六十八岁,和我同龄。他的名字叫吴广林,当年我们一块在重庆当兵时,我和他的关系还算可以。
他在部队四年后,退伍回到了他的老家,因为距离的原因,从那以后,我们两人之间再也没有过任何联系。
从2019年12月,吴广林在一位浙江富阳籍战友的推荐下,加入了战友群,由此,我和他才开始和他联系。
一晃四十多年,我们都老了,在交流中得知,战友吴广林唯一的儿子在杭州拱墅区的一家机械厂打工,儿媳在一家食品公司做客服,家里的条件一般般。
他前些年,一直在外地打工,从事刷油漆和保洁之类的工作,后来因为年龄上的原因,找工作越来越困难,于是,他和老伴为了减少开支,就回到了歙县农村的老家,平时种了一亩地和几分菜地,维持着最起码的生活。
但在昨天的聊天中,他说今年已经为自己和老伴提前做好了棺材,也造好了墓地(他们那里属于山区,农村还没有实行火化),明年三月份,他和老伴会去市里,到时再去挑选自己临终时穿的寿衣。
那两口棺材,是他事先花钱买好的木料,然后让当地的木工做的,两口棺材总共花了2450元。
而墓地,是在自家的山地上建造的,让当地的师傅包工包料,花了两万二千五百元。
听他这样讲,我不太相信,才六十八岁,就做这样的安排,未免做得过早了吧?
他见我将信将疑,他随即发来了照片让我看。
战友吴广林告诉我,在他所在的村庄,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基本上都为自己预备好了棺材和墓地。我知道他说的是实话,但是确实让我感到诧异。
说真的,记得在我年轻的时候,我们老家的农村也有老人为自己预备棺材的风气,记得那时到一些长辈家里,就会看到他们的房间角落,放置着棺材。
当时听我村里的老人说,谁也不知道自己活到哪一天,万一突然离世,到时临时做棺材也来不及。
记得我奶奶在他七十岁那年,父亲也提前为他预备了棺材,父亲告诉我,爷爷是猝然离世的,当年他才十二岁,那时家里的经济状况很不好,爷爷下葬那天,因为家里没有备用的棺材,是家里用了两块门板,将爷爷草草安葬的,这也成了父亲一生的遗憾。
为了规避不必要的遗憾,在奶奶七十岁的时候,父亲就开始为奶奶的后事进行准备,他担心万一到时买不到合适的棺材,让村里人笑话。
因此,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的老人在活着的时候,能够拥有一口自己满意的棺材,也成了当时的一种风尚。
不过,奶奶还健在,她房间里就放着一口黑漆漆的棺材,每次我回家看到时,我就觉得如芒在背,内心充满了不安。但奶奶却经常拿着毛巾,擦拭那口棺材,说那是她在另外一个世界的房子。
时过境迁,这些年,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我老家这样的农村习俗已经彻底消失了,再也看不到为自己准备身后事的现象了,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这样的习俗终止的。
于是,我就好奇地问战友吴广林,我们老家那里,如今这种习俗已经见不到了,为何在你们黄山那边的农村,很多老人六十出头,就提前为准备棺材和坟墓,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随后,战友吴广林给我说出了他自己为自己准备的理由,听了背后的真实缘由之后,心里特别难受,一阵怅然。
他说,自己的儿子今年40岁,如今住在杭州当地提供的廉租房里,六十五平方,每月支付七百元,唯一的孙子,考上了浙江树人大学,尽管儿子和儿媳省吃俭用,但每月的开支至少也要五千元左右,日子一直都过得特别拮据。
战友吴广林声称,他儿子在杭州买房,基本上没有可能,如果自己不提前把自己的身后事处理好,儿子和儿媳将来是没有能力,为他和老伴做妥善安置的。
自己如今把这一切的一切都准备好,到时儿子只需要找几个人,把自己抬到山上,然后塞进墓地留好的洞穴里就可以了。这样的话,也就不会给自己的儿子增添任何麻烦,自己将来走时也会体面一些。
再说,人的命运也不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今天脱下鞋和袜,谁也不知道明天能否再穿上,如果突然死去的话,到时让人做的棺材肯定会十分敷衍,因此,提前备好,那一天真的来临时候,也不至于束手无策。
但我对战友的做法不敢苟同,我觉得人在离世之后,将自己的骨灰撒在江河,或者进行树葬,那样反而给孩子更减少负担,那样也更绿色,也更环保,也更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
各位条友,在你们那里的农村,老人健在的时候,有提前为自己准备棺材的现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