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侠影美颜

作者:德兰Y | 分类:武侠 | 字数:226.3万

第125章 尚书·夏书·五子之歌

书名:侠影美颜 作者:德兰Y 字数:2907 更新时间:2024-11-16 11:37:25

作者:【先秦】佚名

太康尸位[1],以逸豫灭厥德[2],黎民咸贰[3],乃盘游无度[4],畋于有洛之表[5],十旬弗反[6]。有穷后羿因民弗忍[7],距于河[8],厥弟五人御其母以从[9],徯于洛之汭[10]。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

注释:

[1]太康:夏启的儿子,沉湎游乐田猎,不顾民众的疾苦,被羿(yì)驱逐,不能回国。尸位:古代享用祭祀的主位,此指居位尊贵却无所作为。蔡传:“谓居其位而不为其事。”[2]逸:安逸。又作“佾”。豫:乐。[3]贰:有二心。[4]盘:享乐。游:游逸。度:法度,节制。[5]畋(tián):打措。表:指洛水的南面。[6]反:“返”的古字。返回。[7]有穷:国名。有,名词词头,无义。后:《尔雅·释诂》:“君也。”羿:有穷国君的名字。帝喾的射官名叫羿,后来,善于射箭的人都称为羿,有穷的国君也善射,因此把他也叫作羿。弗忍:不堪忍受。[8]距:通“拒”,抵御。河:黄河。[9]御:侍奉。[10]徯(xī):等待。汭(ruì):水的转弯处。洛之汭,即“洛汭”,古地名。指洛水入古黄河处,在今河南巩县。

第一段,叙述五子作歌的缘由。

其一曰:“皇祖有训[1],民可近,不可下[2],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3],一人三失,怨岂在明[4],不见是图[5]。予临兆民[6],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7],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注释:

[1]皇:《说文》:“皇,大也。”皇祖指夏的开国君主夏禹。[2]下:低下,以为卑贱。这里是意动用法。[3]一:都,整个地。[4]明:指明显的时候。[5]不见是图:这是一个叙述句的宾语前置句,即“图不见”,指图谋细微不见的民怨。[6]兆:孔传:“十万曰亿,十亿曰兆,言多。”[7]懔(lǐn):内心恐惧。

第二段,说明治民当怀敬畏之心。

其二曰:“训有之:内作色荒[1],外作禽荒[2]。甘酒嗜音[3],峻宇雕墙[4]。有一于此,未或不亡[5]!”

注释:

[1]内:与下文“外”皆为方位名词做状语,在内,在外。作:为。色:女色。荒:迷乱。[2]禽:鸟兽。这里指畋猎。[3]甘:美味。这里指饮美酒不知节制。嗜:爱好,不知满足。[4]雕:彩饰。[5]未或:没有什么人。或,无指代词。

第三段,说明纵情声色犬马、贪图享乐安逸的危害。

其三曰:“惟彼陶唐[1],有此冀方[2]。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厎灭亡[3]。”

注释:

[1]陶唐:尧帝。蔡传:“尧初为唐侯,后为天子,都陶,故曰陶唐。”[2]冀方:冀州地方。尧建都平阳,舜建都蒲阪,禹建都安邑,都在古冀州。这里举尧包括舜、禹,举冀州包括全国。[3]厎(zhǐ):致。

第四段,埋怨太康失道亡国。

其四曰:“明明我祖[1],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2]。关石和钧[3],王府则有[4]。荒坠厥绪[5],覆宗绝祀!”

注释:

[1]明明:明而又明,十分英明、圣明。[2]贻:留。孔传:“遗也。”[3]关石和钧:孔疏:“关者,通也。名‘石’而可通者,惟衡量之器耳。《汉书·律历志》云:‘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蔡传:“钧与石,五权之最重者也。关通,以见彼此通同,无折阅之意;和平,以见人情两平,无乖争之意。……至于钧石之设,所以一天下之轻重而立民信者。”综合孔、蔡二家意见,“关石和钧”与《舜典》篇“同律度量衡”意义大致接近,有利于平抑物价,促进贸易公平。[4]有:富足。[5]荒:荒废。坠:失落。绪:前人留下的事业。

第五段,怨恨太康抛弃典章法度而灭宗祀。

其五曰:“呜呼曷归[1]?予怀之悲。万姓仇予[2],予将畴依?郁陶乎予心[3],颜厚有忸怩[4]。弗慎厥德,虽悔可追?”

注释:

[1]曷归:即“归曷”,归向何方,疑问句的宾语前置句。曷,何,疑问代词。下文“畴依”句法结构相同,即“依畴”。[2]仇:孔传:“怨也。”[3]郁陶:忧愁。孔疏:“郁陶,精神愤结积聚之意,故为哀思也。”[4]颜厚:面带羞愧。孔疏:“羞愧之情见于面貌,似如面皮厚然,故以颜厚为色愧。”忸怩:内心惭愧。孔疏:“忸怩,羞不能言,心惭之状。”

第六段,埋怨太康不慎修德终失帝位。

点评:

《史记·夏本纪》记载:“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太康是个昏君,耽于游乐,荒废政务,民生凋敝。太康外出狩猎数月不归,有穷国君后羿发动政变,据黄河天险阻挡太康返都,史称“太康失国”。太康失国后,太康的弟弟在洛水的北岸等待太康,作了五首怨歌,直陈失国之由,论述为政之本,为历代政治家所重。

第一首歌的首句是:“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句话不仅是这首歌辞的中心,也是全篇的本旨。老百姓可以亲近,但不可以轻视;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牢固了国家才能安宁。这一正确的政治逻辑,不仅是三代圣君的训诰,也体现了我国早期的民本思想。歌辞随后警示统治者治民必须恭敬谨慎,战战兢兢,就像用腐朽的绳索驾驭六匹奔马那样,比喻多么生动形象,促人警醒。“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我国古代长期政治实践总结出来的理论精华,“敬民”则是历代政治家执政的基本理念。

第二首歌警告统治者要克制个人欲望,第三、第四首歌强调纲常法度的重要性,第五首歌又回归到人心问题上,“万姓仇予,予将畴依”,指出不行德政,荒废民生,就会众叛亲离。《五子之歌》具有很强的现实警示意义。

第四首歌的“关石和钧”,据孔传、蔡传,其意义与《舜典》“同律度量衡”接近(参本篇注释)。《国语·周语下》也引《夏书》“关石和钧,王府则有”,可证此说起源甚早。

《五子之歌》属于“晚书”,学者多怀疑其内容的真实性。就“五子”而言,有学者以为是五个人,有学者认为就是一个人。《国语·楚语》:“尧有丹朱,舜有商均,启有五观。”韦昭注:“五观,启子,大康昆弟也。观,太汭之地。《书》曰:‘大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雒汭。’传曰:‘夏有观扈。’”清代学者段玉裁认为,“五子之歌”即“五子之观”,意思是:五子去往观,观是地名。五子其人封于观地,所以又称五观(一作“武观”)。此外,汲郡古文:“放王季子武观于西河。”段氏据此指出五子就是五观(武观),仅仅是一个人。《墨子·非乐》引有《武观》章句,内容与本文大相径庭,段氏认为那是真古文《五子之歌》。今按:上古“歌”为见母歌部字,“观”为见母元部字,二字双声,歌、元对转,例得通用。段玉裁论述精当,郭沫若也予以赞同。

尽管如此,本篇对于上古史的研究仍具有一定意义。

《五子之歌》的文学价值和语言学价值也比较高。五首歌都押韵,都与上古韵部吻合。其中,第一首用韵不易察觉。“宁”“敬”上古音属耕韵,“明”属阳韵,耕、阳旁转,这两个韵部的字可以通押;“下”“予”“图”“马”均为鱼韵,鱼、阳对转,这两个韵部的字也可以通押。由此可知,以上各字在上古都相互押韵。第二、三首歌押阳韵;第四首歌中途换韵,先押文韵,后押之韵;第五首歌押微韵,这几首用韵都比较明显。五首歌三字偶句,四字偶句,句式参差;对比排比,反诘感叹,语气错综;一唱三叹,跌宕起伏,发人深省。