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黄巾张狂

作者:艾叶客 | 分类:历史 | 字数:151.8万

第4节 诸侯汹汹势(二)

书名:黄巾张狂 作者:艾叶客 字数:3094 更新时间:2024-11-25 23:33:42

田元皓,单名一个丰字,冀州钜鹿人,与“大贤良师”张角算是同乡。他在冀州的地界上,可是声名不小。特别是此人在大汉官场的出身,不是比较常见的举“孝廉”,而是更加稀有的举“茂才”。

所谓“茂才”,又作“茂材”,是汉代的另一种察举常科。西汉时原作“秀才”,到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

按照字面意思来说,“茂”者,美也。茂才者,有美才之人也,即天下间的优秀人才,非比等闲之辈。

比起明清时期通称“生员”的那种“秀才”,汉时的“茂才”身份,地位可是要高得多了。

汉朝选拔充任官员之人才的方法,是为察举。重要的岁举常科有两个,一个是孝廉,一个是茂材。两者相较,茂材无疑地位更高,更加为世人所重。

别的不说,单看孝廉主要由郡举,茂材则主要是由州举,其中的差异,就可见一斑。

在被察举的人才中,有不少是先被举为孝廉,复被察为茂材的。因茂才的位高,人数也就少了。像冀州这样的大州,一年所举之孝廉可达数十人。而茂材,依照汉家制度,一个州一年只能举一人。

就算加上三公、光禄勋、司隶以及位比公的将军每年之各举一人,总计每年整个帝国录用的茂才,也才不过才近二十人,尚不及每年所被举之孝廉的十分之一。

如果将孝廉与茂才两者进行一个对比,就相当于后世高考的“市第一”与“省状元”之间的差异。

由于人少位高,在任用上,茂材也就远比孝廉为重。孝廉多被拜为郎官,之后可能会被外放为县令、长。而茂材起家就是县令,个别茂材甚至起家就是二千石。

就像田丰此人。在被察举为茂才以后,先是被太尉征辟为属吏,接着就被天子任命为待御史。若不是田丰的性子太刚直,看不得宦官当政,前些年里愤而辞官回乡,说不定干到现在。他都有可能当上九卿一级的朝廷重臣。

自从数年前田丰辞官回乡以后,田丰一直都隐居在家中,谢绝了历任太守和冀州刺史的征辟。只是在“黄巾之乱”的时候,他才短暂出山,召集过郡中的豪杰,帮助官兵平定黄巾军。

这次若不是袁绍携着“诛杀宦官”的英雄光环,又身为袁氏嫡子和党人魁首双重身份,也未必就能够请得动田丰这位重量级的人物。

田丰对董卓这个不学无术的武夫执掌朝政,也是深为不满。治理国家的责任。何等重要,就算是经验丰富的大汉重臣,也未必能够做得好。董卓一介只懂得杀人的武夫,会有能力处理好那些国家大事?

对此,就算是杀了田丰,他也绝不相信。

可是,董卓执掌朝政,是被确定的事实。田丰一介白身。对此当然毫无办法。若是想要避免大汉社稷,在董卓这个武夫的手中衰弱下去。就必须有人能够抗衡董卓,将其从朝廷赶走。

环顾天下英杰,有名望、有能力、有实力在未来达成此等目的之人,能够被田丰看入眼的有力豪雄,便只有袁绍一人尔!

像田丰这等人杰,等闲不会投靠主公。可一旦有了主公。为了己方的大业,那必然是不顾困难,不惜己身,全力以赴。他得到新主公袁绍的委托,自是毫不推辞。立刻动身前往冀州治所邺城。

田丰对新任冀州牧韩馥,并不熟悉。但是,他对冀州如今的那些知名人士,却是了如指掌。在面见韩馥之前,田丰先将目前韩馥所信重的几位冀州名士,一个一个的拜访了一遍。

譬如韩馥所征辟的治中从事刘惠,别驾从事耿武、闵纯,骑都尉沮授等人,都是田丰的老相识。以田丰在冀州的名望,说服这些人,并不算难事。就连韩馥从家乡颍川带过来的同乡亲信郭图,田丰也送上了同为颍川名士的淳于琼写的信,对其进行游说。

所以,当田丰正式将袁绍写的起兵公文交给韩馥时,韩馥已经在暗里堕入田丰的谋划中,而不自知。无论是郭图,还是刘惠,亦或沮授等人,有田丰事先的拜访在前,要么对举兵之事表示赞同,要么至少也是不反对的。

特别是州牧府中的大名士,治中从事刘惠,在韩馥问计的时候,仗着自己人脉强,年资老,毫不客气的对韩馥说道:

“今兴兵为国,何谓袁、董!”

——兴兵是为了国家,大人怎么会问要帮助袁绍还是董卓呢?谁对国家有利我们就帮助谁啊!

当然,没有人会认为,董卓这个武人执掌朝廷权柄,是有利于大汉帝国稳定的事情。所以,刘惠这句话里隐藏的潜台词,自然还是明显倾向于与袁绍一起举兵,反对董卓专权朝政。

只是,韩馥到底是在朝廷中任职多年的老臣子,对于中央朝廷的威严还是极为顾及的。纵然他手下的大吏们纷纷赞同对抗董卓,韩馥还是婉言拒绝了部下的提议。这时,刘惠察言观色,见火候差不多到了,这才正式提出一个看似折中的建议:

“兵者凶事,不可为首;今宜往视他州,有发动者,然后和之。冀州於他州不为弱也,他人功未有在冀州之右者也。”

——打仗是危险的事情,不可轻易的就去当出头鸟。现在应该看其他州的动向,有愿意先发动者,然后我们再响应。冀州对于他州来说是强州,所以就算他人有功,也不可能有在冀州之上的。

对于刘惠这个说法,韩馥勉强算是满意了。于是韩馥在给袁绍的回文中,隐晦的表达了他对董卓的不满,暗示袁绍可以自由举事。而这个表态,才是田丰此次拜见韩馥真正想要得到的东西。

至于拉拢韩馥一齐举事?

这可不行。

韩馥若是来了,以他在袁氏故吏中的地位,又有整个冀州为后盾,只怕就连袁绍都不得不屈居于韩馥之下。若不是看透了韩馥必然不肯起兵反对中央朝廷,田丰绝不会请刘惠等人如此劝说韩馥。

这一招,就叫做以退为进。

得到了冀州牧韩馥暗中同意举兵的答复以后,袁绍一方的人马,算是可以不被掣肘,全力的运作起来。

呆在偏远的渤海郡,距离京师数千里之外,当然不可能对讨伐董卓的大业,发挥什么作用。所以,袁绍在正式宣布举兵讨伐董卓后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带领一支小规模的亲卫部队,一人双马,日夜兼程,赶往兖州一带,以便领导当地的州郡大吏们,夺得这次举事的盟主之位。

由于袁绍是轻骑飞奔,他的主力部队依然被留在遥远的渤海郡,由淳于琼统领,颜良、文丑二人为副将。换句话说,袁绍这次前往讨董,纯粹是一个空架子,完全是打算借助别人的兵力,来完成这件大事。

以袁氏在天下间的声望来算,讨董事成,袁绍是首屈一指的大功臣。若是战事不利,他也可以拍拍屁股就返回渤海郡,实力毫发未损。以后董卓想要找他的麻烦,渤海军以逸待劳,对上董卓的凉州军,依然有一战之力。

对于袁绍的这种做法,虽然有人暗中不满,觉得他这样是坐享其成。不过,大部分的州郡大吏,对此都并不以为意。在他们看来,有着“袁氏嫡子”和“党人魁首”的头衔,袁绍就天然的是士人领袖之一。只要袁绍的人来了,便胜过千军万马。

至于兵力的问题,以袁氏的声望,将大旗一竖,自然有的是人愿意前来投靠。到时候,各地州郡只要发愁人太多,绝不用考虑兵力不足的问题。

相反,若是袁绍拒绝参加这次起兵,或是只在口头上发表意见,那些州郡大吏们才会真的对其心怀不满。

而且,大军的行动速度,比起个人快马加鞭的赶路,终究是慢上太多。要想从位于冀州最东端的渤海郡,带着数千上万的大军,赶到司隶河南尹附近,这一路上两三千里的路途,需要花费至少两个月。

到那时候,说不定反董之战都打完了。那渤海军千里迢迢的从大老远跑过来,是去看风景的吗?

真以为军队的开拔调动,不用花钱粮?

虽然天下智谋之士不少,但还真没有几个人,预料到大汉的这场内战,居然会延绵长久。大部分人都认为,只要关东诸侯全部摆出一副要求董卓下台的姿态,董卓必然支撑不下去,会乖乖的带着人马逃回凉州,等待朝廷发落。

当然,光杆司令毕竟不好看。别的不说,身为天下众望所归的士人首领,就算光是打杂的,也要两三千人才够吧?

正是有鉴于如此情形,所以当袁绍从渤海出发的同时,也派出快马,前往各处响应讨董的州郡大吏那里,要求他们支援兵马粮草给袁绍。

要不然,袁绍这个众望所归的盟主,居然是个光杆司令的话,对所有的反董诸侯来说,面子上都不会好看。

对吧?(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